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黨政干部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年年升溫的公務員考試熱,讓人們對公務員群體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公務員群體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如何?真的是值得那么多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嗎?2007年初,一項報告顯示,在廣東
省直機關20—40歲間的公務員中,50.3%的青年公務員經(jīng)常感到有壓力,31.2%感覺太累。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精神心理科透露,在該院就診的心理疾病患者總數(shù)中,公務員約占了10%,比其他任何一個職業(yè)的患者都要多。2005年底,黃山市委黨校的百余位干部心理健康問題調(diào)研顯示,干部隊伍普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和“心理疲勞”。
不久前,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qū)開辦了一項面對黨政干部的減壓培訓班,這項被稱為“美式減壓法”的培訓項目引來質(zhì)疑——“美式減壓”還是公款旅游?公務員哪有老百姓的壓力大?
公務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但制約著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還直接影響公共管理水平。然而,當前我國公務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
公務員壓力從何而來?
工作壓力。首先,公務員嵌套于政府行政系統(tǒng),這就決定了其工作服從性高、規(guī)定性強,成就動機水平高的公務員常會有較強的無奈感和壓抑感,抱怨“不該做的必須做,該做的做不了”,久而久之產(chǎn)生壓抑心理。其次,隨著公務員改革的深入,競爭上崗、選任制和聘任制、問責制等措施的實施加大了公務員的競爭,并對公務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過去“一杯清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清閑悠哉生活一去不復返。另外,公務員隊伍呈金字塔結構,越往上職位越少,不少公務員擔心自己的前途,還有一些公務員困惑于自己各種能力都不錯,為什么一直不能被提拔。這種晉升的壓力使公務員長期處于焦慮中。
人際壓力。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中國人歷來重視熟人關系的搭建和溝通。這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人際關系的處理成為工作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一點,在政府部門中尤為突出。社會關系的維系,與所謂方方面面的溝通、協(xié)調(diào)和應酬,這種人際重負使得公務員長期處于心理疲勞甚至心理恐慌狀態(tài)。
個體因素。公務員個體綜合素質(zhì)比較高,社會認知和自我覺察能力比較強,特別是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公務員,對自己往往有著比一般人更高的標準,在競爭比較激烈的情況下,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負面情緒。另外,他們還偏好社會比較,特別是“向上”比較——“自己所在的部門是清水衙門,別人的部門財大氣粗”;“自己身為省里的處級干部,還不如同學在市里當科員掙的多”。比較的落差使一些公務員心理失衡,體驗到強烈的挫折感。
另外,中國幾千年封建等級觀念,造成了官場上“遠交近閉”的官場生態(tài)。今天,這在一定程度上仍限制了公務員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訴求的機會。一些公務員往往含蓄內(nèi)斂,在與別人交往時,總是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掩蓋起來,負面情緒也難以排解。
公務員減壓的關鍵在于自我調(diào)適
一些部門已經(jīng)意識到加強公務員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并實施了各種心理減壓培訓項目,這的確是我國干部管理觀念和實踐的一大進步。然而,短期的減壓培訓只起外部引導作用,公務員減壓的關鍵在于自我心理調(diào)適。公務員要全面提升自身素質(zhì),包括業(yè)務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才能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內(nèi)心的和諧。公務員化解心理壓力不防試試下面幾招:
正確看待壓力。遇到困難,產(chǎn)生壓力,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解決問題過程,就成為增強自己能力的重要機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環(huán)境或他人的因素,則可以理性地溝通解決,如果無法解決,也可放平心態(tài)。“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擁抱壓力,要多從正面來激勵自己,不僅會平息有壓力而帶來的紊亂心情,而且能使問題導向正面的結果。
管理好時間。工作壓力的產(chǎn)生往往與時間的緊張感相生相伴,因此,公務員應學會時間管理,把重要的事放到首位,防患于未然;否則,工作永遠處于被動之中。另外,壓力的一個突出特點表現(xiàn)在對未來的焦慮和擔心。應對壓力的最佳辦法就是集中精力,把工作安排好,把今天的工作做好。
主動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工作上的壓力帶回家,重視業(yè)余生活。聽音樂、聊天、運動、做家務都是獲得內(nèi)心安寧的好方式,關鍵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體會它對自己身心的裨益。學習一些自我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想象等。
另外,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壓力過大的時候,要尋求朋友的幫助,不要試圖一個人就把所有壓力承擔下來。同時在壓力到來的時候,還可采取主動尋求心理援助,如與家人傾訴交流、進行心理咨詢等方式來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