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人是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人類不僅有高于一切動物的智商, 而且有豐富的感情。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形成于周代社會的春秋時期?!对娊?jīng)》中描寫愛情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有歡樂的情歌,也有痛苦的吟唱?!对娊?jīng)》中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愛情詩呢?這要從《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時代說起。
首先,這一時期。儒家思想與封建禮教還沒有形成。沒有所謂封建社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在婚戀觀念上也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收授不親”“三從四德”。這種觀念禁錮下的人們是不可能寫愛情詩的。春秋到周代是一個開放、淳樸的年代,雖不能說多么自由、平等,但是很開放的,男女之間的交往也很開放,男尊女卑的觀念也不明顯,自由戀愛是很普遍的事情。
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有愛情產(chǎn)生。所以,生活于遠古大地上的祖先們用詩歌來表達、歌唱他們愛慕、思念、渴望的情感。總之,《詩經(jīng)》產(chǎn)生于遠古時期的鄉(xiāng)野大地,是一副先民生活的風俗畫卷。
《詩經(jīng)》內容及其豐富有趣,“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惫湃擞煤喍痰奈淖?,即可表述情感,許多《詩經(jīng)》中的文字,雖然有很多直覺、自然的美感,但文明已經(jīng)變遷,年代久遠,《詩經(jīng)》中文字大部分都認識,但沒有白話解讀,對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無法理解《詩經(jīng)》的價值與當時的趣事。
余秋雨是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文化史學家,余秋雨討厭“雞湯”式的說教,也排斥“文青”式的抒情,在其新書《雨夜短文》中對《詩經(jīng)》的解讀,真是妙趣橫生,讓我們發(fā)現(xiàn)余老先生頑皮的一面,筆調輕松,卻包含著沉重的分量。
以下展示幾篇余秋雨在《雨夜短文》中對《詩經(jīng)》的部分翻譯:
在春秋時期,一個頗有情感經(jīng)驗的油膩男是如何表達相思之苦的呢?余秋雨為我們解讀《詩經(jīng)》里那首《靜女》:
又靜又美的姑娘,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著不露面,使我慌了手腳。
又靜又美的姑娘,送我一支紅色洞簫。
洞簫閃著光亮,我愛這支洞簫。
她又送我一束牧場的荑草,
這就有點蹊蹺。
其實,美的是人,而不是草。
看,這位男子對女子人思念已經(jīng)不必“輾轉反側”。因為他所說的姑娘已經(jīng)在玩“愛而不見”的游戲,已經(jīng)在送洞簫和荑草了。洞簫是紅色的,荑草是綠色的,洞簫是閃光的,荑草是蹊蹺的……,短短幾句詩,已經(jīng)把一場戀愛吟誦得有聲有色,有姿有態(tài)。
看得出,寫這首詩的男子有點得意,有點驕傲。
前文提到,在春秋時期,男女有別,授受不親的等級觀念還沒有形成,在《詩經(jīng)》中也收錄些當時女子的情愛之意。
《詩經(jīng)》里的那首著名的《子衿》原文是這樣記載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余秋雨把這首詩翻譯成現(xiàn)代語文,聽起來就比較來勁。請大家聽一聽——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情。
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什么不帶來一點音訊?
青青的是你的玉帶,悠悠的是我的期待。
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什么也不過來?
走來走去,總在城闕。一日不見,如隔三月。
果然是好。一點兒也沒有抒情,只是幾個責怪式的提問,卻把深情表露無遺。
余秋雨在《雨夜短文》中說,女性更懂得詩,在《詩經(jīng)》中最雄辯的證明,是那首很長的《氓》。
一個上了年紀的妻子,在控訴變了心的丈夫。這種悲劇,不管何時何地,都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這位兩千七百多年前的妻子卻控訴出了詩的境界,因為她不是從憤恨,而是從“可愛”開始的。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這是第一段。余秋雨把這一段翻譯成現(xiàn)代口語,大家一聽就知道非同凡響了。
你這個小男人,那年笑嘻嘻地抱著一匹布到我家來換絲。其實哪里是換絲呀,明明是來求婚的。我把你送走了,送過了淇水,一直送到頓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是你沒有找好媒人。請你不要沮喪,我們約好秋天再見面,如何?
這個開頭,寫出了活生生的男女兩方?!懊ァ?,是指外來的平民男子,嗤嗤笑著,找了個借口,從遠地找來了。由此可知,女方一定非常漂亮,名傳遠近。這一點,女子直到上了年紀還不好意思說。但當時的她,除了漂亮之外,又是既聰明又講情義的,不僅一眼就看穿了男子的目的,而且還不辭辛勞地送了這個第一次見面的求愛者一段很長的路。在長路上,她一直在勸說,不是故意拖延,約好秋天為期?!@樣一個女子,應該是美好婚姻的最佳締造者。因此,后來所控訴的悲慘遭遇,幾乎是“天理不容”了。
沒想到,她還是很克制。在訴說自己的不幸經(jīng)歷之前,她只想對未婚的女孩子勸說幾句:“桑樹未凋之時,多么鮮嫩,斑鳩鳥卻不能貪嘴,多吃桑椹。姑娘們更要當心,不要太迷戀男人。男人陷入了迷戀還能脫身,女人陷入了迷戀就無法脫身?!?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勸說之后,她立即接上一句:“桑樹真的落葉了,枯黃凋零?!彼幌攵嗾f,只提到她不得不回娘家了。又要涉過淇水,河水濺濕了布巾。最后才嘆了幾句:“說好一起變老,老了卻讓我氣惱。淇水有岸,沼澤有邊,未嫁之時,你多么討好。信誓旦旦,全都扔了。既然扔了,也就罷了。”
想得到嗎,這些嘆息,這些詩句,竟然來自二三千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