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俗語有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在俗語中嵌入數(shù)字,像什么三呀、四呀,這樣是為了讓俗語盡可能簡潔明了,但是卻又能包含更多的內(nèi)容在里面,有利于廣泛流傳。像“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這句俗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共有三個“三”字,總共是包含了九層意思,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看它背后包含了多么豐富的內(nèi)容。錢有三不借,當(dāng)然是指即便是你有錢,有三種人你也不能把錢借給他。
哪三種人呢?賭徒、小人和無信之人,你把錢借給賭徒,也就意味著不僅你的錢打了水漂,而且是在縱容賭徒賭博。你不僅是在害自己,更是在害別人,所以借給賭徒錢,是一件雙輸?shù)氖虑?。也不能借錢給小人,所謂的小人,就是那些反復(fù)無常之人。
今天對你笑臉,明天對你惡相,你也摸不透他到底想做什么。這樣的人,平時都要近而遠(yuǎn)之,更何況借錢給他,一旦借出去,基本上就要不回來。無信之人更不能借,信用是一個人立世之本,連基本的取信于人都做不到,你還談什么借錢呢?
什么是li有三不隨?隨禮在中國農(nóng)村太常見了,從孩子滿月到老人去世,隨禮幾乎是貫穿了人一生中大大小小的各種事情。但是隨禮也要看情況,一般來說,有三種情況不隨禮,一是不隨借請客由頭圈錢的禮。
講個笑話,有人考取了駕照,也要辦酒席請客,這明顯就是圈錢行為,這種禮隨不得。二是不隨別人未請客之禮,人家都沒有請你,你屁顛顛地跑去隨禮,這是丟自己的臉,也是讓別人尷尬的事情。三是不隨不回之禮,中國人都講究來而不往非禮也,如果有人光收禮,不還禮,這種人不值得交往。
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人請客,無論什么由頭,都不要再去隨禮了,連最基本的禮節(jié)都不懂。這叫禮尚往來,隨禮本身不是目的,隨禮是為了增進(jìn)感情,如果只進(jìn)不出,那以后這個人就沒有朋友了。
最后是路有三不走,這怎么來理解呢?當(dāng)然是不能走歪路、斜路和危險的路,農(nóng)村的路有很多種,再加上過去交通不發(fā)達(dá),有許多歪歪扭扭的路,這種路不要走,說不定就把你帶到溝里去了。
斜路就更不能走了,本來筆直的馬路可以通過縣城,結(jié)果你走斜了,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到。山里面危險的路也不要去碰,溝溝岔岔,暗含機(jī)關(guān),一個不小心,你就會成為犧牲品。
路有三不走,表面上看是說人有三種農(nóng)村的道路不能走,實則暗含教化之義,告訴人們,歪門邪道不能走,犯法的事情不能做。做人要堂堂正正,走路要走陽光大道,才能流芳百世,否則就會遺臭萬年。
所以你看,“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一共才十五個字的俗語,背后包含了多么豐富的內(nèi)容呀,真是值得我們認(rèn)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