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處方正范》(趙俊欣)

張師《處方正范》

(一)方例前言

講解經(jīng)方,宋成無己首創(chuàng)之。論藥之分劑,引陳藏器《本草拾遺》云“諸藥有收宣、補瀉、輕重、滑澀、燥濕,此十種是藥之大體”??茏谫S《本草衍義》云:“此十種今詳之,寒熱二種何獨見遺?如寒可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如熱可去寒,附子桂是也,今特補此二種,以盡厥旨?!弊誀栆詼剩t(yī)家皆依此謂之10劑,或12劑。及乎其組織制度,以君臣佐使為準則。其引《神農(nóng)本草說》云:“方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比灰来苏f以核經(jīng)方,不能得其意旨。成氏又引王冰補經(jīng)《至真要大論》文,擬定大小、奇偶、緩急、復七者,以為方之種類。歷來醫(yī)家亦頗見允納。而據(jù)補經(jīng)理論之謂“遠近汗下多少”則又與經(jīng)方營枘不入。蓋王冰補經(jīng),每發(fā)揮敷演,論理不免夸空,識者不以微瑕,棄玉可也。故今仍拭其目,而名主有所斧正。夫經(jīng)方者,傳統(tǒng)實效者也,萬古不易之準則,醫(yī)藥學術(shù)之結(jié)晶也。其價值,非世流之時方可同日而語也。今欲以模為式,引就正統(tǒng),故但例方若干首,其他則不惶及焉,間或于傳缺佚者,蓋師經(jīng)義,擬批而補之,抑治莊之作。非敢僭妄爾。

(二)方例上篇十二劑方

此中所例諸方次序,命名之義,與天道有關(guān)?!痘茨献印吩疲骸拔迮K六腑,此應(yīng)十二月,而行陰陽?!笔秸撸瑧?yīng)十二月,而一方之內(nèi)有大小之別,以應(yīng)二十四氣,十二方組中,除奇偶二劑以為綱綜,正變以見取舍,每組共得六方,十二組共合七十二方,為周天七十二候也。今仍以星官為命名者,乃沿湯液法之舊稱爾。因是諸方之宗。赦序于篇首。但具藥味,其用如何則散見方劑之內(nèi)。

1.四正方

北方子,真武湯,其氣滲:茯苓、白術(shù)、桂枝、甘草。

南方午,朱雀湯,其氣滋:阿膠、地黃、艾葉、干姜。

東方卯,青龍湯,其氣散:麻黃、甘草、杏仁、桂枝。

西方酉,白虎湯,其氣收: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2.八維方

東北寅。陽旦湯,其氣溫:桂枝、甘草、生姜、大棗。

西南申,陰旦湯,其氣清:黃芩、白芍、生姜、大棗。

南東巳,騰蛇湯,其氣瀉:大黃、枳實、芒硝、厚樸。

北西亥,勾陳湯,其氣補:人參、甘草、干姜、白術(shù)。

北東丑,咸池湯,其氣滑:滑石、冬葵子、瞿麥、茯苓。

南西未。神后湯,其氣澀:赤石脂、干姜、禹糧石、粳米(一名軒轅湯)。

東南辰,天阿湯,其氣宣:橘皮、半夏、桂枝、生姜。

西北戌,紫官湯,其氣重:龍骨、牡蠣、桂枝、甘草。

(三)方例

1.陽綜

(1)病在表者兩劑:輕劑;宣劑。

①輕劑,輕可去閉,開營衛(wèi)之氣也,麻黃細辛之屬也,

麻黃主解肺郁,開衛(wèi)氣,發(fā)汗止喘。細辛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開胸中,除喉痹邕鼻,風癇癲疾,下乳汁結(jié)。

小方,麻黃甘草湯,治皮水,其脈浮,身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不鼓,當發(fā)其汗,治卒上氣。喘息欲死。

麻黃、甘草灸各60克。

上二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500毫升,溫服500毫升,重覆取汗,不汗出再服。慎風寒。

急方,還魂湯,救卒死,客忤死。

麻黃120克,桂枝l00克,甘草30克。

上三味,以水4000毫升,聲取1500毫升,分令咽之。

專方(亦名正方),麻黃湯,治傷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jié)痛,惡風,無汗而喘,脈浮緊者。青龍湯正方也。

