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與中國水墨畫是一枝并蒂的蓮花,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我國漢字的基礎是“象形”,最初“寫字就是畫畫”,加上漢字書寫的特殊工具,可以充分表達點、畫的形態(tài),它有粗細、強弱、肥瘦、剛柔、方園、曲直等豐富多彩的變化而形成漢字。
鑒賞到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使人百看不厭而又有嚼欖的回味,這就是人的視覺對于客觀事物形體和動態(tài)美的感受。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學者蔡邕曾說:“好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不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天,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力象者,方得謂之書。”這就是說;書法中點畫形體,必須處以能引起現(xiàn)實中種種美的形體和動態(tài)的聯(lián)想,才算得上藝術。前人經(jīng)過了千萬次錘煉、摸索、推敲、實踐,逐步演化,形成了獨特的漢字藝術。
欣賞書法作品,必須從通篇的“筆法”、“章法”等方面去看?!肮P法”也就是用筆。這里是講究提按、頓挫、粗細、輕重、強弱、疾徐、起筆與收筆等豐富的藝術處理。當然,行筆時要富有音樂的節(jié)奏與韻律,如果是平拖下去,就無變化,也就不可能發(fā)現(xiàn)“字有八面”的氣勢。
“墨法”在書寫中十分重要。書法除筆法變多端外,墨法也變化無窮,自古書家與現(xiàn)代書家所重視。就是說;枯濕濃淡,知白守黑,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處理得當,就可顯出字的高雅風韻。對書家作品來說,必須體現(xiàn)出虛中有實,潤燥互應,飄揚灑脫,方可有風韻氣勢之美可言。當我們看到有的作品帶有滯筆的現(xiàn)象,這就可證明墨太濃了,影響正常的行筆,看起來就很板滯,反使整件作品上下不應,左右不合,也便無真韻可言??偠灾瑵櫲″?、燥是“章法”。對于章法來說,也就是橫直有緒,妙在左右牝牡相得之致。唐代張瓘曾說:“偃仰相背、陰陽相應,鱗羽參差、峰巒起伏,遲澀飛動、剔空玲瓏,尺寸規(guī)度、隨字轉變。”一幅作品的藝術處理,必須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當,大小適宜,要能充分體現(xiàn)顧盼有情,興趣酣足,精神飛動,照應嚴謹,變化錯綜,筋脈相連,這樣才能顯出氣象渾穆,全章貫氣的書法藝術效果。反之,如不會安排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藝術處理,就會使通篇雜亂無章,松馳散亂,使人看了感到礙眼費神,不忍卒讀,也就難以讓人欣賞了。
從晉王羲之《蘭亭序》中可以看出形體結構在平正安穩(wěn)之中,有十分多樣而自然的變化,筆畫園轉自如,栩栩如生,不見人為的運筆痕跡,通篇給我們一種婉潤清新的感覺。唐代鑒賞家李嗣真曾用“撥云見日,芙蓉出水”、“陰陽寒暑,四時調暢”、“清風生袖,明月入懷”等聯(lián)想來形容王羲之書法所給予人們的美的感受。但還可以從王字中見到他那瀟灑、蘊藉的風彩。唐代顏真卿的行草書,風格也是獨樹新幟的,如《祭姪文稿帖》,他把對抵抗安祿山叛亂而壯烈犧牲的從姪顏季明的悲憤之情,溢于字里行間,寫得筆飽墨重,剛勁有力,通篇一氣貫下,格調激昂,形成前往未有的沉著渾厚的風格。自顏真卿書法問世,冠冕書壇,一直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后人對顏真卿有很高的評價。
從現(xiàn)代的書法家來看,寫得內容沉著,內含筋骨,在蒼勁中有秀逸的韻味,在字體的結構和運筆中巧妙地利用了毛筆的彈性,寫出了點畫的粗細變化,富有明快、響亮的感覺,使音樂上的節(jié)奏強弱和旋律快慢等藝術效果,在書法上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此外,沈尹默先生的書法就顯得很瀟灑流暢,脫盡拘束,筆法多姿,又妙于取勢。林散之先生的草書,流走多暢,知白守黑,遲速相稱,前后貫氣,頗有鶯舞蛇驚之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