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寫到:
一個城市,
高低起伏的街道有多少級臺階,
拱廊的弧形有多少度,
屋頂上鋪的是怎樣的鋅片;
但是……
構成這個城市的不是這些,
而是她的空間量度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
城市就像一塊海綿,
吸汲著這些不斷涌流的記憶的潮水,
并且隨之膨脹著……
然而,
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
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
他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扶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
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紹興,
也是如此。
老街舊巷,
隨處的古橋、流水、人家,
淺淺波光輝映著的白墻,
蔥蘢山色含蘊著的水鄉(xiāng)。
這些,
充滿日常趣味、煙火氣十足、活色生香的
平實的生活,
鮮活的時光。
自然純粹到常常令你忘記是在城市里。
在石板路上漫步閑走,
在八字橋上靜看發(fā)呆。
偶爾橋下烏篷船劃過的水聲,
或是一絲風,
幾顆雨,
才把你從正在游走的記憶的思緒拉回。
那些橋,那些河,
那些建筑,那些石階,
雖才一時身處其中,
但眼前的這些真實的生活庸常,
一下子也讓你感受到了
這座城市的真實~
1 那些老街巷那些橋
據(jù)說
水城威尼斯每平方公里有0.67座橋,
而在這里,
每平方公里竟有橋3.71座。
倉橋直街
此街因北起點有一橋——“倉橋”而得名。
其南北走向,
北起“倉橋”而南止于“凰儀橋”,
全長三里,
其間還串聯(lián)有“龍門橋”、“寶珠橋”、“府橋”、
“石門橋”、“酒務橋”及“西觀橋”等六橋,
其中以“寶珠橋”存世最古,
距今已百年有余。
而“倉橋直街”則存世更古——
自打范蠡籌謀越王城,
其就排布于臥龍山東南側,
見證紹興幾千年興衰。
寶珠橋
倉橋直街上還有社區(qū)的宣傳畫,
一張這座橋的照片,和關于這座橋的歷史介紹。
獨立小橋,憑欄觀景,
遠處的老街水巷、近處的櫓聲燈影仿佛都在不覺間交織在一起,
像一幅緩緩鋪陳的水鄉(xiāng)畫卷,
彌漫出淡泊而迷人的生活氣息。
那些灰白相間的民居建筑,
長著青苔的石階和綠草簇擁的河埠,
以及停泊在后窗下的烏篷船,
還有油紙傘,
都散發(fā)著一種濃郁而迷人的文化氣息。
就連河道邊墻上的斑駁
隨意搭掛的物件,
有時候都充盈著簡單而樸素的美。
八字橋是臨近黃昏時趕去的。
網上查了查,說是很有名。
問了橋邊上的一位當?shù)厝耍?/span>
說橋的名字好幾種說法,
一說是橋形狀像”八”字而得名,
還有一說是以前是八個人集資修建的,
曾經叫八士橋,
后來慢慢叫成八字橋了。
著名的宋代八字橋位于紹興城區(qū)八字橋直街,
這座橋建在三河匯合處,
主橋橫跨在南北流向的主河道上。
橋是三向四面落坡的,
南落坡下設有橋洞,
供船只通行,
而東端與西端的落坡剛好相對成八字。
整座橋梁設計得十分巧妙,
使一座橋兼具了三座橋的功能。
可以說是古代的立交橋。
從南宋到現(xiàn)在,
這座橋經歷了八九百年的滄桑風雨,
但是橋身依然堅固,
石板橋面和雕刻石欄都還保留著清晰的歷史印痕。
蕺山街
這是站在題扇橋上拍的蕺山街。
有趣的是,當時根本不知道這就是。
拍完照片了,
還到處問人題扇橋在哪里。
關于題扇橋,史書上是有故事的。
曾在上海博物館看到過明代仇英畫的主題是這個故事的一幅畫。
西街
到這條街純屬偶然。
坐在出租車上,
和司機聊的時候,
問他哪有老街可以逛逛,
他說這下車就有。
于是就下車走了進來逛了逛,中途還下起了小雨。
西街上的蔡元培故里
2 安昌古鎮(zhèn)
從紹興坐了差不多1h公交車,
到了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安昌鎮(zhèn)。
安昌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
由于不是旺季,也不是周末,路上行人寥寥。
古鎮(zhèn),從里到外,透著十分的隨意。。。。。。
3 東湖
東湖是紹興古城東邊的一個著名園林。
此地原是一個石料場留下的清水塘,
自清代以來,
經過百余年的人工修飾,
湖區(qū)的崖壁、巖洞和石橋、湖面巧妙結合,
形成了絕妙的山水大盆景。
園中跨越河道之處皆有石橋相連,曲徑通幽。
湖畔更是垂柳依依,綠意盎然。
回首紹興水鄉(xiāng),
水多,橋多,
那些石拱橋、巷子、河和小船相得益彰,
其從容安詳,恍如隔世。
古街、水色、橋景、魚鮮、酒香,
黑瓦、白墻、水邊人家,
這世人認為的江南應該的樣子,
在紹興,這一切都再平常不過。
有一種情懷叫閑走,
在紹興閑走故與今。
有一種生活叫江南,
在紹興,到處都是江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