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蠟像館國產(chǎn)版:孝子將父制成“木乃伊”石膏像(圖)
江西一孝子遵遺愿將父制成“木乃伊”(圖)
2007-12-10 15:48:58 來源: 江南都市報
核心提示:因父親生前交代死后不用棺木要坐缸,江西一村民將父親的遺體變成木乃伊,至今7年多不曾腐爛。
石膏塑真身像
孝子展示父親坐缸所用大缸
江南都市報12月10日報道 在我省這種南方的常溫狀態(tài)下,尸體竟然不腐爛。而本不具備古埃及那種地理環(huán)境,也沒有過多、過精的技術(shù)手段,卻能把尸體變成木乃伊。這對很多人來說,簡直不敢想象。但在上饒縣,村民林上水卻把父親林觀榮的遺體變成木乃伊,至今7年多不曾腐爛。
12月8日,記者前往上饒縣羅橋街道辦事處下山居委會采訪,了解到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學(xué)到不少防腐知識。
老漢留下遺囑要坐缸
據(jù)林上水介紹,父親林觀榮生于1925年,一直務(wù)農(nóng)。上世紀(jì)60年代末,父親突然對葷食有一種厭惡感,非要吃素,這樣一來,家里燒飯菜倒成了難題。“當(dāng)時,家里鍋灶餐具有兩套,其中一套專門給父親用,一直用到臨終”。由于飯菜與家人不同,燒菜煮飯都不方便,人家過年時,父親卻一個人避開吃。后來,他父親便專程帶上大米和素菜,趕到附近一個叫“靈山”的寺廟,跟廟里僧人一起吃。一來二往,父親跟寺廟里的人都很熟悉。上世紀(jì)80年代,父親和同伴看到“靈山”山腳到山上兩公里多的山路非常崎嶇難走,登山時膝蓋可以頂著下巴。于是,他們把附近的花崗巖鑿下來,一點一點通過人工鋪到山路上。數(shù)年下來,整條山路竟然變成近2000級臺階,受到路過信徒的稱贊。“老人家70多歲還有這種毅力做善事,這成了我最敬仰父親的一個方面。”
林上水說,與僧人們接觸多了,父親對自己的殯葬方式有了個人想法。從上世紀(jì)90年代中期,父親就交代林上水,要求死后不用棺木,要坐缸。但林上水一直當(dāng)耳邊風(fēng),心里想著:“死后該怎么辦,就不是您老人家說了算了。”
孝子買進(jìn)當(dāng)?shù)刈畲蟾?
林上水的母親接著說,2000年2月12日,比自己大整整10歲的丈夫林觀榮患腦血栓疾病,治療20多天都沒說一句話,病也不見好轉(zhuǎn)。突然,3月9日,丈夫終于開口說話,還把兒子林上水叫到病床前,要林上水給丈夫林觀榮做好坐缸的準(zhǔn)備。
“我走到父親病床前,父親很清晰地叫了我的名字,再次跟我講起坐缸的事。當(dāng)時,我覺得20多天不說話的父親竟又開口說話,很不可思議,心想也許這就是留遺囑的時刻了,我只有按照遺囑去做。”林上水情緒有點激動地對記者敘述。
林上水說,聽完父親的囑咐,他趕緊叫姐夫四處幫忙尋找陶缸。起初,姐夫找到一個,但怎么都感覺小,根本容不下父親180多厘米高的身軀。后來,經(jīng)過辛苦尋找,又找到一個當(dāng)?shù)刈畲?、質(zhì)地非常好的陶缸,還配搭一個跟這最大缸口徑相吻合的小缸。“這兩個缸只是大小不同的普通缸,可以扣在一起,便于密封。”
果然不出所料,3月12日,林觀榮滿意地永遠(yuǎn)閉上雙眼。
后輩安葬遺體費心思
父親去世后的第3天,林上水請來專門的工匠,“我們按民間將遺體放進(jìn)棺木的程序,先在大缸底部擺放為父親新做的壽衣和一張小木凳,然后將父親的遺體抱進(jìn)缸,讓父親坐在小木凳上,雙手分別搭在兩個膝蓋位置。隨后,我們從親戚家挑來1筐質(zhì)地較好的木炭,用一種比草紙更細(xì)膩的黃紙把精制石灰粉包裝好,一起放進(jìn)缸里,將遺體周圍擠緊筑結(jié),連脖子后面都塞得緊緊的,但頭部露出。之后,我們又把同樣既不透風(fēng)也不滲水的小缸扣在大缸上,把事先用桐油與石灰攪拌而成的漿認(rèn)真糊在兩個缸的缸口,完全密封。”林上水一邊敘述,一邊給記者演示。
處理完畢后,林上水在離家約200米遠(yuǎn)的一塊自留地上搭建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把裝著父親遺體的陶缸放在里面,實行全封閉處理。
千日遺體變成木乃伊
按照林觀榮生前遺囑,坐缸千日之后要換成塑像。于是,林上水決定于2003年11月29日把陶缸打開。
“當(dāng)時,我心里還真是有點怕,生怕父親的遺體腐爛得難看??纱蜷_缸后,竟然發(fā)現(xiàn)里面所有東西完好如初,父親的遺體除臀部沒有干透之外,跟木乃伊一模一樣,但比剛放進(jìn)缸里的時候變得更黑了。”林上水說,之前他聽人說過,坐缸不成功的遺體最終會腐爛變成白骨一堆,很難看。
