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能是因為曹洞宗的參佛方法著重于從個體去體悟佛性,不是很適合順治當(dāng)時正值少年的文化基礎(chǔ),而且這種教派的修身方法,也決定了海壽、別山等僧人的不善言辭,所以當(dāng)順治在十四年(1657)結(jié)識了禪宗中的另一主要教派臨濟宗的一些僧人后,曾說,一開始我雖然尊崇佛教,卻并不知道有教法派別的區(qū)分,也不知道各個教派中的高僧,知道這些,是從憨璞聰開始。
憨璞聰,福建延平人,是臨濟宗的高僧。他在順治十三年(1656)的五月,被位于京師城南的海會寺請來做主持,從而使臨濟宗的宗風(fēng)在京師大振。臨濟宗的教法,重在通過師生問答的方法衡量雙方悟境的深淺,并針對不同的悟境程度,對參學(xué)者進行說教,提倡通過交流使人省悟。這種重在交流而不是自省的方法,很適合順治了解佛教。所以在幾次長談后,順治就對佛法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請憨璞聰奏列了江南各大名剎的高僧姓名和情況,開始延請臨濟宗的高僧入宮闡釋佛法。其中對順治影響很大的僧人,是浙江湖州報恩寺主持玉林L,浙江寧波天童寺主持木陳耄以及玉林L引薦的弟子茆溪森,木陳胍薦的弟子旅庵、山曉等人。在這些僧人的包圍闡釋下,順治從佛教中得到了深深的精神寄慰,并轉(zhuǎn)變成自身的思想信仰。他認玉林L為師,請其為自己起了法名“行癡”,西苑萬善殿就成了他參禪拜佛和與這些僧人討論佛法的處所。玉林L的大弟子茆溪森,不僅成了他的師兄,更因為自身學(xué)識和修行的高深而得到順治的深深信賴。有關(guān)順治帝與這些僧人在一起的活動和交談,都可以從這些人的著作中找到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順治帝在思想上,已經(jīng)完全接受了佛教關(guān)于生命輪回、個人承擔(dān)著自身一世的善惡報應(yīng)、如想脫離輪回只能依靠悟修佛法的教義。由此他相信,自己的皇帝之位,不過是過眼煙云,來生并不知會在何處立命。所以他在受重創(chuàng)后意欲出家,是其思想信仰的必然結(jié)果。
順治在宮中凈發(fā)出家,其另一個原因,是感情上受到了重創(chuàng)——他的愛妃董鄂氏去世了。
據(jù)《清史稿?后妃傳》記載,董鄂妃是內(nèi)大臣鄂碩的女兒,在順治十三年(1656)的夏天,年已十八歲的時候,入宮侍奉順治帝。再據(jù)《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二記載,夏天入宮的她,在七月份就準(zhǔn)備立妃。卷一百三記載,在八月二十二日,則被正式冊立為賢妃。冊文中順治帝稱贊她“性資敏慧,軌度端和”。在九月二十八日,又越過“貴妃”這一級別,準(zhǔn)備立她為“皇貴妃”了。卷一百五,則對十二月初六日舉行的正式冊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冊文中,順治帝再次稱贊董鄂妃“敏慧夙成,謙恭有度,椒涂敷秀,弘昭四德之修”,并且為了這次冊立,頒發(fā)詔書,大赦天下,將自己喜悅的心情推及到了全國。該詔書長一百九十厘米,寬九十三厘米,目前仍然完好地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這樣,董鄂氏從入宮到晉升為等級最高的嬪妃——皇貴妃,不過用了半年的時間,況且因其冊立之事還頒發(fā)了大赦詔書。頒詔這種禮遇,通常只發(fā)生在冊立皇后的時候。但她確也做了皇后——是在死后被追封的,時間是順治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1660年9月25日)她病逝后的第三天,謚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這個時候,順治的皇后尚在位上,那是孝惠皇后,是科爾沁貝勒綽爾濟的女兒,名叫博爾濟吉特氏這位經(jīng)歷了董鄂妃的被寵幸而險些被廢的孝惠皇后,一直活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才去世,享年七十七歲。這樣,如果取謚號的前兩字,董鄂妃又是“孝獻皇后”;取后兩字,也就稱“端敬皇后”了。
董鄂妃的去世,令順治帝非常難過。在《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九記載,去世的當(dāng)天,順治帝傳諭,親王以下,滿漢四品官員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命婦等人,全部聚集到景運門哭臨,這就是全部的皇親國戚了。而移送梓宮的時候,這些人又必須隨同護送。卷一百四十記載,順治帝為董鄂妃的去世輟朝五天,穿了十二天的喪服,朝廷官員和命婦們?yōu)榇舜┑膯史钡蕉咛觳疟辉试S脫下。卷一百四十二記載,到了百日祭奠這天,又是諸王以下、文武官員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各官命婦以上,全部齊集舉哀。另外從他親撰的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狀》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借小小的筆端,用日常生活串起了董鄂妃的優(yōu)良品行,并傾注了自己的綿綿愛意。如此不同尋常的晉升速度和如此不同尋常的禮遇,只說明,順治深深愛著這位董鄂妃。但這位極度受寵的董鄂妃,因為記載她來到順治身邊的年齡是十八歲,就引起了后人對她入宮前的身份的猜測。因為基本概念是:她是不可能通過報選秀女這個正常渠道直接走近順治的。清朝相關(guān)的法規(guī)限定,報選秀女的年齡是十三到十六歲。如果隱瞞不報,身為滿族軍官的她父親,是要依照相關(guān)法規(guī)受到處罰的。所以,她這樣的年齡,是從什么渠道入宮的呢?最廣泛的猜測演義,就是說,她是被擄獻入宮的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出生于明天啟四年(1624)。這個出生時間,是根據(jù)她的丈夫冒襄寫的紀念文章《影梅庵憶語》推算的。冒襄,字辟疆,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xué)家,因其家世才學(xué)和參與組織了明崇禎年間江南學(xué)士反抗閹黨的活動,與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一起,被并稱為“明末四公子”,是名噪一時的人物。他的《影梅庵憶語》,寫于小宛去世后。文中追憶同小宛相識的時間,是明崇禎十二年(1639),這年小宛十六歲。如此推知,小宛應(yīng)該是在明天啟四年(1624)出生。而順治帝則出生于清崇德二年(1637),這個概念就是,小宛要比順治大十三四歲。冒襄記錄小宛死亡的時間,是順治八年正月初二(1651年1月22日)。這一年,順治帝剛剛十四歲,還沒有到大婚的年齡。所以單從年齡和小宛去世的時間上推論,董鄂妃也不可能是董小宛。況且,在《影梅庵憶語》中,冒襄詳細記錄了為小宛贖身、一起回家后遭遇的戰(zhàn)亂逃亡生活,以及小宛最后病死的全過程。董小宛死去的地點,是江蘇如皋叫“水繪園”的家中屬于自己的那間房子里——“影梅庵”。她的死亡,還得到了當(dāng)時一些著名學(xué)士的見證。所以董鄂妃不可能是董小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