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京城全圖》上的左安門圖
左安門為北京外城南之東門,是明朝中葉北京建外羅城時,與外羅城一并建成于嘉靖四十三年。修筑外羅城本就出于國家御敵保持安定的初衷,城門名的選取想來也沒有太費心思,就以“安定”為先了。京城原已有安定門,所以外城南面三門,中取“永定”,左右就為“安”了。
1900年,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
瑞典人喜仁龍在其所著《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中描述:“左安門,亦稱江擦門,在建筑和結構上與右安門毫無二致,但周圍的景物不如后者豐富多采,所以給人的總印象有所不同。它是北京諸門中距離人口稠密的中心區(qū)最遠的城門,所以要到此門,須走比到右安門更遠的路程。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開闊田野。田野上一部分種植糧食和蔬菜,一部分長滿了蘆葦。這里除了遠遠可以望見的城墻外,簡直沒有城市跡象。世界上有幾個古都可以提供如此開闊的無建筑地面,可以在其城區(qū)內看到如此純粹的田園生活呢”。
1905年,左安門箭樓南
喜仁龍遂稱其為“村門”。其實就是剛解放的時候,左安門內也更像城外,進城后沒多遠,東、西、北所面對的就是大面積的,后來被稱為“龍?zhí)逗钡臐竦睾娃r田,其間散落著一些寺廟、墳地和村舍,絕無城市景象。修建外城時西部是將遼金故城納入城內,而東部則是將一直是郊野的地方包了進來,并因其遠離繁華中心,各個時期都忽略了這里的建設。
1905年,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
左安門又稱江擦門。這“江擦”又是何意呢?有傳說是“將將擦過去”之意,而另有一說法,左安門甕城門洞外側有石砌礓礤,故俗稱“礓礤門”。礓礤意為在坡度較大的地段上,本應設臺階,但是為了能通行車輛,將斜面做成鋸齒形坡道,就像現(xiàn)在好多車庫門外的斜坡,水泥劃成一棱一棱的,這種斜坡就叫“礓礤”。
1920年,左安門城樓西北,可見西側值房,登城馬道已坍塌
再說左安門內外原都是村野之地,修了城門,必然要用碎石鋪路,這路面坑洼不平,地勢也是深一腳淺一腳的,路面就象是一段一段的“礓礤”。總之是與“礓礤”有關,所以就謔稱左安門為“礓礤門”,礓礤寫起來過于怪異,就變成了“江擦”。
1920年,左安門箭樓北
外城東垣南端并不規(guī)整,不像西垣是南北筆直的,而是折向西。所以,外城東南角樓非常靠近左安門,相距也就一百來米。就像內城西北角向南凹進一樣,外城的東南角是向西凹進的。庚子之變后,為了讓鐵路進城直逹正陽門,在天壇東,左安門迤西的城墻扒了豁口,鐵道破城而進,穿過外城大片的開闊地帶繞到內城根的正陽門下。至今這條鐵道仍是進京的主線。
1920年,左安門箭樓東
左安門城樓與廣渠門、右安門一様,是單層單檐歇山小式。這是在外城建成時的標配,清乾隆年間的城樓改建,沒有獲得規(guī)制上的提升,所以一直到它頹圮,以至被拆除,都還是保持了原形。左安門城樓是灰筒瓦頂,脊、鴟吻和脊獸都不是琉璃件,與筒瓦都是澄漿細泥的灰活,與城墻同為一個色調,戧脊走獸5個。城樓帶回廊,有廊柱16根。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臺通高15米。城樓門洞為三伏三券式券洞門。城樓門洞內城臺內壁筑有與內城反向的登城馬道。
1920年,左安門箭樓南
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明嘉靖四十三年外城建成時,只修了城樓和甕城,甕城正對城門處辟有甕城門洞,清乾隆三十一年之前外城七門均無箭樓,是年加蓋了永定門箭樓。這說明外城其它門的箭樓都是在乾隆三十一年后,參照永定門箭樓的規(guī)制陸續(xù)增建的。左安門箭樓與右安門形制相同,與永定、廣渠、廣安三門相比,箭樓兩側面箭窗各少2孔。南面2排,每排7孔,共14孔;東西兩側面2排,每排2孔,每面4孔,共8孔,箭樓總共設箭窗22孔。箭樓北面正中辟過木方門,甕城門洞位于箭樓下方的城臺正中,為三伏三券式券洞門。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堡壘式建筑,灰筒瓦頂,戧脊走獸5個。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臺通高16.6米。
1920年,左安門箭樓西
左安門內有個知名景點,那就是法藏寺彌陀塔,俗稱“乏塔”。法藏寺是當年有名的大寺院。建于金大定年間,原名彌陀寺。明景泰年間重修,改名法藏寺,額題“敕賜法藏禪寺”,俗名也叫白塔寺。法藏寺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坍毀,而塔獨存。此塔內空可攀登,是京城周邊少有的樓閣式塔之一。過去每年九月九,京城各界人士來此登塔遠眺,稱為“九九登高”。由于后來塔身逐漸傾斜,又離鐵道較近,從安全起見,于1967年被拆除。
1920年,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
歷史上的左安門附近一直是比較荒涼僻靜的地區(qū),破舊民宅、墳地和大片的荒野。1952年為改善左安門內一帶的環(huán)境,北京市組織群眾挖了三個人工湖,因“龍須溝”的水匯集于此,此處如龍頭,經梁思成提議定名為“龍?zhí)逗?,就是后來的龍?zhí)逗珗@。1957年還在此平整大片土地,遷墳300余座,建立了“龍?zhí)吨参飯@”。后來“北京游樂園”也開于此。
1925年,左安門箭樓南,甕城外關廂
“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中有“今后還將爭取恢復建設左安門城墻。與明城墻形成南北呼應態(tài)勢,與前門箭樓、內城東南角樓、永定門城樓四大城樓共同構成環(huán)天壇文化圈的外圍標志性建筑的格局,成為展示老北京城墻與護城河建筑風格的獨特的新景”。原崇文區(qū)計劃復建左安門和外城東南角樓,并在2013年完成。后來與東城區(qū)合并,于2015年底復建外城東南角樓完工。
1930年,左安門城樓西南
目前,原左安門附屬建筑中,左安門東值房在大規(guī)模拆建中,居然能神奇的保存下來,也實在是個奇跡,這在全北京城的其他城門中是絕無僅有的了,國務院于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0年,左安門大街
現(xiàn)左安門值房處于左安門橋東北側,屬于明嘉靖年間之物。其建筑為懸山式灰筒瓦卷棚頂平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整體建筑為木架磚瓦結構,建筑面積148.35平方米。城門值房是城門守軍值守用房,左安門東值房的地理位置為研究北京城各城門、城墻的坐標點定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0年,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
1951年,左安門城樓南
2009年,左安門值房內部
2009年,左安門值房前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