石鐘山太有名氣了,有很多人是從課本中收錄的蘇軾所撰《石鐘山記》中得知的該山大名,比如季羨林在《游石鐘山記》中談到他在幼年時就喜歡讀東坡此文:“愛其文章奇詭,繪聲繪色,大為欽佩,愛不釋手,往復誦讀,至今猶能背誦,只字不遺?!?/p>
幼年的記憶何等難忘,以至于讓季先生到晚年仍能背誦。余生也晚,中學課本中未收錄《石鐘山記》,我是從《古文觀止》中看到了這篇記,雖不能背誦,然東坡描繪的石鐘山景況卻牢牢地留在了記憶中。
石鐘山與城區(qū)連在一起
按照當代學者的研究,東坡的《石鐘山記》更像是一篇考證文章,比如孫培華在《從<石鐘山記>解析蘇軾的文學成就》一文中認為蘇軾撰此記“本意不在游山觀水,而在說明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我讀此文時也有類似感受,所以我將該記視之為實證散文之典范。
石鐘山位于江西湖口縣鄱陽湖與長江的匯流處,宋神宗元豐七年四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其長子蘇邁將赴任饒州德興縣尉。東坡從水路繞道江西,送蘇邁到湖口,在此父子一同游覽了石鐘山。
東坡為什么要游覽石鐘山,他在記中有如下交待: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景區(qū)入口
漢代桑欽在《水經》中說鄱陽湖與長江交匯口有一座石鐘山,因為彭蠡即是鄱陽湖的古稱,后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石鐘山西彭蠡,連峰疊綽,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時如一,白波撼山,響如洪鐘,因名。”
酈道元認為此山名石鐘,原因是該山三面環(huán)水,水浪擊打在巖石上發(fā)出的聲響很像洪鐘,所以人們?yōu)樵撋狡鸫嗣?。但東坡說酈道元的所言常常令人懷疑,因為人們把鐘和磬放在水里時,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令其發(fā)出聲響,更何況是山崖上的石頭。
售票處
正因為有這個懷疑,在唐代時,李渤寫了篇《辨石鐘山記》,他先在此記中引用了《水經》和《水經注》中的所言,而后寫道:
有幽棲者,尋綸東湖,沿瀾穹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于南隅,忽遇雙石,椅枕潭際,影淪波中。詢諸水濱,乃曰石鐘也。有銅鐵之異也??鄱鲋?,南聲函胡,北聲清越,桴止聲騰,余韻徐歇。若非澤滋其山,山涵其英,聊氣凝質發(fā)為至靈,安能產茲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舊矣如善長之論,則瀕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貫之。聊刊前謬,留遺將來。
仔細觀察
看來李渤沒有親自去考察,他在文中提到是一位隱士為了尋找好的垂釣處,于是他特地到石鐘山探訪。隱士的停舟之處有兩塊大巖石,隱士向水邊的人打問兩塊巖石的稱呼方式,對方告訴他這就是石鐘,于是隱士走到石旁予以敲擊,他聽到南面的石頭發(fā)出的聲音厚重而模糊,北邊的石頭所發(fā)之音清脆而高亢,由此而了解到石鐘山之名乃是本自這塊能夠發(fā)出高亢之聲的石頭。李渤聽到這個故事后,意識到酈道元的說法不正確,因為臨江的山石都會受到水浪的搏擊,豈不都能命名為石鐘山了?
剛走入就看到了東坡雕像
但是東坡對李渤的說法仍表示懷疑,他認為能夠發(fā)出鏗鏘之聲的石頭到處都是,為什么唯獨這座山命名為石鐘山呢?他決定前去一探究竟。東坡在記中寫到了他是在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日從齊安乘舟前往臨汝,齊安即是黃州,臨汝即今河南汝州市。他送蘇邁到湖口時,特意帶兒子考察石鐘山。山寺的僧人命一位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堆中尋找其中的一兩塊,而后用斧頭敲擊之,敲出來的聲音發(fā)出硿硿的聲音。東坡聽后笑了起來,他更不相信這種說法,于是他決定夜里去考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東坡面朝山下
