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崔護在落第時所作,當時他內心必定很是失落,于是選擇留在京城西安讀書,準備三年后再次參加科舉考試。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他在某一年的清明時節(jié),在家里讀書累了,出門去到郊外游玩,路過一農戶門前,想要進門去討一碗水喝,于是出來的是一位妙齡少女,也正是在這一見之間,彼此互生愛慕,最終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痹娙俗窇洝叭ツ杲袢铡钡那榫?,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艷烘托“人面”之美。這兩句著實有些平淡,但是在結合當時的背景,則會品出不一樣的味道來,而且這兩句也寫得很直白,人們一讀就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他以桃花來比喻女子,這樣的一種描寫立馬使得這首詩顯得生動無比,同時又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睂憽敖衲杲袢铡贝藭r,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xù)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詩人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去年今日,那位少女佇立桃樹下與詩人不期而遇,想必她當時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耙琅f”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此句詩人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悔恨,正是由于在家里讀書,沒有及時去見那位妙齡少女,使得那位女子最終逝世,詩人其實是很悲痛,同時也非常的后悔。此句詩人重點描寫了女子逝世后的情形,寫得很是傷感。
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jié)性,有富于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于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據悉,這個故事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記載,而且所流傳的版本也是各式各樣,甚至有人把它改成了童話故事,誰都想看到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也只不過是人們一種美好的想象而已,事實是當年的那位女子,正是由于思念崔護逝世了。這段美好的邂逅使得崔護感動不已,但是當他回到家后,又忘卻了這件事,開始閉門苦讀迎戰(zhàn)科舉。等到第二年清明節(jié)時分,他想起了這件事,專門來此尋找那位妙齡少女,可當他走到那農戶門前時,看到大門緊鎖,此時出來一老頭告訴崔護,那位少女正是他的女兒,由于相年崔護成疾,已經逝世了,所以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流芳百世的千古愛情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