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歸納一下二胡的指法技術。
1.二胡的按弦
按弦時手型應是半握拳放松狀態(tài),拇指放松自然伸展,其余四指適當彎曲。當一個手指按弦時,其余手指不要僵直或過分彎曲,以松馳狀態(tài)準備交替按弦。按弦時各手指均用指端較豐滿處觸弦。按弦的手指應有一定的力度,但不可發(fā)僵發(fā)死,起落要富有彈性。初學者們在剛一開始練習時,大拇指很容易過分上翹或往里勾琴桿,要隨時糾正。另外應當用眼睛衡量虎口與千斤之間的距離,用耳朵辨別按音是否準確。
2.二胡的顫音
顫音也稱打弦。樂譜中通常用(a)這個符號來表示。一般情況下,它的演奏方法是當一只手指按弦時,相鄰的手指緊隨其后,在琴弦上做快速起落,形成一連串交替出現且均勻并富有彈性的音響效果,顫音多為二度顫音,但有時因為特殊風格的需要,也使用三度顫音,如蒙古族風格的音樂作品等。演奏顫音時,手指要主動敏捷,發(fā)音清晰流暢。
3.二胡的揉弦
按弦手指在某一音位上做有規(guī)律的滾動,或施以一張一馳的壓力,使之產生均勻的音波變化,這種技法就是揉弦。它是二胡技法中最為主要的表現手法。揉弦的種類大致可分為三種:①滾揉、②壓揉、③滑揉。
滾揉的效果是通過手指在琴弦上做均勻的伸屈滾動,圍繞著本音發(fā)出的均勻音波。這種揉弦聽起來柔和、平穩(wěn),富于歌唱性,是揉弦中最常用的方法。練習時,用手腕帶動手掌并在小臂的輕微輔助下,手指在弦上做有規(guī)律、有彈性的滾動。由于二胡不象西方的拉弦樂器如小提琴等,有指板作為手指的最終支撐點,因此在手指滾動時,琴弦的上下張力很明顯,手指也就產生了自然的壓弦成分,所以,滾揉實際上應稱為滾壓揉。
壓揉是通過手指上下的張馳動作,利用握力使琴弦一緊一松,從而發(fā)出結實、有力并伴有緊張感的揉弦技巧。練習時,小臂,腕部,手掌都有一的緊張度,但不要僵硬。
滑揉是手指浮按琴弦,在小臂的帶動下,使手指在弦上有規(guī)律的滑動,而產生一種音波幅度較大的揉弦技巧,很有地方特色。一般用于演奏北方風格的樂曲或模仿戲曲唱腔等。練習時要注意大臂、小臂、虎口部分均應放松。
4.二胡的保留指
不按音的手指仍停留在弦上而不抬起來,稱為保留指,它為保證音準增加了把握性,也由于減少了手指的起落次數而加速了快速音符的演奏。以1 5弦為例:如
,當四指按二四5音時,一二指可以保留在弦上。既保持了手型音位不變,又為按音手指力度增加了輔助性,在二胡演奏中會經常運用。
5.二胡的滑音
按弦手指在琴弦上有意識地滑動,所發(fā)出的聲音即為滑音,滑音是我國弓弦樂器所具有的特色之一。它在樂曲中起著突出地方風格、裝飾旋律色彩的重要作用。由于滑動的方法及位置不同,所產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二胡演奏中的滑音種類很多,概括起來可分為: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和墊指滑音四種。
上滑音:就是由低音向高音滑奏?;粼谌纫舫讨畠鹊臑樾∩匣?/p>
超過三度音程的滑音為大上滑音
下滑音:就是由高音向低音滑奏,滑音在三度音程之內的為小下滑音
超過三度音程的滑音為大下滑音
回滑音:也有上回滑音與下回滑音之分。但上回滑音很少運用。下回滑音的演奏方法是,由本音滑至三度以內的低音后,再滑回本音。
墊指滑音:兩個以上的手指依次向上或向下滾動所造成的滑音效果即墊指滑音。它比以上三種滑音技術難度稍大些。一般滑音基本上是用同一手指從一個音滑向另一個音,只要注意放松,練習并不困難。而墊指滑音則是兩個手指以上的聯(lián)合交替動作。如D調(1 5弦)的
,在練習時,當二指的3音奏出后,三指迅速按弦并靠攏四指,四指順勢按出5音,整個交替動作完成。如果是一個下行
,則用反方向的同樣方法演奏,并采用保留指。墊指滑音的練習應注意連貫、沒有痕跡。
6.二胡的換把
左手虎口上下移動持琴位置,從一個把位到另一個把位,叫做換把。為什么要換把呢?因為現在的歌曲或樂曲的音域,能在原把位完成的幾乎沒有,要想把寬于原把位音域的樂曲完整準確地表現出來,必須采用換把才能解決。二胡的換把種類歸納起來應為三種:①同指換把、②異指換把、③跳指換把。
同指換把就是換把時用同一手指在弦上移動完成。
如D調(1 5弦)
異指換把是換把時用不同的手指在弦上移動完成的
如(15弦)
跳指換把即換把時手指離開琴弦,通過“跳”而不是“滑”的動作來完成的。
如(1 5弦)=120
要求在上下?lián)Q把時,沒有任何滑音痕跡。
換把是提高二胡表現力的一個重要步驟。練習時虎口自然放松,在虎口未移動之前,腕部首先起動,然后在左臂的帶動下,將虎口迅速移向新的把位。從慢到快練習。慢速練習時要求動作連貫,滑音自然舒展。快速換把要迅速果斷,按音準確。
7.把位劃分
二胡換把有傳統(tǒng)把位和新把位之分。傳統(tǒng)把位換把時大多以1音和5音做為分把位置,即食指在換把時按在1和5音上(無論什么調)。傳統(tǒng)把位由于換把之間距離為四度或五度,因此換把時穩(wěn)定性較強。傳統(tǒng)把位可分為上把、中把、下把、次下把和最下把五個把位
新把位可在任何一個音上分把。即食指每移動一個音,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的把位,可以構成十四個把位。采用新把位換把靈活性強,與傳統(tǒng)把位結合使用更為方便。下面以D調(1 5弦)為例,把兩種把位圖給大家做一比較,供參考使用。
傳統(tǒng)把位圖 新把位圖
初學者們在練習時要注意:把位越往下移動,按音指距就變得越窄。因此,要根據把位的所在位置相應調整指距。希望學習二胡的初學者們應同時加強音樂知識與試唱練耳的學習和練習,增加判斷音準的能力。
8.二胡的泛音
泛音有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兩種奏法。
自然泛音:將手指輕輕地“虛按”在琴弦上,右手以一定的力度控制弓毛擦弦,就會發(fā)出一種透明感極強,類似口哨聲的特殊音響,這就是自然泛音。自然泛音的泛音點在琴弦全長(千斤至琴碼處)的1/2、1/3、1/4和1/5等處。練習時,手指按音位置必須準確無誤。按弦要非常輕,而弓毛擦弦力度不能過小,否則會嚴重影響泛音的效果。
人工泛音:人工泛音不是在琴弦全長內泛音點上獲得的泛音,而是用人為的方式,將食指做為臨時的移動干斤,而后小指在其上方四度或五度音位上“虛按”所形成的。演奏人工泛音,食指必須按實,小指輕輕浮按,兩個手指的音程關系(純四度或純五度)要絕對準確。運弓方法與演奏自然泛音相同。人工泛音和自然泛音結合使用,增加了泛音數量,也豐富了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