當天夜里,正趕上月光明亮,東坡跟蘇邁乘小船來到陡峭的山崖下面,他以形象之筆描繪了當時的景致。此時空中傳來一種像是老年人的咳喘之聲,有人告訴他這是鸛鶴的叫聲,但是這個叫聲聽起來有些瘆人,使不信神鬼的東坡也害怕起來。他本想掉頭回返,突然間聽到了一個巨大的聲響從水面?zhèn)鱽恚@種聲響像是敲擊鐘鼓,船夫非常害怕,然此聲響卻讓東坡的心平靜了下來,他慢慢觀察,看到山崖下有很多石洞和石縫,水浪沖進去后就發(fā)出了鐘鼓聲響。之后他們又發(fā)現了一個大洞,水浪的敲擊聲在這里形成了共鳴音,于是東坡終于明白石鐘山的命名乃是因為空洞發(fā)出的回響聲而得者。
石鐘亭
終于探明了真相,東坡返回后寫出了這篇著名的《石鐘山記》,他在此文的結尾發(fā)出如下感慨: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亭內僅一塊石頭
東坡認為很多事情需要眼見為實,不能憑主觀想象來做出推斷,酈道元雖然也是親見,但他說得不詳細。李渤僅是聽信傳聞,他沒有做實地探訪,更不可能在夜里乘著小船到懸崖峭壁下考察。這里的漁民船夫雖然知道發(fā)出聲響的原因,但他們卻不能寫成文章告知世人,以至于石鐘山之名始終是以訛傳訛??尚Φ氖?,有些人竟然拿著斧頭來敲擊石頭,還自以為得到了真相。最后東坡明確地點出他寫此記的原因,乃是為了嘆惜酈道元記事的簡略和譏笑李渤的淺薄。
介紹牌
東坡的《石鐘山記》流傳甚廣,成為了后世讀書人耳熟能詳的名篇,即便如此,后世還是有人質疑他所作出結論的準確性,比如宋周必大在乾道丁亥(1167)十月十七日游覽了石鐘山,之后寫了篇《游石鐘山記》。其于此記中稱:
次至下鐘石廣福院,山路梗塞,攀緣而上,亦有一石闊丈余,可扣擊,他石否。然則李渤所謂南聲北音,亦未為無據。向者齊山眾石中,獨一石聲如磬,不知其理果何如,僧答云:相傳水中有鐘與此磬石相應,東坡辨之詳矣。
和鳴鐘
周必大在下石鐘山看到一塊大石頭,他敲擊此石,果然聲音與他石不同,故周必大認為李渤通過敲石頭來確定山名也不是沒道理。為了慎重起見,某天,周必大特意找人帶他去看李渤所說的那兩塊大石頭,他讓人敲擊之后,果然一塊清脆高亢,另一塊的聲音厚重模糊,但大體與鐘聲相似。接下來周必大感慨說:
歸宿觀瀾亭,達曙不交一睫,則坡老所謂大石空中多竅,風水吞吐,有寂坎鏜鞳之聲者,要之與鐘亦類不遠。豈蘇廣酈之意命名者,初不若是之拙也。
繼續(xù)上行
當晚周必大住在了觀瀾亭,他一夜沒合眼,整夜在想蘇東坡考察時的情形,他認為東坡認定山名本自空洞發(fā)出的聲音是受酈道元的影響,而不承認李渤的考證結果這是不對的,周必大揶揄東坡說,當年那塊石頭發(fā)出的聲響應該不像現在這樣音色不佳吧,可見周必大認為石鐘山得名本自這里的石頭能發(fā)出洪鐘之聲。
明代羅洪先在其所寫《游石鐘山記》中稱:
昔酈氏注《水經》載:石鐘山以為風起微波,激石有聲,不詳其故。東坡夜艤扁舟山下,聽其所以鳴者,本石多穹,遂為辨,以補其遺。
上面鐫刻著東坡的《石鐘山記》
羅洪先的這段話分別講述了桑欽、酈道元和東坡給出的結論,為此,他又做了一番實地考察:
丙午春,余過湖口,臨淵上下兩山,皆若鐘形,而上鐘尤奇。是時水未漲,山麓盡出,緣石以登若伏軾,昆陽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則縱觀咸陽千門萬戶,羅幃繡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猶佛氏言。海若獻琛,珊瑚珠貝金光碧彩錯出于驚濤巨浪,莫可辨擇,聆而視之,垂者磬懸,側者筍茁,缺者藕折,環(huán)者塊玦連,自吾棲崖穴以來,攀危歷險,未有若是奇者矣。
懷蘇亭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的春天,羅洪先經過湖口時,特地去考察石鐘山,他談到了上石鐘山和下石鐘山,羅洪先先從外觀予以觀察,他發(fā)現這兩座山的外形都像鐘,尤其上石鐘山更為奇特。接著他趁著水位較低,沿著石頭進入洞穴中,羅洪先仔細描述了洞中情形,而后得出結論:
夫音固由窾以出,茍實其中,亦復喑然,故鐘之制,甬則震,龠則郁,是石鐘者中虛外窾為之也。虛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應且遠。今夫甕、盎、罌、卣,均虛器也,注之水則甕盎不若罌卣之聲,此中外大小之驗也。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
口彩及對應的費用
在羅洪先看來,鐘聲確實是從洞穴中發(fā)出來的,但他認為當年東坡乘舟在水邊探訪時,沒有仔細探明洞內的情況,所以東坡的結論有些偏頗。在羅洪先看來,此山以石鐘來命名,是兩種因素的結合,一是外形像鐘,二是山體中空能發(fā)出聲音。東坡僅注意了發(fā)聲的一面,而沒有留意山的外形。
