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次到楚國去,經(jīng)過一片樹林,看見一位駝背老人鍋著腰,用一根長長的竹竿粘蟬。只見老人竹竿所到之處,竿頂?shù)酿っ娼盍ⅠR把蟬粘得牢牢的,稱得上是“百發(fā)百中”,就像從地上撿石子兒一樣輕松。
孔子和弟子們看得嘖嘖稱奇。好久,等老人放下竹竿準備休息一會兒,孔子就趨前請教:“老人家,您的功夫真是精妙!是不是有什么技巧門道呀?”
老人呵呵地笑著說:“是呀,我有我的辦法。我一開始練習持竿,在竹竿頂上疊放兩枚彈丸,保持彈丸不掉下來。這樣練了五六個月,我出來粘蟬就很少失手了。
“后來我又練習在竿頂上疊放三枚彈丸,一段時間之后,就能做到出手十次只失手一次。
“最后我在竹竿頂上疊放五枚彈丸,又練了幾個月,此后我再粘蟬,就像在地上拾取那么容易啦。
“我安定自己的身心,就像一棵老樹干;我用手舉竿,就像樹干上的一截樹杈。面對天地之大,萬物之多,我的心全神貫注地放在蟬的翅膀上。你想啊,我心無雜念,不讓萬物的紛繁干擾我對蟬翼的聚精會神,做到這一點,粘到蟬還不容易嗎?”
孔子回過頭對弟子們說:“用心而不散亂,聚精會神而不分心,指的不就是這位老人嗎?”
老人忘卻有相的形體,完全融入蟬的世界里,他將自己化為橛株拘、化作槁木枯枝,讓蟬以為老者就是樹木而沒有防備心,自然能有“庖丁解?!钡纳窦?,粘蟬自是得心應手了。
心無旁騖、別無雜念,是求得技法與創(chuàng)作達到完滿境界的重點。寫作時將自己化作文字,繪畫時將自己融入畫境中,演戲時將自己融入角色悲喜情仇里……一心一意,忘我的投入,那么人間萬事“何為而不得”呢?
——星云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