麻黃60克,甘草30克,杏仁70枚,桂枝60克。

上四味,以水4500毫升煮取1250毫升,溫服400毫升。

正加方,深師麻黃湯,療上氣咳嗽,喉中水雞鳴,唾膿血腥臭。

麻黃120克,桂枝60克,炙甘草60克,杏仁60克,干姜100克。

上五味,以水3500毫升,煮?。?050毫升,溫服350毫升。

變加方,越肺湯(一名越婢湯)治一身悉腫,脈浮,不汗出而渴,無大熱者。

麻黃200克,石膏250克,杏仁50枚,生姜100克切,大棗15枚,炙甘草60克(方內(nèi)杏仁補)。

上六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治風水惡風,汗出而渴者,去杏仁加附子l枚炮。治皮水,一身面目悉腫,按之投指,腹如鼓,不滿不渴,去杏仁,加術(shù)125克。治肺脹,病人喘急,目如脫狀,脈浮大者,去杏仁,加半夏250毫升主之。

復方,《傷寒論》曰: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面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此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麻各半湯。

桂枝60克,芍藥、生姜(切)、炙甘草、麻黃各30克,杏仁20枚,大棗4枚。

上七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如法,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1000毫升,去滓,溫服500毫升,日再。

大方,大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發(fā)熱,干嘔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或噎,或少腹?jié)M而喘者。(《傷寒論》名小青龍,今正之)。

麻黃、甘草、桂枝、干姜、芍藥、細辛各100克,五味子,半夏各250克。

上八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500毫升,溫服500毫升。

緩方,太陽中風或傷寒,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越肺湯主之。

麻黃200克,桂枝、芍藥、炙甘草、細辛、杏仁、生姜各l00克,大棗12枚,石膏如雞子大。

上九味,以水45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去滓,溫服500毫升,取微似汗佳。

通方: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并治喘息,喜中風方。174 l十一師秘曼

麻黃120克,杏仁50枚,炙甘草60克,石膏250克。

上四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溫服500毫升。

②宣劑,所謂宣可去郁,調(diào)清濁,通經(jīng)脈也,半夏干姜之屬。

半夏消胸膈心腹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嘔逆。生姜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小方,小半夏湯,療嘔噦,心下悸,痞硬不能食,氣噎不下食而嘔吐。

半夏500毫升洗,生姜250克去皮。

上二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750毫升,去滓,分再服。

急方,半夏加茯湯,療嘔噦,心下痞硬者,以膈問有水氣,頭眩悸。

半夏500克。生姜250克去皮,茯苓100克。

上三味切,以水3500毫升,煮取750毫升,去滓,溫分再服。

專方,通氣湯,療飲食噎不下,或嘔涎沫,胸膈不理,臟腑所致,又治散發(fā)嘔吐。

生姜20克,半夏500克,橘皮、桂心各100克。

上四味,以水4000毫升,煮取1250毫升,分溫3服。

正加方。若臍下悸。欲作奔豚,于通氣湯加大棗12枚,生姜20克,半夏、橘皮、桂心各100克。

上五味,以水4000毫升,煮取1250毫升,分溫3服。

變加方,半夏厚樸湯,治胸內(nèi)滿,心下堅,咽中如炙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生姜、半夏、茯苓各125克,炙厚樸100克,大棗12枚,蘇葉60克。

上六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250毫升,分3服,相去如八九里。

復方,療胸中痞塞氣滿,嘔逆不下食,腳氣,腳無力,或小便不利方。

桂皮、旋覆花各100克,生姜、茯苓各l00克,蘇葉30克,香豉500克,大棗12枚。

上七味。以水4000毫升,煮取1250毫升,分3服,如人行八九里時。

大方,大半夏湯,療胃反,不受食,食人即吐,又嘔吐心下痞硬。

半夏1000克洗,人參、生姜、桂皮各100克,大棗12枚,白蜜500克。

上六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250毫升,去滓,次上火內(nèi)蜜,更揚100~200下,煎3~5沸,溫分3服。

緩方,范汪茯苓白術(shù)湯,主胸中之痰結(jié)及飲癖結(jié)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

半夏、生姜、橘皮各125克,桂心、細辛、白術(shù)、茯苓各100克,炮附子1枚,當歸60克。

上九味。以水5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去滓,分3服。

通方,半夏湯,療心腹虛冷,不下食,胸中冷。

半夏500克洗,生姜500克,橘皮125克。

上三味,以水5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若心下急及心痛者,加肉桂125克;其腹內(nèi)痛,內(nèi)當歸125克。瘦弱老人服之佳。

