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我……”
別問我,
我寫詩
沒有秘笈。你
懂這門語言。
你知道散文結束
詩歌方開始。
寫詩應該沒有
開場的祭唱。
聽者當清醒
并認識到
樂章已奏響
一段時間。 愿
不要有咳嗽,
不要有嘆息。 詩
是一個魔咒,
由元音輔音織成,
邏輯在此缺席。
別問詩的
韻, 因為
它只忠于
生命的律動。
如果能, 語言
就會捉弄你。
句法是詞的
詭計, 用來約束
精神。 詩
經由心
抵達智。
作者 / [英國] R.S.托馬斯
翻譯 / 程佳
選自 / 《R.S.托馬斯晚年詩選:1988-2000》楚塵文化
Don’t ask me …
Don’t ask me;
I have no recipe
for a poem. You
know the language,
know where prose ends
and poetry begins.
There should be no
introit into a poem.
The listener should come
to and realise
verse has been going on
for some time. Let
there be no coughing,
no sighing. Poetry
is a spell woven
by consonants and vowels
in the absence of logic,
Ask no rhyme
of a poem, only
that it keep faith
with life’s rhythm.
Language will trick
you if it can.
Syntax is words’
way of shackling
the spirit. Poetry is that
which arrrives at the intellect
by way of the heart.
R.S. Thomas
這首詩可說是R.S.托馬斯的詩論。詩歌是什么?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好回答的是,詩歌不是什么。晚年的牧師R.S.托馬斯專注于內心的追尋,對語言的局限性越發(fā)明了。如果一首詩沒有呈現(xiàn)出詩人內心的覺悟而達于他人的心靈,這就不得不懷疑語言本身了。
“別問我/我寫詩/沒秘笈。你/懂這門語言。”如此簡單的話語,仿佛隨口說出,但是一語道出詩歌的真諦:詩歌沒有秘笈,詩歌不是單單教育可獲得的,甚至不是一切外在的東西,詩歌必定是一個人的天才:本性的稟賦。一個人只要在內心挖掘得夠深,那里必定有詩歌。挖掘,是形象的說法,其實就是勘破我們的雜念和欲望,勘破層層鋪設的執(zhí)念的借口,看清楚本來的心。所以說“你懂這門語言”。
“知道散文結束/詩歌方開始/寫詩應該沒有/開場的祭唱。”散文是說,而詩歌恰恰是不說。在不說的地方,詩歌開始了。詩歌是直接的,由心到心,也不需要開場白。
“聽者當清醒/并認識到/樂章已奏響/一段時間。愿//不要有咳嗽/不要有嘆息 詩/是一個魔咒/由元音輔音織成。”接下來,托馬斯開始揭示“語言”這個魔咒如何起作用。
“邏輯在此缺席。”當我們看見一片樹葉,在看見最初的剎那,我們反映的是樹葉的顏色和形狀,然后就被“柳樹葉,鵝黃”等詞語代替了。我們的心本來有觀照的能力,在起初觀照的剎那之后,詞語就代替了事物。這一剎那的時間太短了,我們基本上無從覺察,所以會認為沒有。詞語的世界,自己會創(chuàng)造衍生,邏輯思維開始運行,這樣離開本來面目越來越遠。所以托馬斯說:“語言/就會捉弄你/句法是詞的//詭計, 用來約束/精神。”
對我們來說,用語言描述一些東西容易,但說一些語言無法形容的東西就難了。大部分人會說某種無法形容的心情或感受,再多就沒有了。而博學的人經常會遇到一些沒有命名的事物。這說明,語言已經代替了觀照。語言左右著我們。語言戲弄我們太容易了。
事物本身是自在的。借用一個場景:以手指月。月是事物,手指是語言。語言是代替不了事物的。如果只有語言,那么就可以說,語言表達了多少,語言也就遮蓋了多少。這就是意義對詩歌的傷害。
詩歌是借用語言的,這就注定了“詩寫”無法自在,我們無法寫出真正的“詩”來,所有的詩,都只有詩意或者對詩意的模仿。但是我們既然這樣做(寫詩),我們就 得設法利用語言,讓詩歌變成我們寫出的之外的東西,而恰恰不是我們寫的那些字。
“詩/經由心/抵達智。”詩歌應該開啟不一樣的道路。詩人的責任之一,應該是解救那些被意義圍困的人們。人們在從意義的圍困中釋放的時候,產生愉悅的快樂感受,這就是詩歌的審美之源。
薦詩 / ?;巯?/span>
201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