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說
其實無論高考如何改革,在文言文的學習方面,我認為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們要了解高中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所在,以往的高考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能力。首先要讀懂,如果讀不懂,何談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另外,文言文畢竟是已經(jīng)死去的表達形式,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離得很遠,所以高考不會在這一方面為難大家。
不過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高考的性質(zhì)決定了它必然要有一定的區(qū)分度,必然要在題目中考查一些普通同學無法掌握的知識。因此,我們還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關鍵在于,一篇文言文放到我們面前,我們應該學會哪些知識。這一點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首先談談一些基本的規(guī)律。現(xiàn)在北京高考文言文的選文越來越多樣化,除了以往常見的人物傳記,還有山水游記,小品文,書序,政論文等等,甚至出現(xiàn)類似《了凡四訓》這樣的文章,尤其從18年開始,非常側(cè)重先秦政論文的閱讀,所以大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盡量多讀一些不同題材的文章,掌握其規(guī)律。
今天先籠統(tǒng)地說一下考場上的一些技巧。首先,看到一篇文章,要先精讀一遍,注意,文言文一定要精讀。關注文后的注釋,標出文中主要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經(jīng)歷、官運仕途、從政業(yè)績、人品性格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人和事(以人物傳記類文章為例)。至于文中出現(xiàn)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暫不去管它。
其次,借助選擇題的選項來理解和推測文意。“分析概括題”不管是“正確的一項”,還是“錯誤的一項”,錯誤的只在一小點,換句話說,選擇項中絕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內(nèi)容都是正確的,這就大大有助于我們理解閱讀文段,有助于我們理解解答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以及信息篩選題時所應該掌握的具體的語境。
第三點,讀完文章后,如果基本上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要做一個認真的思考,這篇文章可以告訴我們什么,可以給我們什么啟示。我說一下這樣做的原因,姑且不論題目中會不會有這樣的試題,這都是我們閱讀的一個習慣。古語講“讀史使人明智”,“明智”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無非就是歷史能讓我們思考,指導我們的人生。所以平時養(yǎng)成這種習慣,對我們的學習是有很有幫助的。進一步說,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幫我們解決寫作的問題。很多同學寫作文時覺得沒什么可寫的,主要原因就是對任何事沒有思考,或者說是沒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我們讀的所有文章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呀。
因此,我在講授文言文和詩歌的時候,都會設計讓同學們思考的問題,多想想,多寫寫,這是語文的本質(zhì)。
最后一點,我想跟大家說,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的題目,做起來是有一些技巧的。有些題目,我們甚至可以不用看文章,只看四個選項就可以做出來。當然,這種技巧是需要我們在練習比較多的典型題目中得出來的。有兩點:比較多和典型。比較多不是特別多,典型指的是不是見題就做,而要有所選擇。
二、斷句
文言文斷句一直高中學習的一個難點。題目的難度也經(jīng)常會有很大變化,所以有時候,有的同學可以輕易拿到滿分,有時候就只能得一二分,甚至不得分。分析原因,主要是同學們對文言文掌握的不全面,只是熟悉某一類型,遇到一些偏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但是高考是不會管你這些的,他要把分給那些掌握的比較全面的學生。明白了這一點,大家需要做的就是練習不同類型的文段,總結(jié)規(guī)律。
第二點,我還想讓大家明白,不要把文言文斷句當做孤立的的題目來看。文言文斷句既可以單獨出在一個小題里,也可以出現(xiàn)在文言文閱讀之中。所以要掌握這類題目,前提還是掌握文言文一定要到位。這里面,我認為出聲朗讀,培養(yǎng)語感是很重要的。但這一點是大部分同學忽略的。所以在這里,我要重點提出來。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小規(guī)律,或者說是小技巧。
1、盯住謂語,思考詞類活用。在文言文中,謂語動詞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謂語對應的位置上不是動詞,我們得首先確定它的詞性,繼而確立詞性活用類別,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舉兩個例子: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者。2、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駕游幸,深恐非宜。大家可以試著翻譯一下。
你能不能意識到兩個句子中的難點呢?或者你會不會分析命題者的意圖?他把得分點放在那個字上呢。
我們先看第一句。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者?!拔峋傻壑袊保@幾個字與我們現(xiàn)代漢語的結(jié)構(gòu)是一樣的,但是在謂語的位置卻是一個“帝”字,它是名詞,怎么能做謂語呢?這時候就要考慮它是否是活用。因為只有活用,才能講的通。
所以這個“帝”字應該翻譯為“稱帝統(tǒng)治”。
再看第二個句子“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其中“興”和“咨怨”都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所以我們翻譯的時候要從動詞這個角度考慮。翻譯為:皇上您發(fā)動軍隊,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
2、盯住賓語,思考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名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帶上賓語就成為使動或意動用法了。帶賓語是這類詞活用的基本標志。