(2)治熱者二劑:清劑;滋劑。

①清劑者,清可存陰,制亢陽也,黃芩、梔子之屬也。

黃芩主諸熱黃疸,腸擗下利。梔子療目赤熱痛,心胸二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

小方,治腸中熱,腹中引痛,大便黃糜?補方。

黃芩100克,大棗12枚。

上二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再服。

急方,治腸辨下痢,腹中強引痛,補方。

黃芩100克,大棗12枚,芍藥60克。

上三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再服。

專方,治身熱胸脅滿,腹不痛,白下痢者,與黃芩湯,一名陰旦湯。

黃芩100克,甘草100克,芍藥100克,大棗12枚。

上四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溫服500毫升,日再夜l服。

正加方,黃芩湯,證而有嘔者,加半夏250克,若干嘔食臭者,加生姜75克。

變加方,梔子湯,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心中熱者。

梔子100克,豉500克,黃芩60克,蔥白切500克,石膏125克,葛根125克。

上六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300毫升,分3服如行八九里。

復方,小柴胡湯,治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

柴胡160克,黃芩、人參、炙甘草、生姜各60克,半夏250克,大棗20枚。

上七味,以水6000毫升,煮取3000毫升,去滓,再煎減半,溫服500毫升,日3次。

大方,療積年久患熱風方。

羚羊角屑、葛根、梔子各200克,豉500克,黃芩、干姜、芍藥各100克,鼠尾草60克。

上八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250毫升,分再服。蚧舞囊l 177辨證論治要旨l…

緩方,柴胡桂枝湯,治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關(guān)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又治心腹卒急痛。

柴胡180克,黃芩、人參各50克,半夏200克,甘草30克炙,桂枝、芍藥、生姜各80克,大棗6枚。

上九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500毫升,溫服500毫升。

通方,梔子豉枳實大黃湯,療酒癉者,心中懊儂,或熱痛。又大病瘥后,勞復者,梔子豉枳實湯主之,有宿食者,加大黃主之。

梔子10枚,香豉500克,枳實半枚,大黃30克。

上四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溫服350毫升許。

②滋劑,滋可已燥,調(diào)血脈也,阿膠生地黃之屬是也。

阿膠主心腹內(nèi)崩勞極,灑灑如瘧,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生地黃治折跌,絕筋傷中i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

小方,小膠艾湯,療吐血衄血,婦人傷胎去血,腹痛。

阿膠60克,炙艾葉60克。

上二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250毫升,分3服。

急方,治卒爾吐血衄血,心胸煩滿喘氣者。

阿膠60克,艾葉60克,干姜60克。

上三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溫服500毫升。

專方,小朱雀湯,治丈夫從高墜下,傷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創(chuàng)傷絕崩中,療婦人產(chǎn)后崩中傷,下血過多,虛喘,腹中絞痛,下血不止,服之悉愈。

阿膠、干姜各60克,艾葉、地黃各100克。

上四味,以水400q毫升,煮取1500毫升,去滓,入膠令烊,分2服,贏人3服。

正加方,柏葉湯。治吐血,內(nèi)崩上氣,面如土方。

干姜、阿膠、柏葉各60克,艾葉30克,馬通汁500毫升。

上五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500毫升,內(nèi)馬通汁及膠,待膠烊盡頓服。

又方,療妊娠二三月至八九月,胎動不安,腰痛,已有所見方。

阿膠、艾葉各100克,川芎、當歸各60克,甘草45克。

上五味,以水4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

變加方,伏龍肝湯,主吐血衄血。

伏龍肝250克,干地黃、干姜、牛膝各60克,阿膠、甘草炙各100克。

上六味,以水5000毫升,煮五味取1500毫升,去滓,內(nèi)膠,更上火令膠烊已,分3服。

復方,治下血日久不止者,其人瘦弱,面無華色,身熱惡寒,心中動悸,虛煩不得眠?;蛏俑蛊M,小便不利,大便鴨溏,身浮腫,黃土湯主之。

伏龍肝250克,炙甘草、干地黃、白術(shù)、炮附子、阿膠、黃芩各60克。

上七味。以水5000毫升,煮伏龍肝至4000毫升訖,去滓,內(nèi)五味藥。煮取1500毫升。復去滓,后下膠令烊,分溫再服,日2次。

緩方,炙甘草湯,治虛勞不定,汗出而悶,脈促結(jié),行動如常,不出百日死,危急者20日死。

炙草,桂枝、生姜各100克,生地500克切,大棗30枚,麻仁250克,阿膠、人參各60克。

上九味,以清酒3500毫升,水4000毫升,煮取3000毫升,每服1000毫升;日3服。

大方,大膠艾湯,主男子傷絕,或高墜下,傷五臟,微者嘔血,甚者吐血,及金創(chuàng)經(jīng)內(nèi)絕方。此方正主婦人產(chǎn)后崩中,傷下血多,虛喘欲死,腹痛斑不止者,服之甚良。

