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
2019.2.19 星期二
農歷:正月十五
己亥年 【豬年】
丙寅月 丁亥日
雨水,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中的第二個節(jié)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一到,春回大地,田野一片生機,正是九九歌中的“七九河開、八九雁來”時節(jié)。在春雨脈脈含情中,柳絲開始含煙,待柳煙成陣,便春色撩人了。
今日07點03分,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繼之雨水。”
古人說:“東風解凍,
冰雪皆散而為水,
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雨水,是春的開始,
雨水潤澤萬物,
此時大地回暖,
天地間一派開春氣象。
雨水三候
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獺祭魚丨第一個五日,水獺捕捉到魚后將捕獲的魚排列在岸邊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鴻雁來丨第二個五日,此時南方天氣暖,大雁自南向北飛。候鳥是隨著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幻而往來,以適應氣候。
草木萌動丨第三個五日,天地間陰陽交泰,出現(xiàn)生機,草木乘此生機,開始萌動。注意,是萌動,還沒有萌芽呢。古人體察自然,是多么的細微!
雨水習俗
占稻色
雨水節(jié)下雨,是好兆頭。于是,古人想盡辦法,希望能把天氣弄準。除了興修水利之外,雨水節(jié)氣期間“占稻色”就成為一種試圖把握農事的方法。
“占稻色”最晚宋代就有了,自宋代開始,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十四“卜谷”的習俗,就是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卜當年稻谷收獲的豐歉。“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回娘屋
在川西一帶,雨水節(jié)這天,出嫁的女兒都會帶上禮物回娘家探望父母。生了孩子的婦女,會帶上燉好的香噴噴的罐罐肉給爸媽,感謝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未孕的婦女,母親會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貼身穿著,祈愿新生兒早日誕生。
這天女婿要去給岳父岳母送節(jié)。送節(jié)的禮品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另一個典型禮品就是“罐罐肉”。
用沙鍋燉了豬腳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給岳父岳母送去。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yǎng)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
拉保保
保保即是干爹,雨水節(jié)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是為了讓兒女能順利健康地成長。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在雨水節(jié)民俗中,干爹、干媽是與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寄寓了父母對子女深沉的愛,稱為“撞拜寄”?!鞍菁摹痹诒狈揭卜Q“認干親”,南方多稱“認寄父”“認寄母”等。按行為特征來說,這是一種民間的保育習俗。
過去,川西地區(qū)在雨水節(jié)就有“撞拜寄”的習俗。這天,不管下雨還是天晴,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幼子,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便攔住對方,把兒子或女兒按在地上,磕頭就拜,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
而其寓意,是為了讓孩子順利、健康地成長。如果實在碰不上人,也有變通法,把孩子拜寄給有神性的山、石、田、土、樹、河等。
雨水養(yǎng)生
《本草綱目》有云:“春雨有生發(fā)之氣,煮中氣不足,清氣不升之藥事半功倍。”雨水后,天氣回暖,養(yǎng)生重在肝,肝屬木,木克脾土。
此時,應少食酸味食品,如酸棗、梅子、檸檬、菠蘿;多吃甜食,如大棗、山藥、桂圓、地瓜、南瓜,補益脾土,肝胃相安。
另外,早春天氣,乍暖還寒氣溫尚低,晝夜溫差變化大,體弱的人易感冒。所以雨水養(yǎng)生應注意以下方面:
春捂防寒
雨水之后,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不僅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的氣候對人體內臟和關節(jié)有一定的影響。老人小孩要“春捂”,預防“倒春寒”。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洗完頭要及時吹干。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不吃或慎吃辣椒、不喝或少喝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
調養(yǎng)脾胃
雨水后天氣轉暖,風多物燥,早晚較冷,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飲食上應少酸多甜,可選擇韭菜、百合、山藥、荸薺等。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yǎng)元氣。生活上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這樣便脾胃協(xié)調,可促進和調節(jié)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xié)調平衡。
所以,今年雨水大家做好:
1,養(yǎng)好陽氣
春夏養(yǎng)陽是“養(yǎng)護好陽氣!”養(yǎng)護陽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要過度消耗陽氣;而養(yǎng)護陽氣最好的辦法就是早睡!
晚上11點--凌晨3點正好是氣血流注于膽、肝的時間,這時睡覺可以讓人體陰陽交接,更是養(yǎng)肝血、心血的最佳時間。
有的朋友,在這個時間段會醒,說明肝陰虛,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肝火大”,那么我們一直建議敲打腋窩左右各10分鐘,祛除肝火,或者艾灸三陰交、太沖穴。
2,推 腹
以前的內容里講過推腹,平時你是直上直下或者逆時針,順時針交替推腹都可以。
那么現(xiàn)在在推腹過程中,一定要揉揉膻中穴,搓兩邊的肋骨,如下圖的紅色部位。當然搓兩肋你是直上直下的搓還是橫著搓都好!
搓這里會有很好的疏肝利膽的作用!
因為《黃帝內經》里說:春三月,此謂發(fā)陳;“發(fā)”指發(fā)散;“陳”指陳舊。立春之后,五臟淤積之氣會生發(fā)出來,而現(xiàn)代人,大多脾胃不好,中焦脾胃肝膽?zhàn)鲎?,造成上下陰陽不交,也就是所謂的上熱下寒的情況。因此推腹是解決中焦不通最簡單直接的辦法!
現(xiàn)代人因喜寒涼、過于喜食厚味,大多脾胃不好,身體寒濕重,加之雨水之后,外濕會越來越重,因為強健脾胃非常迫切!
“今年己亥年風氣強盛,人的肝氣偏旺”,就會出現(xiàn)肝木克脾土的格,因為肝氣旺了又會克制脾臟,因此春天我們不僅要做好疏肝理氣的工作,同時也要做好強健脾胃的功夫。
推腹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強健脾胃!
3,艾灸健脾
祛濕、減肥、調經最好的辦法就是健脾!
健脾的主穴是中脘穴、足三里,艾灸中脘穴30分鐘,足三里左右各20分鐘,艾灸一周休息2天。肝火大的加上三陰交、太沖穴。
健脾的輔助穴位:內關穴、公孫穴、太白穴
如果艾灸后喝碗小米粥培補脾氣就太好了。
讓艾灸事半功倍的中藥艾條
藥灸和純艾灸的區(qū)別:
一、藥灸的配方是多組方,而艾灸比較單一。
二、藥灸具有針對性,而艾灸沒有針對部位
三、藥灸一般一次見效,而艾灸相對見效較慢。
【中藥艾條】
在傳統(tǒng)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加入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草藥 。艾條味足,功效區(qū)別于其他艾條:熱量足,滲透力強, 疼痛灸患處,寒癥需要灸肚臍和腎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