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0日,我與眾多同學一起在杭州江城中學操場坐上大客車,顛顛簸簸地馳往浙北的浙江生產(chǎn)建設九團。我們到達的連隊駐地,是安吉縣一個叫鄣吳鎮(zhèn)(國畫大師吳昌碩的故鄉(xiāng))附近的小山溝,它就是我首個落腳的五營二十九連。從此,我們這批知識青年從天南海北聚集在一起,開始了長達七八年的艱苦歲月。
我們這些“知識青年”,其實沒多少知識,充其量是文化“半成品”。兵團,是我們跨入社會的第一步,是我們?nèi)松?jīng)歷的第一站。但一進兵團卻大失所望,兵團實為“冰團”,理想變成夢想,希望成為迷茫。還好,我們肚里明白“樹靠人修,人靠自修”。讀書學習,對于一個人的立身立業(yè)至關重要。
我從小很想讀書,記得9歲那年,家里因兄弟姐妹多,而父親的月工資僅45元,供養(yǎng)9口之家極為不易,難以讓逐漸長大的雙胞胎的我與兄上學。看著同齡的孩童一個個背起書包進校讀書,我急了。有天我貼著門板向母親大聲哭喊:“姆媽,我要讀書!”父母為此心動。
次年,我10歲進入杭州秋濤路小學。我對讀書是用心用功的,幾乎門門功課名列前茅,五年級就當了少先隊大隊長。1966年我小學畢業(yè),正遇上那個“十年浩劫”,沒能接著讀初中。1968年“復課鬧革命”后,我被“江城中學”錄取。但仍因家境困難,只是在學校卯簿上掛了個名,未能坐在課堂學習。我雖以初中畢業(yè)學歷進兵團,但肚中墨水天曉得。
年輕人最怕生活的單調(diào)乏味,我們在兵團幾年,勞動之外幾乎沒有什么文化休閑生活。兵團的環(huán)境太不如人意,連隊不管戰(zhàn)士學習。兵團戰(zhàn)士要想自學點文化,是非常奢侈之事。因為沒有給你創(chuàng)造學習的必要條件,特別是開始幾年,哪怕是一張報紙、一本圖書、一張桌子都沒有。
除了要你好好勞動和聽念那些空泛的“政治訓導”,你只能打“呆果兒”,要么就是打老K、吹牛皮來消磨打發(fā)日子。但這不足以阻礙有志者,如果你自己想辦法學習,只要參加了規(guī)定的勞動又不違反紀律和制度,連隊也不來制止你。
我的理念是,在兵團掙一點小工資(兵團7年,月工資平均僅20元左右)。八小時勞動是生活的必要,其它空余時間須放在自學上。我在連隊里當文書,不管參加什么勞動,都是很認真賣力的,從不偷懶蒙混、半途而廢。勞動(常常一天10多小時)之余,我利用晚上時間,每天堅持二三小時的學習。自己從實地、實際和實用出發(fā),一是從辭典上認字學文,二是通過讀報學創(chuàng)作,三是多寫雜文、多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