阿膠、艾葉、芍藥、干地黃各100克,干姜、當歸、炙甘草、川芎各60克。

上八味,以水4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去滓,內(nèi)膠令烊,分再服,贏人3服。

通方,柏皮湯,療熱病久下痢膿血,心中煩不得臥。

阿膠60克,梔子20枚,黃連、黃柏各100克。

上四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

(3)病屬實證者二例。

邪氣盛則實也:滑劑;瀉劑,此二劑者,但列方之目次大小,不同他例,以五臟自稟不同耳。

①滑劑者,所謂滑可去著,以去臟腑積滯之氣也。

肝著,旋覆花湯主之,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旋覆花100克,蔥葉14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500毫升,頓服。

中惡客忤垂死者,華佗療中惡客忤短氣垂死者,韭根湯主之。

韭根100克,烏梅10枚,茱萸250克。

上三味,以勞水5000毫升煮之。內(nèi)病人櫛于中,煮3沸,櫛浮者生,沉者死,取得1500毫升,分3服。

心下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姜各60克,枳實5枚。

上三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

胸痹之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寸口脈沉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蔞實1枚搗。薤白250克,白酒3500毫升。

上三味同煮,取1000毫升。分溫再服。

腎著之為病。其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腎著湯主之。

茯苓、干姜、炙甘草各100克。'

上三味,以水2500毫升,煮1 500毫升,分溫3服,腰中即溫。

跌仆瘀血在內(nèi)者,桃仁大黃桂心湯主之。

桃仁60枚打,大黃200克,桂心60克。

上三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當下血。

破癖湯。

白術(shù)、炙枳實、柴胡各100克(《近效》有鱉甲)。

上三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溫3服。

腹中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下之則愈。

厚樸240克,大黃125克,枳實5枚。

右三味,以水5500毫升,先煮枳樸二味,得2500毫升,次內(nèi)大黃煮得1500毫升,服500毫升,得利則止。

治大小便關(guān)格不通,咸池湯主之。

滑石、葵子、茯苓各60克。

上三味,以甘瀾水2500毫升,煮取500毫升,頓服。

②瀉劑,所謂瀉可去盛,邪氣盛者,是臟腑失調(diào),有余之氣也。

以下諸方,抄自陶弘景《五臟用藥法要》。

瀉肝湯,療肝氣實,善怒,兩脅下痛,痛引少腹,氣逆則耳聾頰腫。

芍藥、枳實熬各100克,生姜60克,炙甘草60克。

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再服。耳聾頰腫,加大黃、黃芩各30克,即大湯也,水則倍之,煮如上法。

瀉心湯,療心氣實,心下堅痞,驚悸不定,甚則吐血衄血??谏嗌?。

黃連、黃芩各100克,大黃、芍藥各60克。

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再服??谏嗌徴?,加干姜、甘草各60克,水則倍之,服如上法,即大湯也。

瀉脾湯,療脾氣實,身重善饑,肌肉萎,甚則足痿不收,行善瘼,腳下痛。

炙厚樸、干姜各100克,黃芩60克,甘草60克。

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4服。若足不收,腳痛者加大黃、積實各60克,水則倍之,煮服如上法,即大湯也。

瀉肺湯,療肺氣實,咳喘上氣,憑胸仰息,甚則汗出憎風,口苦咽于。按末八字當作“腹?jié)M便難,口渴咽干”。

葶藶子(熬黑打如泥)、大黃各100克,枳實、干姜各100克。

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其汗出憎風,口苦咽干者,加炙黃芩、甘草各60克,水則倍之,煮服如上法。即為大湯也。

瀉腎湯,療腎氣實,小腹脹滿,小便不利,或溺下血,甚則腰痛,不可俯仰。

茯苓、炙甘草各100克,黃芩、大黃各100克。

上四味,煮如上法。其腰痛不可俯仰者,加干姜、炒枳實各60克,則為大湯也。

瀉心胞湯,療心胞積熱,身煩熱,心中懊恨,不得眠,或少氣,或嘔吐,或心下窒痛者,補方也。

梔子20枚。香豉500克,炙甘草60克,生姜(切)60克。

上四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再服。若心下堅而窒痛,加枳實,大黃各60克,并主赤白帶下,水則倍之,煮如上法,即為大湯也。

