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音樂當?shù)?,但日本人還是喜歡買 CD 或黑膠唱片。全球音樂銷售額當中 CD 或黑膠唱片占 39%,但在日本這個比率翻倍,使日本為全球第二大音樂市場,每年銷售額高達 24.4 億美元,大部分來自 CD,全日本唱片行有 6,000 家,日本獨特的音樂消費文化其實與地理、歷史文化、人口結構等因素有關。
全球音樂市場最大的國家是美國,但全美唱片行只有 1,900 家,德國位居第三,唱片行更少只有 700 家。QUARTZ 分析認為,達爾文理論當中的加拉巴哥癥候群 (Galapagossyndrome),可解釋為何日本擁抱許多全球淘汰的技術。
1835年達爾文拜訪加拉巴哥群島,帶回一些雀鳥的頭骨,這些骨頭隨即成為進化論的基石之一,他發(fā)現(xiàn)這些困在島上的鳥的嘴喙,為適應島上昆蟲的型態(tài)而快速進化。
日本群島的許多產業(yè)以自己的步伐、發(fā)展出獨特的環(huán)境適應方式,譬如日本早在全球之先就有相機手機、電子信箱、3G,但是當西方國家發(fā)展智慧手機,日本仍固守翻蓋手機,此舉影響許多相關行業(yè),譬如為功能手機設計的在線購物與網站設計,都落后西方世界多年。
日本音樂產業(yè)也是一樣,采用數(shù)字下載與串流技術的速度很慢,僅占日本音樂營收的 8%,美國已高達 68% 來自新音樂型態(tài),日本演化出自己獨特的音樂市場,但數(shù)十年過后抗拒改變的日本特色會顯得格格不入。
日本在 1953 年制定轉售價格維持系統(tǒng),讓著作權的所有人,包括音樂、書、雜志在內,可以為新產品設定強制性最低零售價格,在日本每一張唱片要價 23-29 美元,比大多數(shù)國家都貴兩倍以上,日本人對此也心甘情愿付了幾十年。
分析指出,日本音樂產業(yè)也喜歡賣實體唱片,因為較容易控制制造、定價、發(fā)行的流程。此外,日本對 CD 的熱愛衍生另外一種特殊的生意,即 CD 出租業(yè)?,F(xiàn)在日本的出租服務仍非常興盛,包括 DVD、書、音樂都可以出租。
為防堵盜版,1980 年早期日本音樂產業(yè)達成協(xié)議,讓出租公司每年付授權費用,就可以刻錄光盤片出租。不過過去 20 年隨著出租生意下滑,授權營收也年年減少,2014 年出租生意為音樂產業(yè)帶來 29 億日圓營收,只占整體營收的 1%。但現(xiàn)在日本還有 2,400 家出租店,音樂產業(yè)也不在意租金下跌與盜版問題,因為出租意味消費者仍要實體唱片,為零售銷售帶來更多機會。
另外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是單曲 CD 在西方已經退流行,但日本單曲市場仍然強勁,特別是偶像團體的單曲唱片可以賣到100 萬張以上。唱片公司可以操作各種不同限定版等營銷噱頭大賺一筆。
報導認為,日本對實體商品的偏好與德國文化很像,這兩個國家都偏好現(xiàn)金勝于信用卡,且也是全球實體音樂銷售最好的國家。擁有實體唱片意味與偶像歌手有更深的連結感,在 CD 里面有特殊音樂會的門票、握手會、樂團選票,人氣成員獲得電視曝光與代言會為樂團與經紀公司帶來更多利潤,一張 CD 內含一張選票,許多極端粉絲買上千張支持某個偶像。
偶像文化是支持日本 CD 與唱片行存在的最大動力,但或許最大的因素是老化人口。如 2016 年最受歡迎藝人是嵐,這個男孩樂團已成立 17 年,以及 47 歲的福山雅治。這些樂團的粉絲都已經到了有經濟能力的年紀,他們還在買這些陪他們長大的藝人的唱片。
日本人口老化速度全球最快,造成消費能力與消費者需求很集中,偏好數(shù)字下載與串流的年輕一代影響沒那么快。但數(shù)字音樂對日本音樂產業(yè)仍有影響,日本消費者行為終究會改變,如日本在線零售業(yè)去年營收將近 900 億美元,2009 年才 330億美元。
分析指出,日本數(shù)字音樂銷售終究會超越實體唱片,但以日本歷史來看,他們仍會以自己的速度慢慢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