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書法向來是很多老師推薦的臨摹作品,相信大家也對他有一定的了解,今天主要帶著大家從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看他在不同階段楷書的演變過程。
01
【萌新真卿】
《王琳墓志》
《王琳墓志》是顏真卿書于公元741年的作品,2003年在洛陽龍門鎮(zhèn)張溝村出土,是目前發(fā)現顏真卿最早的作品,那時的顏魯公才34歲。可以看出剛過而立之年的的顏真卿還稍顯稚嫩,許多字的結構也不夠穩(wěn)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沒有典型的盛唐氣象。
比如“徐嶠”二字,“徐”字過于聳立,右邊“余”部的“人”字頭形如一把沒有撐開的紙傘,顯得局促;“嶠”字左邊“山”部與右邊“喬”部等高,而“山”部下面空虛毫無支撐,“喬”部下方“冋”的左豎也比較單薄,導致整個字形懸空。不過這位撰文的徐嶠當時五十多歲,朝中重臣,能夠放下心讓年輕的顏真卿與之配合,也算是慧眼識珠了。
02
【初具規(guī)模】
《郭虛已墓志》
《郭虛已墓志》是顏真卿43歲的作品,當時的他已入不惑之年。書法工穩(wěn)了許多,字形上比之前有了很大改觀,也差不多快接近了我們一般印象中《多寶塔》那樣的風格。觀察單字,多少都有點朝右上傾斜,橫畫收起筆帶有裝飾性的下頓,比如“真”字的長橫,明顯是在尾端故意按壓出一節(jié)。
類似的情況還會在“丑”、“夏”、“六”三個連續(xù)書寫的字當中發(fā)生,強調了收筆時的動作。這時的捺畫也已漸剛挺,“天”、“太”的捺筆就像寬刃大刀一樣干脆痛快。線條更是張力十足,比如“郎”,“行”,“并”字當中的平行豎畫,雖然對立,卻都有外撇的趨勢,這是典型的顏楷結構,可見此時魯公已經在思考形成自家路數了。
03
【十年一跡】
《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是44歲的顏真卿在公元 752年的時候刻在陜西興平縣千福寺中的作品。離早期的《王琳墓志》剛好過了十年,可謂十年一跡。整篇結構嚴密,點畫圓整,秀麗剛勁,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是唐代“尚法”書風的代表。
首先用筆就決然不同,因為毛筆的大小就已經有懸殊了;其次是結構也有巨大差別,試想一下小字如何能寫出大氣磅礴的感覺呢?而顏真卿最征服人的就是他的字具有那往外開拓的架勢,小字是萬不可能承載得住的。所以大家在臨習《多寶塔碑》的時候千萬得小心這些地方。
04
【初顯氣象】
《東方朔畫贊碑》
《東方朔畫贊碑》,是顏真卿45歲時書。就離《多寶塔碑》不到一年的功夫,顏真卿就展現出了不同的面目。這幅作品字體端莊雄健,氣勢開張,《多寶塔碑》相形之下就只能算清秀。
畢竟大字楷書,筆畫更為充實,線條里多了篆書的意味。單字來看,則依然如前多采用向右上方傾斜的姿態(tài)。比如“大夫”二字,撇畫都比捺畫長,這其實和我們一般的書寫習慣是背離的。此時的顏真卿還沒有完全掌握這種技巧,所以兩個字都采用了一樣的形式,造成單調,而且還會造成一種向后傾倒的不穩(wěn)定感。
相比之前的幾個碑,《東方朔畫贊碑》強化了線條的厚重感,“方”、“先”、“生”三字的長橫都極力朝向右上方,收筆又迅猛下挫,而且長線兩端在下中部居上,像一根挑著重物的扁擔一樣,內部集聚著力量,非常耐看。
05
【追求平正】
《謁金天王神祠題記》
《謁金天王神祠題記》,是50歲的顏真卿在公元758年時所書。
知命之年,顏真卿不求險絕,同為大字,較之前的《東方朔畫贊碑》平正許多,以“天”字舉例,首先傾斜程度不再劇烈;其次撇畫捺畫的長度也幾乎一致。
再看“祠”字,示字旁的長豎相當扎實,'“司”部的豎鉤也是經過駐留之后再緩緩平出。再如“戊”字的弋鉤根本不瀟灑,只有穩(wěn)沉,重心降低,在下部快到底時才往右進行稍大幅度的圓轉。如果說《東方朔畫贊碑》的整體感覺還偏縱勢的話,《謁金天王神祠題記》中的單字都更方整,長方形逐漸走向正方形。
06
【持守平正】
《鮮于氏離堆記》
54歲的顏真卿創(chuàng)作了《鮮于氏離堆記》,原碑舊址在四川,發(fā)現的時候僅存殘石五塊,共47個整字和7個殘字。
對平正的追求是這一時期顏真卿的主要目標,這時的字又比之前更厚重平實一些。依舊拿“大”、“太”二字舉例,兩字的捺畫都比撇畫要長,已經很符合我們現在書寫時的習慣了。再看“州”字,并立的三豎都垂直下扎,沒有絲毫偏擺?!瓣枴弊钟疫叀皶[”部的長橫也已經完全水平,不再朝向右上,整個字非常端穩(wěn)。
以上是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敬請期待!
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