2.陰綜

(1)病在里者二劑:收劑;重劑。

①收劑,所謂收可止耗,斂魂魄也,石膏酸棗之屬。

石膏主中風寒熱,心下氣逆;口干舌焦,不能息,大汗出。酸棗主心煩不得眠,臍上下痛,心轉(zhuǎn)久曳,虛汗煩渴。

小方,治發(fā)熱而渴者,補方。

石膏250克,知母100克。

上二味,以水煮取1000毫升,分再服。

急方,補。

石膏250克(打),知母100克,甘草100克。

上三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再服。

專方,白虎湯,治一身大熱,煩渴,大汗出,每飲水數(shù)升,脈洪大者。

石膏打500克,知母200克,炙甘草100克,粳米25克。

以水6000毫升,煮米熟訖,去米。次內(nèi)諸藥,煮取1000毫升,分作3服。

正加方,太陽中熱喝者,其人汗出惡寒而渴,上方加人參100克,名白虎加人參湯,煮如上法。

變加方,知母鱉甲湯,療溫瘧壯熱,不能食。

石膏(打)125克,竹葉500克,知母、炙鱉甲、地骨皮各100克,常山60克。

上六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

復方,竹葉石膏湯,治虛贏少氣,煩熱不息,口干渴,或干嘔。

石膏(打)500克,竹葉100克,半夏250克,人參60克,甘草60克,麥門冬500克,粳米250克。

上七味,以水5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溫服500毫升,日三夜一i

大方,治虛勞汗出不得眠方。

石膏(煅)125克,酸棗仁(打)1500克,知母、桂枝、生姜、甘草各60克,茯苓、人參各30克。辨證論M治--要I旨l 183辨證論治要旨I

上八味,以水4500毫升,煮取1500毫升,溫服500毫升,日3服。

通方,常山湯,救療一切瘧。經(jīng)云:夏傷暑,秋病痃瘧,故列人此。

石膏(打)25克,竹葉30克,糯米100粒,常山100克。

以水4000毫升,明旦欲服,今晚納銅器中。置星月下高凈處,橫一刀子于其上,向明取藥,于病人房門前,緩火煮取1500毫升,分3服。日出一,臨發(fā)一,若即定,不需后服。取藥滓、石膏置心上,余100克置左右手足心,甚效。

②重劑,所謂重可止怯,寧神志也,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牡蠣療虛熱去來不定,煩滿汗出,心痛氣結(jié),止渴去老血,療先天或藥物傷損,驚狂煩躁,幻覺不眠。龍骨療小兒大人驚狂癲癇狂走,治煩驚失精,止衰脫。

小方,治煩熱汗出。腹動悸,補方也。

煅牡蠣、煅龍骨各100克。

上二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再服。

急方:治凡吐下后,腹中氣上沖,煩熱不安。不勝動轉(zhuǎn)方。

煅牡蠣、煅龍骨各100克,桂枝30克。

上三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200毫升,溫分3服。

正方,紫官湯,療火逆。下之或因燒針煩躁者,治營虛自汗出,心腹動悸不安者。

煅牡蠣、煅龍骨、炙甘草各100克。桂枝30克。

上四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200毫升,溫服400毫升,日3服。

正加方,治身煩熱汗出口渴,心腹動悸,脈促結(jié)方,即與正方內(nèi)加生地黃l00克,水、服法如上方。

變加方,病寒熱汗出,口舌干燥,脈有結(jié)止者,此索有瘀血在內(nèi)也,化為風熱,其氣上沖,胸中氣懣,時或心中急痛,常自頭目眩暈,善忘善怒,久發(fā)暴厥,名曰中風,則卒然而仆,生死轉(zhuǎn)側(cè)候也,此湯主之。

煅牡蠣、煅龍骨、炙甘草各100克,生地100克,射干100克,芎勞60克。

上六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再服。

復方,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汗必亡陽,驚狂,起臥不安,桂枝去芍藥加龍牡蜀漆救逆湯主之,并治癲癇效。