同樣看幾個例子。1、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shù)百里而師之,以必得而止。2、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蹦松庵?,不問。
第一個句子中,“師”是名詞,這里帶了賓語“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動用法,直譯就是“以他為師”。這一點其實在我們的課文《師說》中是學過的?! ?/span>
第二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動詞,不可帶賓語,但其帶了賓語“其命”,這就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也極有可能是命題者設置的得分點。再者,“活”在課文《鴻門宴》中出現(xiàn)過(項伯殺人,臣活之)。稍加遷移,即可譯出?!?/span>
3、整齊句式中,可借助同位置詞義對舉關系來推測詞義。
文言文中為了強調(diào)表達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話中將意義接近的兩個詞在相同的語法位置上并列出現(xiàn),形成對舉關系。這樣,我們便可利用這種對舉關系來推測兩個實詞中較難的那一個實詞的詞義。注意一點就是會有近義和反義兩種情況,但即便這樣,依舊是給了我們推測的思路。
例一,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其中“以”的意思你能推測嗎?“忠”和“賢”是近義,我提示到此,下面的自己思考吧。
例二, 故鄉(xiāng)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補朝廷之治”與“救宰相有司之失”兩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相同,意思也應該相近。“失”“失誤、過失”之義。根據(jù)對舉關系,就不會將前一句的“治”這個詞簡單理解成“治理”了,而應該翻譯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span>
三、今天我重點談一下如何在平時的學習中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
大家都知道,閱讀水平不是一日之功,文言文尤其如此,那么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較快的掌握文言文的閱讀規(guī)律呢?我想有兩點值得大家注意。一是積累,二是轉(zhuǎn)化。
先談積累,我們知道,語文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文言文尤其重要。我們的很多同學平時的學習只滿足于認真聽老師的講解,然后自己能夠懂得,這樣就認為是學到位了??墒堑阶詈蟾呷龔土暤臅r候,仔細想想,一共學了多少文言文呢又說不清楚?;蛘呤怯∠竽:?。這種學習方法是低效的。要想高效的學習,積累是很重要的。而積累的最好辦法就是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運用、各種句式的變化等也就已經(jīng)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gòu)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那么,我們應該背誦哪些語段呢?我認為《高考說明》中規(guī)定的背誦篇目更多的是從文章的本質(zhì)來選的,未必是文言現(xiàn)象最典型的篇目。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選取一些句子來認真記憶,最好達到熟練背誦的境界。當然,文段的選取一靠自己,還可以讓老師幫助一下,因為老師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知道高考的考點在哪兒,選取的文段就更貼近于高考了。
做積累工作的同時,我們還要追求更高一點的學習境界,就是上面說的轉(zhuǎn)化。畢竟我們的考題都是出自課外,所以能把課內(nèi)知識轉(zhuǎn)移為自己的能力,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這里說的轉(zhuǎn)化是指遷移能力,即在閱讀背誦的基礎上,能夠閱讀其他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學習規(guī)律和方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掌握實詞的意義。雖然《大綱》中只規(guī)定需要掌握150個文言實詞,但實詞掌握得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掌握文言實詞主要有4個方面:
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zhuǎn)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題D項“人災,絕食者千余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這是詞義演變。
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jié),不斷深化。如“發(fā)”字,在“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賣油翁》)中作“發(fā)射”,在“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荊軻刺秦王》)中作“出發(fā)”;在“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fā)火”(《赤壁之戰(zhàn)》)中作“點燃”;在“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中作“打開”;在“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中作“發(fā)動”;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中作“抒發(fā)”;在“孤當續(xù)發(fā)人眾,多載資糧,為君后援”(《赤壁之戰(zhàn)》)中作“派遣”;《醉翁亭記》)中作“開放”等。這些都是課內(nèi)所見的,平時不斷積累實詞在語境中的意義,掌握得越來越多,就會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閱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課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圍,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義項較多,后來就在原字的基礎上另造了一個新字,以分擔它的一個意義,原來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從意義上看,通假字與本字是無關的,而古字與今字則是有關的。高中課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約不超過100個,識記起來并不困難。
