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畫家筆下的廈門市井
在廈門吃海鮮,不一定非得在金碧輝煌的高級酒家;在廈門吃海鮮,也不一定只有魚翅鮑魚才過癮。思明北路的程阿樹海蠣煎、笛仔仙陳水金的土筍凍、湖濱中路小眼鏡的醬油水……這些被時(shí)間深深親吻過的街道以及一個(gè)個(gè)獨(dú)具南方特色的人名無疑是最入味的調(diào)料,與五花八門的海鮮相得益彰,一入口,齒頰間滿是閩南的風(fēng)土人情。
土龍湯,不用說,在廈門生活過半年以上的人,沒吃過也聽過了。去過海滄海鮮一條街的人,更是對土龍湯滋補(bǔ)和美味津津樂道。土龍的學(xué)名叫“食蟹豆齒鰻”。顧名思義,這東西連螃蟹都吃,足見其兇猛。土龍吃的都是海鮮珍饈,那它的肉可不營養(yǎng)美味嗎?
土筍凍是廈門最普遍的海鮮小食。清鮮甘美,口感軟嫩脆滑。土筍并不是筍,而是野生于灘涂的星蟲動物。做好的土筍凍呈灰白色,晶瑩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彈性。土筍凍的制作方法需要耐心。先把土筍泡在水里養(yǎng),讓它吐出肚里的泥漿。用石槌來回碾磨土筍,壓出其肚內(nèi)的泥土。再將土筍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凈,當(dāng)土筍洗到白色時(shí)撈起。將土筍和清水一起倒入鍋中,放入鹽,高火燒開后熬煮3分鐘。將熬煮好的土筍和湯一起裝入小碗中,放到冰箱冷藏?cái)?shù)小時(shí)。用小刀在小碗周劃一圈,脫出即成土筍凍。吃的時(shí)候切成小塊,用牙簽插到土筍凍里,蘸以香醋、醬油、大蒜泥、生姜絲、辣椒醬、芥末等佐料。土筍凍要挑土筍多一點(diǎn)、略黑、圓潤的。
海蠣煎也是廈門的一道特色菜,尋常人家的餐桌上、路邊簡樸的小攤店里,到處可見這道菜。可以說,沒有嘗過這道菜便不算是來過廈門。廈門海蠣煎跟其他地方的海蠣煎有所不同。海蠣味道有點(diǎn)腥,如何去腥并保持鮮味至關(guān)重要。通常做海蠣煎,為了去除腥味,有些廚師會在海蠣里拌入雞蛋。但是蓋掉海蠣腥味的同時(shí),海蠣煎也喪失了靈魂。廈門在這道海蠣煎的做法是把蛋圍在海蠣煎的周圍,保持了海蠣的原味和新鮮口感。
但凡廈門人說到新鮮的食材,都會想到八市。八市,就是第八菜市場的意思。它在廈門著名的輪渡碼頭對面,廈門郵局的背后。是廈門最古老的片區(qū)之一。四周的建筑中西合璧,有裙邊和騎樓,甚至還有鐘樓,道路狹窄泥濘卻不缺飾。這里的重點(diǎn)自然是海鮮。
各式各樣剛剛起網(wǎng)的魚,讓人眼花繚亂:柔弱無骨的絲竹魚、半截白的是剝皮魚、橙紅色的是石斑、方形的是鯧魚、大的小的黃鱔、毛茸茸好像小刺猬小栗子的就是海膽、幼年劍魚只有15厘米長短、扁薄大肚子的是葉子魚……牙齒尖利的虎鰻是閩南小孩的必食,當(dāng)?shù)厝撕V信剛學(xué)步的孩子吃了以后特別有腳力;有種足以讓外地人嚇一跳的“水怪”。丑是丑了點(diǎn),可是除了殼,幾乎全是肉。煎后口感和魚籽相近。據(jù)說廈門南普陀寺用它來供奉菩薩。過去,本地人食用后,會留下硬殼做水瓢。在八市,海水也可以是一種商品,常常能遇見拖著一整車海水的壯漢。
而在鼓浪嶼則略有不同,你完全可以到市場挑選海鮮,隨后交由小館子的廚師現(xiàn)場烹飪地道又價(jià)廉的廈門海鮮,因?yàn)槭亲约河H自挑選購買的,別有一番滿足感。
廈門有一種傳統(tǒng)烹魚手法叫“醬油水”。醬油水是閩南人家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料理,醬油和海鮮配在一起被閩南人稱為“好料”。他們認(rèn)為醬油能很好地保持海鮮的原始鮮味,因此多用它來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