桂枝100克,炙甘草100克,生姜100克,蜀漆(洗去腥)l00克,大棗12枚,牡蠣熬150克,龍骨125克。

上七味,以水4000毫升,先煮蜀漆減1000毫升,次內(nèi)諸藥煮取1500毫升,去滓,溫服500毫升。

大方j(luò)深師龍骨湯,療宿驚失志,忽忽喜忘,悲傷不樂,陽氣不起方。

龍骨、茯苓、桂心、遠志各60克,麥門冬60克,煅牡蠣、炙甘草各100克,生姜120克。

上八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2服。

緩方,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反復轉(zhuǎn)側(cè),起臥不安,譫語,小便不利,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據(jù)經(jīng)驗,治瘋狂效)。

柴胡125克,黃芩、生姜、龍骨、牡蠣熬各50克,半夏250克,大棗12枚,大黃60克,茯苓100克。

上九味,以水6000毫升,煮取3000毫升,溫服1000毫升,日3服令盡。

通方,治胸腹動悸,若有所著,頭目眩暈,行動不白持方,補方也。

煅牡蠣、龍骨各100克,射干、川芎各100克。

上四味,以水2500毫升,煮1000毫升,分再服。

(2)病屬寒者二劑:溫劑;滲劑。

①溫劑者,所謂溫可扶陽,以卻陰翳之氣也,桂心吳萸之屬是也。

桂利肝腎氣,主寒熱,諸冷疾,通十二經(jīng),宣百藥,已沖逆,止汗出。吳茱萸去冷痰,腹內(nèi)癘痛,諸冷,食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小方,治汗出過多后,其人心中悸,叉手自冒心,欲按者。

桂枝120克,甘草60克。

上二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頓服。

急方,治心中悸而痞,欲嘔者,補方也。

桂枝120克,炙甘草、生姜各100克。

上三味,以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頓服之。

專方,陽旦湯也,仲景名桂枝去芍藥湯,治太陽病下后,脈促,胸滿者。深師療中風,汗出,干嘔。補曰:陽虛之人,外則營衛(wèi)不諧,自汗出,每怯風寒,內(nèi)則胃氣衰冷,不勝涼硬飲食方。

桂枝100克,炙甘草60克,生姜60克,大棗12枚。

上四味,以水3000毫升,煮至1500毫升,去滓,每服500毫升,日3服。

正加方,若發(fā)熱,脈浮緩,自汗出,鼻嗚,千嘔,惡風者,名曰中風,上方加芍藥100克,為桂枝湯主之。

變加方,小建中湯,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燥。

桂枝100克,炙甘草100克,芍藥200克,生姜100克,大棗12枚,膠飴500克。

上六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火消解,溫服500毫升,日3服。

復方,吳茱萸湯,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洋,不下飲食,心胸膺背痛。

吳茱萸100克,半夏125克,人參、桂心各100克,甘草30克,生姜150克,大棗20枚。18(5 l十一師秘曼

上七味,以水4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去滓,分3服,日3次。

大方,大建中湯,治虛勞寒癖,飲在脅下,決決然有聲,飲已如從一邊下·決決然也,有頭足沖皮起,引兩乳內(nèi)痛,里急善夢,失精,氣短,目恍恍惚惚。

蜀椒100克,半夏500克,生姜500克,炙甘草60克,人參100克,桂心、芍藥各100克,飴糖500克。

I-A.味,以水5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去滓,內(nèi)飴令烊,服350毫升。

緩方,姜椒湯t治胸中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嘔吐方。

姜汁350毫升,蜀椒45克,桂心、附子、甘草各30克,橘皮、桔梗、茯苓各60克,半夏100克。

上九味,以水4500毫升,煮取1250毫升,去滓.內(nèi)姜汁,重煎,取1000毫升,分3服。

通方,四逆湯,治嘔吐清冷。下利完谷,脈微細,四肢厥冷方。

干姜100克,附子1枚,炙甘草60克,人參60克。

上四味,以水1500毫升,煮至600毫升,再服。

②滲劑,所謂滲可祛濕,以興意志也,茯苓術(shù)之屬是也。

茯苓利小便,止心悸,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jié),伐腎邪。術(shù)主風寒濕痹,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jié)腫,除心下急滿。

小方,主口渴小便不利,補方也。

茯苓120克,甘草60克。

上二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500毫升,頓服。

急方,主口渴,小便不利,心下動悸,振振然不自持,補方。

茯苓120克,甘草60克,桂枝60克。

上三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500毫升,頓服。

專方,小真武湯,治小便不利,留飲伏飲,發(fā)則心脅脹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悉主之方。

