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給兒子的信中回憶了自己夫妻是如何侍奉母親的,他說:
|
范仲淹的這段話,說明了孝養(yǎng)有時的道理,既是對母親、妻子的懷念,更是對兒子們盡孝的教育。孝養(yǎng)有時的道理,既是對母親、妻子的懷念,更是對兒子們盡孝的教育。
范仲淹晚年用畢生積蓄在故鄉(xiāng)蘇州建立范氏義莊,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范氏家族的老年人能夠老有所依。范仲淹認為孝不僅存在于普通百姓中,還存在于君主帝王家,他曾經規(guī)勸皇帝善待劉皇后,以盡人子之道。
在以身作則教育子女盡孝的同時,范仲淹以清苦節(jié)儉持家、樂善好施教育子弟。范仲淹自己就是一個清苦節(jié)儉持家的典范,他自幼隨母親改嫁到朱家,長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辭別母親,離開朱家,到寺廟去苦學。
據文瑩的《湘山野錄》記:范仲淹顏回為榜樣,發(fā)憤讀書,住在寺廟苦讀,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粥凝固以后,他就把粥劃成四塊,早晚就著腌菜各吃兩塊,最終苦讀成才,這就是成語“劃粥斷齏”的來歷。
這種清苦、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并沒有因為范仲淹身份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做官以后,他每餐不吃兩種以上的葷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也僅僅能滿足基本需求。
《宋史》記:
|
這也就是說,范仲淹家如果不是有客人來了,基本不會吃肉,他的妻子和兒子們過的都只是在溫飽線上的生活。
他還清楚地告訴兒子:
|
據朱弁《曲洧舊聞》卷三“范氏以清苦儉約著世”記:
|
這里“忠宣”就是范仲淹的第四個兒子范純仁。范純仁被任命為宰相之后,依然秉持父親的教誨,過著清苦節(jié)儉的生活。
有一天,身為宰相的范純仁留客在家吃飯,客人吃過飯以后就對別人說:“范丞相的家風變了!”人家問:“是怎么個變法?”客人說:“吃飯的時候,桌子上有幾根咸豆角,像棋子一樣排列在碟子里,咸豆角的上面放了兩小片肉。從前,他窮的時候,只有幾根咸菜;如今,居然加了兩小片肉,這難道不是家風變了嗎?”人家聽了笑得合不攏嘴,都清楚范家的節(jié)儉家風完全沒有變。盡管這只是一則筆記資料,不一定真實,但是非常生動地反映出范仲淹節(jié)儉家教與家風對子女的影響。
范仲淹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置義田、義宅,以贍養(yǎng)族人。他曾寫了《告子弟書》,教育子弟不能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他說:
|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在我們老家吳中,范氏家族的子弟很多,跟我的關系有親近的,也有疏遠的,然而從同祖同宗的角度去看,大家都是范氏家族的子孫,所以不應該有什么親疏之別。他們之中還有那么多人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我們又怎么能不去幫助他們呢?范氏先祖積累的德行留傳至現在已經百余年了,到現在才有我做了大官,如果我獨自享受富貴而不去周濟同宗族人,等到我死了以后,又有什么面目去地下見祖先,又有什么臉面進入家廟受后人祭祀呢?!因此,范仲淹要周濟族人。
為了能說明樂善好施的好處,范仲淹還特地寫了一篇《竇諫議錄》。被范仲淹稱為竇諫議的竇禹鈞是范陽人,因為樂善好施,得到上天的回報,生了五個兒子。由于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先后都中了進士,也就是“五子登科”。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
《三字經》把竇禹鈞的事跡都寫進去了:
|
范仲淹說,自己的祖上與竇禹鈞是好朋友,祖上曾經把竇禹鈞的事跡寫下來,來教育自己的子孫。
為官清正廉潔、敢于直言進諫的范仲淹還教育子弟要勤學奉公,廉潔為官,不徇私情。范仲淹再三要求子弟“做官莫營私利”,就是做官一定不要以權謀私,而且要勤學奉公,他諄諄教誡子弟:
|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你們做官的時候,只要勤學奉公,就不用擔心前途,如果不勤學,就很難有大的志向。
當他哥哥范仲溫的要求他給自己的兒子們謀個一官半職時,范仲淹在回信中特別要求侄兒們勤學苦讀,他說:
|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哥哥要督促自己的兩個兒子發(fā)奮學習,要求每天他們鉆研功課,苦讀苦練,決不能得過且過,混天度日。要讓他們認識到,只有他們學有所成以后,自己才能按規(guī)定向朝廷請示給他們安排官職。兩個侄兒在范仲淹的這種教育之下,學業(yè)上進,品行端正,深受鄰里鄉(xiāng)親的喜愛。后來經過范仲淹的推薦,朝廷按有關的規(guī)定讓他們恩蔭入仕。
范仲淹特別告誡子侄輩要清廉為官。在如何對待利益的問題上,范仲淹清楚地告訴他們,一定不要見利忘義,凡是見利就要想到后患,必須耐得住貧窮,他說:
|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京師最好還是能少來就少來,凡是見到與利益有關的事情,要多想想后面可能蘊含的禍患。我自己經歷了很多大風大浪,能夠忍受利益的誘惑而堅守簡樸,所以才能夠避開災禍。應該說,這是范仲淹保持清廉的經驗之談。
不僅如此,范仲淹還要求子侄們不要讓家鄉(xiāng)的親戚朋友來他們自己管轄的地區(qū)做生意,他說:
|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不要放縱鄉(xiāng)親來自己管轄的地方做買賣獲利,一定要做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不可結黨營私,謀求私利。你們看看我這個做叔叔的,曾經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過私利嗎?
