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解毒湯出自中醫(yī)古籍《肘后方》,由黃連、黃芩、山梔子、黃柏組成,有清熱解毒、療外瘍癰疔之效,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黃連抗微生物、抗原蟲,對溶血性鏈球菌、炭疽桿菌、金葡菌有較強抑制作用;黃芩能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yīng),對葡萄球菌、綠膿桿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而且有鎮(zhèn)靜作用;山梔子鎮(zhèn)靜、抗微生物,對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并可加速組織愈合,治療瘡瘍、腫瘤;黃柏對常見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在臨床中,每遇癤、腫、疔、瘡、帶下、皮膚感染諸疾,將黃連解毒湯由內(nèi)服改為外用,療效顯著,現(xiàn)例舉如下。
膿皰瘡
胡某某,男,4歲?;純侯^部長膿皰瘡十余天,經(jīng)靜脈輸液、搽藥,均不見好轉(zhuǎn),檢查:患兒面頰部及頭部發(fā)際見散在黃豆大小膿皰,小塊融合成片,結(jié)痂與膿皰相夾雜,有少量滲出物。
處方:黃連、黃柏、山梔子、蒲公英、蒼術(shù)各10克,甘草6克,黃芩、冰片各5克。三劑,水煎,每劑濃縮成500毫升,每次取100毫升,先洗患處,后用紗布浸藥濕敷,每次15~20分鐘,再涂以紅霉素軟膏,每日2次。二診:面頰及頭部大部分膿皰已結(jié)痂,無滲出物,未出現(xiàn)新的皮損,繼用原方兩劑外洗濕敷,一周后膿皰消失愈合。
體會:膿皰瘡一癥,屬中醫(yī)“黃水瘡”,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皮損以水皰、膿瘡糜爛為主,由暑濕熏蒸,壅阻肌膚,故生紅斑、水皰、膿瘡,黃連解毒湯中三黃均有瀉火解毒之效,且能清熱燥濕,小兒服用湯藥不便,改內(nèi)服為外洗濕敷,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皮膚患處,有抑制細菌生長、殺滅細菌、促進愈合的作用。
痤瘡
蔡某,女,21歲?;颊呙娌棵懿济琢<搬橆^大小皮疹,部分融合成片,前額、鼻旁、面頰尤甚,呈酒醉面容,已達半年之久,遇日曬則加重,用痤瘡平等治療,效果不佳,甚為苦惱。中醫(yī)診為痤瘡,癥見面紅赤,舌紅,脈數(shù),辨證屬濕熱阻滯、肝膽濕熱,火性上炎、脈絡(luò)受損,治宜清熱解毒,化瘀消疹。
處方:山梔子、薏苡仁、土茯苓各15克,黃柏、黃芩各12克,黃連、當歸、甘草各10克。五劑,每劑水煎濃縮成500毫升,先用毛巾洗凈,后浸藥液濕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15分鐘。二診:面部紅色已退,疹已消失,繼用上方五劑,并口服六味地黃丸(藥店有售)。三診:面部痤瘡消失,囑繼服六味地黃丸,以資鞏固。隨訪1年未復發(fā)。
體會:痤瘡一癥,屬中醫(yī)“肺風粉刺”“面瘡”一類,現(xiàn)代醫(yī)學稱“尋常痤瘡”,是一種毛囊上皮脂腺慢性炎癥,好發(fā)于青春期男女?!锻饪拼蟪伞氛摚骸胺物L由肺經(jīng)血熱郁滯不行而致酒刺也?!闭f明肺經(jīng)熾熱上沖顏面、熏蒸肌膚、致局部血熱受阻,氣血停滯而生斑丘疹,黃連解毒湯外用,輔加消炎解毒之品,共奏涼血解毒、活血消瘀之功而收效。
帶下病
劉某某,女,41歲?;颊咴V外陰瘙癢帶下稀水,色黃量多,有氣味,每天換內(nèi)褲6~8次,經(jīng)婦科診為宮頸糜爛、陰道炎,用消炎藥效果不佳,婦科建議中藥治療。察其形體豐腴,舌淡苔白,脈浮弦,治宜化濕解毒。
處方:蒲公英、苦參、地膚子各20克,山梔子、黃芩各15克,黃連、黃柏、土茯苓、冰片、甘草各10克。三劑,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坐浴15分鐘,并每晚用藥液浸濕藥棉塞陰道。連用3天后,諸癥減輕,繼用上方加五倍子10克,5天,三診:患者訴帶下及瘙癢已消失,無任何不適,囑婦科檢查,陰道炎已愈,宮頸光滑,無分泌物,臨床痊愈,隨訪2年未復發(fā)。
體會:該例屬脾虛濕盛,濕毒下注,黃連解毒湯加蒲公英、土茯苓,增強解毒化濕,殺蟲止癢之功,首診3天后,瘙癢減輕、帶下減少,二診加五倍子,加強收斂、固澀作用,雖為外用,但藥物直達病所,增強解毒化濕之功,故而獲效。
文字 / 《醫(yī)藥星期三》
圖 / 網(wǎng)絡(luò)
編輯 / 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醫(yī)藥星期三》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醫(yī)藥星期三》以中醫(yī)藥治療為特色,刊發(fā)醫(yī)藥保健、健康養(yǎng)生知識為主的專業(yè)保健科普報。本報全國郵發(fā),郵發(fā)代號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