4.詞類的活用。古漢語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是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如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理解詞類活用對掌握實詞是大有好處的,但不必死記硬背。在平時學習、誦讀過程中,即可把握這種語言現(xiàn)象,關鍵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虛詞的用法。虛詞在文言文中雖然數(shù)量較少,但使用的頻率高,用法靈活,語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學習難點之一。由于虛詞常常分屬于幾類詞性,故學習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后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洞缶V》規(guī)定要掌握18個虛詞。我們可以把這些虛詞分為若干類來把握:以代詞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詞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詞為主的有“以、于”等,以連詞為主的有“而、則”等,以語氣詞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詞“焉”等。只要有了誦讀的基礎,掌握虛詞應該比較容易的。
第三個方面是特殊句式。
文言中的句式與現(xiàn)代漢語大體是相同的,我們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1、判斷句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借助于判斷詞“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單獨使用“者”或單獨使用“也”,甚至兩者全省略,如“劉備,天下梟雄”,就是個典型的判斷句。此外,文言文中還可以用“為”、“乃”、“即”、“固”、“誠”等詞來表示判斷。當然,文言文中有時也用“是”來表示判斷,如“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2、被動句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借助于被動詞“被”,而文言文中表達被動的形式較多,主要有下列幾種:
(1)借助“見”、“于”、“見……于”來表示。
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等。
(2)借助“為”、“為……所”來表示。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等。
(3)借助于“受”來表示。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等。
(4)從語境本身來判斷,這是被動句式中最難的一種,必須根據(jù)上下文來斷定。如“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句中的“舉”即表被動,是說“函谷關被攻占了”;又如“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謀攻》)句中的“殺”字表被動,是說“(攻城的)士兵被殺了三分之一,可是城還是攻不下來,這是攻城的災難啊。”
大家一定要把文言文中表示被動的詞語積累起來。
3、倒裝句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運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卻十分普遍。主要有:
(1)主謂倒裝,一般為強調(diào)謂語,將謂語放到前邊,如“小人哉,樊須也!”(《論語》)。
(2)賓語前置,有三種情況:
①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該賓語置于動詞的前邊,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②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該賓語也置于動詞的前邊,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邊,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吞舟是漏。”(《與陳伯之書》)。
(3)定語后置,現(xiàn)代漢語一般為定語在前,中心詞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現(xiàn)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情況。如“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介詞結(jié)構(gòu)位置,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結(jié)構(gòu)在動詞前邊的作狀語,在動詞后邊的作補語;而文言文中,介詞結(jié)構(gòu)明明在動詞的后邊,翻譯的時候卻必須作狀語。如“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必須譯成“向?qū)O將軍求救”,而不能說成“求救向?qū)O將軍”。
4、省略句,是文言文當中最普遍的。它可以省略主語、謂語、賓語,還可以省略介詞等。以上諸多現(xiàn)象把握并不困難,難的是要把這些知識在閱讀實踐中自如地運用。這就需要多讀,找到語感,熟悉句型。
最后總結(jié)。文言的詞語和句法掌握起來并不困難,只要平時注意,到高三時大約只需花一天的時間,便可總結(jié)出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文言文課內(nèi)學習是第一位的,是基礎,課內(nèi)學得好、學得精,腦中裝了幾十篇文章,知識便可轉(zhuǎn)化為能力,就會舉一反三,閱讀文言文的水平也就會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時不好好學習課文,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那么,十個有十個是不會成功的。
石老師(語文)教齡18年,海淀區(qū)高級教師。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15年,完整的帶過三屆高中生(2003-2006,2008-2011,2011-2014),參加過四次北京市高考語文閱卷工作。曾獲得海淀區(qū)北部新區(qū)骨干教師、海淀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所教學生最高語文成績是2014屆文科班課代表,高考141分,當年是北京市第35名。2018年輔導的人大附中第一實驗班的陳同學語文成績從上學期的104到高考的132,最終順利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