范仲淹講到的這一點,對我們現在還是有相當的現實意義的,從中紀委和各級紀委公布的案件來看,極少數官員在一個地方主政的時候,家人或者親戚就利用他們的關系延攬項目、承包工程等獲取非法利益,最終不僅把自己和家人送進了監(jiān)獄,而且連親戚也受到牽連。
此外,范仲淹還以自己的經驗告訴子弟,在京城的時候,必須謹言慎行,不要隨意發(fā)表議論,他說:
|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在京城行走結交,要謹慎小心地說話辦事,這里不是隨便發(fā)表意見的地方。不僅如此,范仲淹還要求他們勤加學習,清心寡欲,潔身自好,樹立一個正直的形象,凡事應該從大局出發(fā),看大節(jié)大義,不要私下里議論是非,不要因為小小的利益和名聲招來大的災禍,那樣會追悔莫及。
『后輩典范』
范仲淹的家教是很成功的。范仲淹有4個兒子,長子范純祐,字天成,
|
但他30歲開始生病,19年以后去世。
次子范純禮字彝叟,官至禮部尚書、尚書丞,以沉毅剛正、為政寬仁著稱。
三子范純粹字德孺,曾在多地任官,史稱其沉毅有干略,才應時須。
四子范純仁字堯夫,在范仲淹中的四個兒子中最為著名。他在皇祐元年(1049)就中了進士,但因不愿“輕去父母”,也就是為了陪伴、照顧父母,一直到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死了以后才去做官,后來官至宰相。
|
他是一代名臣,宋徽宗在他致仕還鄉(xiāng)養(yǎng)疾之后,還發(fā)出“范純仁,得一識面足矣”的感嘆。
《宋史》對范純仁的評價很高:
|
于是,在民間范純仁便得了一個“布衣宰相”的雅號,宰相是他的官職,而布衣之說則是因為他清廉節(jié)儉的作風。
應該說,這與范仲淹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范純仁曾深有體會地說:
|
古往今來,喜好浮華是年輕人的天性。范純仁結婚時,他和妻子打算以錦羅綢緞作為婚房的裝飾。范仲淹知道后立即把范純仁喊來訓話:
|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范家一直以來都是節(jié)儉持家,你們怎么可以用綾羅綢緞作為婚房的帷幔呢?那不是壞了我們范家的規(guī)矩嗎?!如果你們要把這種帷幔帶回來,我真就把它燒掉。
之后,范仲淹更是語重心長地告誡子孫:
|
范仲淹的家教與家風在范氏家族長期傳承,范仲淹的第三代也能嚴守節(jié)儉之風。
據朱弁的《曲洧舊聞》記:
|
“忠宣公”就是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范正平就是宰相范純仁的兒子、范仲淹的孫子。范正平學習非常刻苦,但是身為“官二代”的他所穿的衣服比最窮的書生還差。他在城外讀書,距城有二十里地遠,他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陽,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學,沒人知道他爸爸是當朝的宰相范純仁。從范正平的節(jié)儉、清苦可見范仲淹家教家風的影響之大,影響之深遠。
來源:微信公眾號“岳麓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