清代周準在《游石鐘山記》中也認為石鐘之名本自這里的石頭能發(fā)出獨特的鏗鏘之聲:
余俯聽江聲,還坐山石,尋思坡公所見猶為知之未盡。蓋是山石質輕清,又復空中多竅,所以風水相值,獨鏘鏘若金奏。不然彼沿江一帶,壁立千仞者,微波皆得而入也。
周準在石鐘山上經過仔細觀摩,他覺得東坡所說的結論不夠全面,因為這座山上的巖石質地較輕又中空多洞,所以風吹水蕩,能發(fā)出獨特的金屬樂器奏鳴之聲。雖然長江一帶有很多懸崖峭壁,但是水波撞擊時卻不能發(fā)出像石鐘山這里的聲音。他以此來說明山名是由獨特石頭所發(fā)聲響來命名的。
東坡線描像
晚清曾國藩在《求闕齋讀書錄·東坡文集·石鐘山記》中寫道:
自咸豐四年十二月,楚軍水師在湖口為賊所敗,自是戰(zhàn)爭八年,至十一年乃少定。石鐘山之片石寸草,諸將士皆能辨識。上鐘巖與下鐘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百人,深不可究,形如覆鐘。彭侍郎玉麟于鐘山之頂建立昭忠祠。乃知鐘山以形言之,非以聲言之。酈氏、蘇氏所言,學非事實也。
介紹牌
咸豐四年十二月,湘軍水師在湖口被太平軍打敗,此后經過八年戰(zhàn)爭,到咸豐十一年局勢才穩(wěn)定下來。因為石鐘山是戰(zhàn)略要地,上面守衛(wèi)的士兵對山石寸草都十分熟悉,石鐘山中空,很像洪鐘的內側,而其外觀也是鐘形。當年兵部侍郎彭玉麟在山頂建有昭忠祠,由此得知該山之名是本自山的形狀,并非是因為聲音。如此說來,酈道元和蘇東坡的判斷都不符合事實。
平面圖
想來曾國藩的結論乃是本自彭玉麟的實地考察,俞樾在《春在堂隨筆》中也轉述了彭玉麟的所言:
余親家翁彭雪琴侍郎,以舟師剿賊,駐江西最久,語余云:“湖口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鐘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鐘山,下鐘山即東坡作記處。然東坡謂山石與風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水相遭,皆有噌吰鏜鞳之聲,何獨茲山為然乎?
二層紅樓
彭玉麟告訴俞樾,他在江西指揮水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所以他對石鐘山很熟悉,正因如此,他認為東坡所說的山石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的聲音來做山名,恐怕不正確。因為天下有許多山處在水邊,并且有不少水邊之洞穴也都能發(fā)出相應的聲響,為什么只有這里叫石鐘山呢?彭玉麟說他親自入洞內考察,發(fā)現洞中十分寬闊,可容千人之多,因此其認為:“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迸碛聍朊鞔_地說石鐘山之名得自山形,與聲音無關,所以他覺得東坡的結論不正確。
紫云廊入口
自東坡寫此文之后,幾乎歷代都有人發(fā)表各自的見解,以此體現了東坡強大的號召力。不管人們認為他的考察結論是對或不對,至少說明東坡的這篇文章在近千年來幾乎被所有讀書人耳熟能詳,所以他們才尋著東坡的足跡前去驗證東坡的結論。而我到石鐘山尋訪,只是走馬觀花式地到此一游,不可能得出超邁前人的結論。就我的立場而言,東坡寫此文雖有考證性質,然他并不是地質專家,如果以現代科學家的視角來看,估計前人的各種結論都有可商榷之處,但東坡的偉大之處就是能把一篇游記寫成貌似科學考證之文。這正如清吳楚材、吳調侯給出的評價之語:“世人不曉石鐘命名之故,始失于舊注之不詳,繼失于淺人之俗見。千古奇勝,埋沒多少!坡公身歷其境,聞之真,察之晰,從前無數疑案,一一破明。悅心快目!”(《古文觀止》卷十一)
像是地上長出的石頭
總之,因為對東坡之愛,所以可以無視他人的評價之語,堅信東坡說得對,想來這是所有愛東坡人的共同態(tài)度。清代文章大家沈德潛則稱:“記山水,并悟讀書觀理之法,蓋臆斷有無,而或簡或陋,均非可以求古人也。通篇神行,末幅尤極得心應手之樂?!保ㄉ虻聺摗短扑伟思椅淖x本》)
刻字
沈德潛的所言最令人受用,他撇開石鐘山命名準確與否的爭論,只說東坡的這篇文章寫得極其神妙,尤其最后的結論更是點睛之筆。難怪乾隆皇帝說:“我愛德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