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是曹髦討伐司馬昭的檄文。但曹髦不僅沒有能成功討伐司馬昭,反而剛一沖出皇宮就被司馬昭手下將領(lǐng)成濟給殺死了。
誰的司馬昭之心
文/傅斯鴻
什么是“司馬昭之心”?根據(jù)史書《三國志》裴松之所作的注里引自《漢晉春秋》中的話:“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見威權(quán)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dāng)與卿〔等〕自出討之。’”
看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曹魏政權(quán)后期,宗室曹爽與太尉司馬懿爭權(quán),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一舉打敗了對手曹爽,掌握了魏國的大權(quán)。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后成為把持魏國朝政,并且廢掉了齊王曹芳,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曹髦由于不甘做一傀儡皇帝,于是率領(lǐng)手下一干人沖出皇宮,要去攻打司馬昭。這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就是曹髦討伐司馬昭的檄文。當(dāng)然,曹髦不僅沒有能成功討伐司馬昭,反而剛一沖出皇宮就被司馬昭手下將領(lǐng)成濟給殺死了。
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恐怕是世界其他文化所無法比及的??鬃邮讋?chuàng)的“春秋筆法”更是為后世史家留下一套歷史記錄的法則。例如:一個“死”可以變化出崩、薨、卒、亡、逝等字,而每一個字又都有其不同的含義。同樣的,殺人這件事在老夫子那里也有著嚴格的用字規(guī)定,如果是臣子殺君父,那就不能“殺”字,而要用“弒”。一個“弒”字包含的意思那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對臣子的一種譴責(zé)。所以董狐那句“趙盾弒其君”,才會成為千百年來史家們治史的準則。
事實上,司馬昭一生也沒有推翻曹魏政權(quán),自己當(dāng)皇帝。然而,歷史卻把這樣一個弒君的罪名安在了司馬昭的頭上,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成為了一句成語,司馬昭就成了謀朝篡位、爭權(quán)弒君的代言人。比之司馬昭,在他之前逼死秦二世的趙高,害死漢平帝的王莽,毒死漢質(zhì)帝的梁冀都有著比他更加惡劣的行徑,而在他之后更是有人把他的這顆心發(fā)揮到了極致,這個人就是被稱為“中國第一屠龍高手”的宇文護。
如果說司馬昭弒君還只是殺了曹髦這么一個外姓人的話,那么在宇文護眼里,這都已經(jīng)不叫事兒了。因為在宇文護的一生當(dāng)中弒君的次數(shù)就達到了三次,而且其中的兩位還是他的堂弟。當(dāng)然,歷史往往也有著很多巧合之處,司馬昭與宇文護的巧合之處就在于,他們都有著一個“晉公”的爵位。歷史上以晉公或晉王當(dāng)上皇帝的人不再少數(shù),例如:司馬炎、司馬睿、劉粲、楊廣、李治、李存勖、柴榮、趙光義等。而唯獨這兩位弒君者晉公卻都沒有當(dāng)上皇帝,司馬昭好在是兒子當(dāng)了皇帝,而宇文護最后卻落了個被殺的下場。
公元524年,在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一場著名的六鎮(zhèn)民兵大起義。這場起義讓兩個家族迅速崛起,掌握了北魏帝國的大權(quán)。其中之一就是后來建立西魏的權(quán)臣宇文泰,宇文護就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從小就跟著自己的這位叔叔開始了戎馬生涯,而且他的能力超群,不僅能管理家族事務(wù),還在與東魏的交戰(zhàn)中屢建戰(zhàn)功,又領(lǐng)兵南征梁朝江陵,處死梁元帝,可謂功勛卓著,很得宇文泰的信任和器重。
宇文泰在做權(quán)臣時,也同樣有著“司馬昭之心”,不僅如此,連命運也與司馬昭有著相似之處。公元554年,宇文泰殺掉了西魏的第二任皇帝元欽,立元欽的弟弟元廓為帝,這就是西魏的最后一位皇帝西魏恭帝。宇文泰與司馬昭一樣,在弒君之后不久便死掉了,由于當(dāng)時宇文泰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于是西魏帝國的大權(quán)就落入了宇文護的手里。宇文泰或許已經(jīng)想到了他會對元廓下手,但宇文泰絕對沒想到他會把屠刀劃向自己的兒子們。
宇文泰的葬禮一完畢,宇文護便迫不及待地向元廓開刀了。他先是逼元廓將皇位禪讓給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把西魏帝國改成了北周帝國。等到宇文覺登基成為北周皇帝之后,元廓的作用也就只剩下神秘消失了。由于宇文覺登基的時候只有16歲,作為大哥的宇文護依然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大權(quán),這讓宇文覺很是不爽。于是宇文覺招了一批武士,經(jīng)常在皇宮后園演習(xí)如何擒拿宇文護。他又與大臣商量,決定在下一次開宮廷宴會時,擒殺宇文護。只不過他們的計劃還來不及實施,就有人向宇文護告密了。宇文覺皇帝的寶座還沒捂熱,就被宇文護趕了下來,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6歲。
殺掉了宇文覺之后,宇文護又擁立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為帝,這就是北周明帝。宇文護一開始覺得宇文毓為人恭順,性格懦弱,不會對他構(gòu)成威脅,因此才立他為帝??僧?dāng)上皇帝的宇文毓展示出了他非凡的才智與能力,很快就在身邊聚集起一幫老臣,致力于發(fā)展國家的經(jīng)濟,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威望。這讓宇文護十分恐懼,于是他開始試探宇文毓對他這個功勛卓著的大哥的態(tài)度。宇文護有一次上朝時,竟然主動提出來要把除了軍權(quán)以外的其他大權(quán)還給皇帝。他沒想到宇文毓對他的這次還政來了個照單全收,這一下便把宇文護的“司馬昭之心”再次喚醒了,他吩咐負責(zé)皇帝膳食的膳部下大夫李安在宇文毓的飯菜里下了毒。很快,宇文毓的人生便劃上了句號。
夜路走多了總能遇到鬼,“司馬昭之心”用多了也同樣會走向反面。宇文毓被毒死之后,繼而上位的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就是北周武帝。鑒于自己兩個哥哥慘死的教訓(xùn),宇文邕一開始對宇文護十分恭順,但心里卻時刻謀劃著要殺掉他。從宇文邕登基到最終殺掉宇文護,這位北周皇帝用了12年的時間。當(dāng)然他沒有想到19年后,又一位懷著“司馬昭之心”的權(quán)臣殺掉了他的孫子,也是這位權(quán)臣的外孫北周靜帝宇文闡,滅亡了北周帝國。
“司馬昭之心”,在司馬昭之后更一次次被人們召喚,讓一批又一批的人前仆后繼,爭相擁有。于是,“司馬昭之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頻次之多,恐怕真是“罄竹難書”了。
(編注:本文發(fā)表時略有刪改)
關(guān)于作者
傅斯鴻,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職業(yè)撰稿人,歷史寫作者,APP歷史雜志《囧列傳》主編。主要作品有:長篇歷史著作《從王建到孟昶——前后蜀的興亡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