茯苓120克,桂枝100克,炙甘草、白術(shù)各60克。

上四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

正加方,五苓散,傷寒或內(nèi)傷,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方主之。

茯苓、豬苓、白術(shù)各60克,澤瀉50克,桂枝15克。

上五味,共為散,每服10克,日3次,白飲下,多飲暖水,取汗。

變加方,桂枝加茯苓術(shù)湯,《傷寒論》云: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加茯苓術(shù)湯主之。

桂枝100克,炙甘草60克,生姜60克,大棗12枚,茯苓、白術(shù)各100克。

上六味,以水3500毫升,煮取2500毫升,溫分3服。

復方,茯苓澤瀉湯,治消渴脈絕,胃反吐食,渴欲飲水者。

茯苓250克。澤瀉125克,炙甘草30克,桂枝60克,白術(shù)100克,生姜125克,小麥1500克。

上七味,以水5000毫升,先煮小麥,取2500毫升,去滓后,內(nèi)諸藥,再煮取1000毫升,溫服400毫升,日3服。

大方,大真武湯,《傷寒論》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且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嘔主此湯。

茯苓100克,芍藥、生姜各100克,白術(shù)60克,附子2枚炮,細辛、五味子各30克,甘草100克炙。

上八味,以水4000毫升,煮取3000毫升,去滓,溫服350毫升,日3服。

緩方:白術(shù)茯苓湯,主胸中結(jié)痰,飲癖在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

白術(shù)150克,茯苓100克,橘皮、當歸、炮附子各60克,生姜、半夏、桂心、人參各125克。

上九味,以水5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

通方,甘草附子湯,治風濕,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曲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或一身流腫者。

桂枝125克,炙甘草,白術(shù)各60克,附子1枚(炮)。

上四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去滓,溫服500毫升,日3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250毫升。

(3)病屬于虛者二劑:補劑;澀劑。

①補劑,補可已弱,弱虛也。

經(jīng)云:精氣奪則虛。此等諸方,因五臟所官不同,故只列大小,不列他等類名也。

補肝湯,治肝氣不足。脅下滿,筋急,不得嘆息,四肢厥冷,疝瘕上搶心,心腹中痛,兩目不明方。

桂心100克,細辛60克,小麥250克,炙甘草60克,炮烏頭4枚,防風、蕤仁、茯苓各60克,大棗24枚,皂礬30克。

上十味,以水5000毫升,煮取2500毫升,分3服。前五味共為小湯,療肝氣不足。兩脅下痛,痛連少腹。善恐,耳恍恍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然,如人將捕之,水法則半數(shù)可也。

補心湯,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獨語多夢,不自覺。咽喉痛,時吐血,舌本強,水漿不通。

麥門冬100克,人參、茯苓、桂心、甘草炙、紫菀各60克,秫米300克,大棗3枚,紫石英25克。

上九味,以水5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弱人3取,強人再服。小湯佚。

補脾湯,治脾氣不足,不欲食,食留腹中,或上或下,煩悶欲吐,吐已即脹滿不消,噎氣腥臭,發(fā)熱,四肢腫而苦下身重,不能自勝方。

大棗100枚,麻子仁150克,干姜、炙甘草、白術(shù)各60克,桑白皮、黃連、禹糧石各60克。

上八味,以水.5000毫升,煮取2500毫升,去滓,得1450毫升,日I服,3日令盡。前五味即小湯,治脾病善饑,腹?jié)M腸嗚,飧瀉,食不化,水則減半可也。

補肺湯,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喉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如含霜雪,語言失聲,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100克,麥門冬500克,粳米150克,桑根白皮500克,干姜60克,款冬花30克,桂心60克,大棗24枚,鐘乳石100克。

上九味,以水5000毫升,先煮大棗,桑皮,粳米5沸后,內(nèi)諸藥,取1500毫升,分3服。前五味即小湯,水則用大湯之半可也,治少氣不足息者。

補腎湯,治腎氣不足,心中悒悒而亂,目視恍恍,心懸少氣,陽氣不足,耳聾,目前如星火,消渴,疽痔,一身悉癢,骨中痛,少腹拘急,乏氣,咽干,唾如膠。顏色黑方。

玄參60克,牡丹皮100克,大豆100克,五味子60克,炙甘草60克,附子(炮)1枚,防風、桂枝、生姜、磁石各60克。

上十味,以水6000毫升,銅器內(nèi)揚200遍,內(nèi)藥煮取3000毫升,去滓,更重煎得1400毫升,分3服。

五補湯,主五臟虛竭,短氣,咳逆,傷損,郁郁不足,下氣,通精液。

麥門冬、小麥、粳米、地骨皮、薤白、人參、五味子、桂心、炙甘草各60克,生姜切250克。

上十味,以水6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分3服,口干,先煮竹葉30克,減500毫升,內(nèi)藥中。

