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讓人細(xì)思極恐、毛骨悚然的字眼兒,莫過于“人相食”,特別是天災(zāi)人禍、流寇掠奪、軍閥盤剝的戰(zhàn)亂年代,“人相食”的字眼兒更是屢見不鮮。因為人類是高度社會性的生物,“同情共感”的能力極強(qiáng),所以,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同類相殘之際,會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不安感、恐懼感和厭惡感,也盡力的避免同類相殘。不過,野生動物界就迥然不同了,它們同類相殘、同類相食的發(fā)生頻率,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甚至一些動物進(jìn)化成了“同類殘食者”。話不多說,咱們一起瞧瞧這些動物界的“漢尼拔”吧(漢尼拔是驚悚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的男性角色,嗜食人肉)!
(《沉默的羔羊》中的漢尼拔)
1.紅背蜘蛛:名副其實的“黑寡婦”。紅背蜘蛛(Latrodectus hasselti)是澳大利亞最毒的蜘蛛之一,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種蜘蛛(托了漫威電影中的某個超級英雄角色的福),別稱“黑寡婦蜘蛛”或“棺材蜘蛛”。體型較小、通體漆黑、肥碩的腹部上有一條紅色的斑紋,故稱“紅背蜘蛛”。紅背蜘蛛分泌的神經(jīng)毒素毒性很強(qiáng),對人有致命的威脅,不過它喜歡潮濕和陰暗的小角落和小樹叢,與人類接觸的機(jī)會很少。令紅背蜘蛛聞名世界的,并不是它們分泌的神經(jīng)毒素,而是它們的習(xí)性:每年的繁殖季節(jié),體型較大的雌性紅背蜘蛛,一定在交配結(jié)束之后吃掉體型較小的雄性紅背蜘蛛!雄性紅背蜘蛛為了“春宵一刻”,要搭上一條小命不可。
2.灣鱷:吞食小鱷魚。1945年2月,一支準(zhǔn)備撤離緬甸的日本部隊被英國軍隊攔截,迫不得已的讓士兵們登陸蘭里島,不過,他們遭遇了更恐怖的敵人,蘭里島上的灣鱷吞吃了上百位的日本士兵!從此,灣鱷獲得了“食人鱷”的惡名。灣鱷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爬行動物,一般體長3-5米,咬合力奇大無比,一口可以咬碎海龜?shù)募讱ず鸵芭5墓穷^,遭遇了食物短缺的窘境,灣鱷會吞食同一族群的小鱷魚。
(臭名昭著的“黑寡婦蜘蛛”)
3.螳螂:不僅“捕蟬”,而且同類相殘。中國的一則寓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將螳螂塑造成了一個目光短淺的捕獵者,只圖眼前的利益、不顧身后的危機(jī),不過,昆蟲界的螳螂是一等一的捕獵高手。螳螂的捕獵技巧如此之高,也不一定是好事,到了繁殖季節(jié),雄性螳螂要見機(jī)行事的跳到雌性螳螂的背上進(jìn)行“播種”,若雄性螳螂一著不慎、被雌性螳螂逮一個正著,那么雌性螳螂會毫不猶豫的將雄性螳螂吃掉!
4.沙虎鯊:兄弟姐妹相殘的最高境界。沙虎鯊已經(jīng)列入了《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種數(shù)量日漸稀少的鯊魚,它們體型龐大、敦實和流暢,血盆大口、目露兇光,一看就是海洋里的狠角色,而且它們常常在淺海區(qū)活動和捕獵,故此,人類偶爾可以看到它們的背鰭浮出海面。沙虎鯊的繁殖方式極其兇殘,雌性的沙虎鯊有兩個子宮,子宮中的幼鯊早早發(fā)育了牙齒、且互相捕食!所以,雌性沙虎鯊一次只能產(chǎn)下2-4頭幼鯊。
(壯碩的沙虎鯊)
5.蝎子:同類也是主食。蝎子是一種群居性的節(jié)肢動物,不過它們對同類并無什么好感可言,一旦它們受到了同類的滋擾和侵犯,一場毆斗在所難免,若毆斗中的一只蝎子死亡,它就成了勝利者的盤中餐。一個窩群中的蝎子不常毆斗,但它們外出覓食、遭遇了其他窩群的蝎子,那么它們絕不手下留情!一項研究顯示,蝎子的第四大食物正是它們的同類。
6.摩門蟋蟀:落后就要挨打。摩門蟋蟀并不是一種真正的蟋蟀,而是一種樹螽,它們是蝗蟲的近親。這些遮天蔽日、數(shù)之不盡的小昆蟲是植物的噩夢,摩門蟋蟀途徑的地方,往往40-50%的植物都吞入了它們的肚子,更可怕的是,摩門蟋蟀遷移的過程中,若一只摩門蟋蟀患病、受傷或疲憊而停止了遷移的腳步,其他的摩門蟋蟀就一哄而上,將它吃個干干凈凈!
(威武的帝王蝎)
7.響尾蛇:母蛇的“廢物利用”。蛇類是一種適應(yīng)性極強(qiáng)的生物,破卵而出的小蛇就可以獨立生活下去,母蛇不必留在小蛇的身邊照料。不過,雌性響尾蛇有另一種習(xí)性,它會駐守在蛇卵附近,觀察小蛇們的一舉一動,若是看到一只小蛇比較虛弱、或死在蛇卵附近,雌性響尾蛇就吃掉這一些“廢物”。
8.雄獅:斬草要除根。“虎毒不食子”是中國的一句俗話,此話是中國人對老虎最大的誤解之一,老虎對幼虎極其的嚴(yán)苛,若幼虎沾染了其他老虎的氣味,母虎會痛下殺手、且將幼虎吃掉!東方的叢林之王如此,非洲的草原之王獅子也如此,當(dāng)一頭壯年的雄獅成了一個獅群的統(tǒng)治者時,它會殺掉前任獅王留下的幼師,即是“斬草除根”、又是為了自己的后代爭取更多的資源。
(草原之王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