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是餐桌上的奇特美味,也是流傳千年的名藥。小小的紫色葉片蘊含著神奇的功效。不管是作為佐料還是直接食用,都是氣味芳香,別具一番風味。紫蘇有這么多的作用,但是紫蘇是怎么來的,你知道嗎?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紫蘇的由來~
傳說有一年華佗在江南某地的河邊上采藥,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只水獺吞吃了一條魚,在地上打起滾來。后來,只見水獺沿著河灘爬,待爬到一片紫色的草前就吃了起來,不久竟然沒事了。華佗心想,那種紫色的草葉可能可以解魚毒。
之后,華佗巧遇幾個因食蟹過多而腹痛的人,華佗想那草既然能解魚毒,可能也能解蟹毒。于是將這種草煎湯給幾個年輕人服下。過了一會兒,年輕人的肚子果然不痛了。華佗為了記住這種草藥,就給它取了個“紫舒”的名字,意思是服后能使腹中舒服;因為字音相近,又屬草類,后人就把它稱作“紫蘇”。
了解過紫蘇的人應(yīng)該知道它的營養(yǎng)價值了吧,其中葉子中就含有大量的揮發(fā)油,蛋白質(zhì)含量高達22%,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
紫蘇性溫,夏季食用尤佳——都說冬吃蘿卜夏吃姜,與姜屬性相似的紫蘇,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而且,紫蘇更美味。紫蘇中含有一種芳樟醇物質(zhì),能起到消滅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17種細菌,所以紫蘇葉能起到非常好的消毒殺菌作用。舊時曾是一道安胎茶,用于妊娠惡阻,不思飲食。
它食之無渣,香脆可口,主要長在長白山地區(qū)。因紫蘇生長期限短,在朝族,人們常把紫蘇與干貝配上其他佐料做成紫蘇醬,既保持了紫蘇的營養(yǎng)價值而且還是非常不錯的下飯醬。
古人常將紫蘇同其他食物制成既可口,又防病的食品。將鮮蘇葉洗凈,用開水燙后擠去水分,沾豆醬吃;把嫩蘇葉切成絲加入冬瓜湯里,食之祛暑開胃;燉魚或煮蟹時放些紫蘇,可鎮(zhèn)咳解毒;若與土豆絲涼拌食用,清涼去火;將嫩蘇葉切細放上鹽和米飯相伴,亦可與面條相拌,蒸饅頭或豆片時,在屜上鋪一層蘇葉,蒸的饃,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