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濕地日
2020年2月2日我們迎來第24個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生物多樣性——濕地滋潤生命。旨在認識濕地生物多樣性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強調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tài)系統(tǒng)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復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40%的物種在濕地生存繁殖,它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tài)價值。中國的濕地類型眾多,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不僅物種數(shù)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國所特有物種。據(jù)初步統(tǒng)計,中國濕地植被約有101科,其中維管束植物約有94科,中國濕地的高等植物中屬瀕危種類的有100多種。中國海岸帶濕地生物種類約有8200種,其中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中國的內陸濕地高等植物約1548種、高等動物1500多種。中國有淡水魚類770多種或亞種,其中包括許多洄游魚類,它們借助濕地系統(tǒng)提供的特殊環(huán)境產卵繁殖。中國濕地的鳥類種類繁多,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占54%;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就有50種,占30%;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僅記錄到的就有9種。此外,還有許多是屬于跨國遷徙的鳥類。在中國濕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鳥類惟一的越冬地或遷徙的必經之地,如: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Grus leucogeranus)占世界總數(shù)的95%以上。
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應對氣候變化
沿海濕地,如鹽沼、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起著減震器的作用。特別是紅樹林,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沿海灘涂或河口的一種特殊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被譽為消浪先鋒、海岸衛(wèi)士。它們是抵御臺風的天然屏障,能有效地防災減災,它們降低了海浪、風暴潮和海嘯的強度,保護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使生活和工作在沿海地區(qū)的人免受財產和生命損失。在1986年廣西沿海特大風暴潮、2004年印度洋海嘯中都讓人們看到了它神奇的作用,凡是分布有紅樹林的沿岸,海浪或海嘯造成的損失大大減少。
供應涵養(yǎng)水源
我們平時的用水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既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tǒng)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qū)的工農業(yè)生產提供水源。小溪、河流、池塘、湖泊等濕地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它們常常被人們作為生活、工業(yè)生產和農業(yè)灌溉用水的水源。泥炭、沼澤等其他濕地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對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將面臨枯竭的危機。內陸濕地,如洪泛平原、河流、湖泊和沼澤的功能就像海綿,吸收和儲存多余的降雨,濕地植物能夠更好地涵養(yǎng)水源,為人類生產生活保障水的供應,并且減少洪潮。在干旱季節(jié),濕地釋放儲存的水,推遲和延緩干旱災害,并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短缺。
近些年來,我國濕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濕地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基礎,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每失去一片濕地,就意味著失去一種或數(shù)種生物。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與生物息息相關,共存共利。保護濕地不僅保護生物多樣性,而且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讓我們共同努力,把濕地保護好,讓濕地永遠不斷地繁衍滋潤生命的共同體。
來源:濕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