打開陶缸后,他又請來工匠,在木乃伊上面糊上石膏,確保完全密封,塑造了一具父親的石膏真身像。后來聽說石膏真身像容易被盜,又按稍小的規(guī)格,用樟木雕塑一具副身像,并分別給穿上衣服。
因林家家境一般,他只好把兩具塑像擺放在兩層農(nóng)家樓房的二樓主廳,陶缸則擺到二樓另外的房間。
孝子感言缸葬開支大
只因聽了父親的一句遺囑,林上水一步一步按照父親生前的要求去辦理,卻發(fā)現(xiàn)缸葬的開支很大,也很費精力,如果不是為盡一份孝心,他很難想象自己會這么做的。
據(jù)林上水介紹,父親去世前和辦喪事期間,光醫(yī)療和治喪費用就花費2萬多元,之后還要塑像,經(jīng)常要給塑像搞衛(wèi)生、保養(yǎng),等等,至少比火化多掏好幾倍的錢,這對一個只做小生意的人來說,費用、時間和精力上都顯得有點力不從心。而且,不可能一直把塑像擺放在家里,遲早得找地方安放,還要花費不少。
解剖專家解不腐之謎
據(jù)林上水介紹,他一直以為人死后尸體是僵硬的,但他在父親死后第3天卻發(fā)現(xiàn),父親的遺體竟然是軟綿綿的,很容易就被抱進(jìn)陶缸里,遂懷疑是不是真有什么“神靈”在支持父親坐缸,所以至今7年不腐爛也就順理成章。對此說法,記者采訪了江西醫(yī)學(xué)院解剖學(xué)教授、解剖教研室主任艾有生。
艾有生告訴記者,人死后會有一段時間的尸體僵硬,醫(yī)學(xué)上叫作尸僵期,一般地說為24小時左右,而如果超過48小時,尸體自然會變軟,因此,林觀榮死后第3天坐缸時遺體變軟,完全是正?,F(xiàn)象。
對于尸體7年不腐現(xiàn)象,艾有生解釋稱,這跟林上水在父親坐缸前后使用的防腐材料有關(guān)。石灰、木炭均具有很好的吸水防腐作用,石灰還可以殺菌,而桐油則有防腐防蛀的功能。這些材料集中在一起,加上處于全封閉狀態(tài),自然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
艾有生認(rèn)為,在醫(yī)學(xué)上,一般用福爾馬林(即甲醛)作前期殺菌處理,但林上水未作這些處理,并且未掏空內(nèi)臟,因此林觀榮坐缸3年多之后,臀部仍未能干透,也就很好解釋了。關(guān)于這一點,也是林上水目前最擔(dān)心的,他擔(dān)心塑像之后還可能發(fā)生腐爛現(xiàn)象。
民政部門稱做法不妥
林上水的做法是不是符合我國殯葬法規(guī)呢?記者為此采訪了鷹潭市民政局副局長何麗華。何麗華說,《殯葬管理條例》明確規(guī)定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jié)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jié)儉辦喪事。她表示,盡管該條例沒有明確指出缸葬的做法是對還是錯,但林上水為此耗費比火葬、土葬更多的資金,就不符節(jié)儉辦喪事的要求了,因此在做法上不可取。她說,把遺體擺放在家里,從情理上也很難接受。
民俗人士贊同缸葬法
記者試圖對全國各地是否有同類葬法作更多了解,結(jié)果通過百度搜索發(fā)現(xiàn),原來這種葬法又叫“甕葬”,在我國一些地區(qū)發(fā)掘過曾有古墓采用這種葬法,曾盛行于東南沿海地區(qū),其歷史可上溯至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但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做法卻鮮見報道。
湖南懷化民俗人士陽國勝在他的博客中寫道,去年1月底,他在湘西洪江市目睹一次葬儀全過程,采用的就是陶缸葬。他認(rèn)為,采用陶缸葬古俗處理親人后事無可非厚,任何葬式都是對死者的合理處置,對生者心靈的自我安慰,歷史上的葬俗會隨社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從社會條件分析,傳統(tǒng)的棺木土葬大量侵占土地和樹木資源,社會已難以承受。而在一些城市,一些人對死者火化后依然實行二次土葬,同樣占用土地。陶缸簡易葬能解決諸多社會問題,如加以規(guī)范,有可能引導(dǎo)我國殯葬潮流。 (本文來源:江南都市報 作者:劉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