②澀劑,所謂澀可止脫,以葆精氣也,石脂、龍骨之屬是也。

諸脫之救以生死旦夕,故皆急方也。

血脫,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其人或從金瘡,或從跌損,或從內(nèi)衄出血不止,婦人產(chǎn)后崩中,起死人方。

羊肉500克,當歸、干姜各150克。

上三味,以水4000毫升,煮取1500毫升訖,別搗生地黃1000克,取其汁,將上湯共煮至2000毫升,溫服500毫升,1日夜盡之,神良。

脈脫,脈脫者,其脈空虛,通脈四逆湯主之。

炙甘草60克,附子大者1枚,干姜120克。

上三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再服。脈不出者t加人參60克。

洞下完谷,入而即出,或下利便膿血不止者,桃花湯主之。

赤石脂500克,干姜100克,粳米500克。

上三味,以水3500毫升,同煮,待米熟去滓,更納石脂末方寸匕,溫服350毫升,日3服。

津脫,津脫者,腠開,汗大瀉。

麻黃根、黃芪各60克,小麥500克。

上三味,以水3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分再服。

精脫,精脫者,耳聾,韭子湯主之。

韭子500克,煅龍骨100克,赤石脂100克。

上三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750毫升,分3服。

氣脫,氣脫者,目不明,補方。

人參、桂心各60克,栗仁3枚。

上三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000毫升,每服500毫升。

液脫,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腦髓消,皮膚枯,補方。

石蜜、阿膠、附子各l0G克。

上三味,以水2500毫升,煮取1500毫升,去滓,內(nèi)膠彈已,再服。

魂脫,目不瞑,識如醉。補方。

萸肉100克,苦酒1000毫升,細辛60克。

用苦酒煮二味,得500毫升,頓服,頻作之。

魂脫,息如奔,形如狂,補方。

桂心100克,細辛60克,雞子白3枚

以上1500毫升,煮桂細辛得500毫升,待稍冷,內(nèi)人雞子白,攪令相得,頓服。

神脫,語無倫,形無覺。

人參100克,炙甘草、五味子各60克(甘草,一作飴糖三合)。

上三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500毫升,頓服。

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本經(jīng)志藥三百六十五種,以合周天屆年之數(shù),類分三品,各百二十,上品是養(yǎng)生延年藥,中品是遏病補贏藥,下品是辟邪破積藥。”此云者,殆單指藥性而言。陶隱居《用藥法要》云:“昔伊尹依《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撰《湯液經(jīng)》三十卷,方分三部,上部是服食頤養(yǎng)方。中部是祛疾療病方,下部是外創(chuàng)癰疽等方。每部凡百二十首,共合三百六十首,亦應(yīng)周天之數(shù)也?!薄兜澜?jīng)》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狈蛉赵孪嗤?,寒暑往還,四時行,萬品章,天人之際,其為數(shù)也,抑何微哉!湯液經(jīng)法,久稱湮亡,而《素問》、《靈樞》在,是其規(guī)矩、準繩未失也?!队窈贰ⅰ肚Ы稹?、《肘后》、《外臺》在,而其跡象、聲容仍存也。藉藏內(nèi)府,非求草野,坯失而范在,兔脫而蹄留,乃亡而未亡也。余酷嗜此道,嘗技四十余年,依大易之數(shù),籌算綜歸,得方一百二十,用藥亦一百二十,矧《湯液經(jīng)》三之一歟,稿凡八修,功耗二稔,引據(jù)必系璧文,補亡何妨冬官?若謂可泥一隙,若謂可覆一瓿。耳順之歲,風過簌息,久修凈業(yè),人我已忘,則何尤焉。是謂之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自學傷寒論(32)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
方典經(jīng)方中醫(yī)館
苓桂術(shù)甘湯合小半夏湯為主方治療低熱
新本傷寒雜病論(十五)
老年人眩暈嘔吐偏走,經(jīng)方一付療效佳
醫(yī)學三字經(jīng)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