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孫中山的三個兒女合影(中坐者為孫科,左為長女孫娫,右為次女孫婉)。
奉父母之命結婚
孫中山光輝的革命一生,與他的大哥孫眉密不可分,因此,有人將孫眉譽為“創(chuàng)建民國的幕后英雄”,并不為過。盧慕貞與孫中山的婚姻,也是在大哥孫眉的直接關心和督促下建立的。
1883年秋,孫中山因在故鄉(xiāng)毀壞北極殿神像,擔驚受怕的父母面對鄉(xiāng)親的眾怒,為息事寧人,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把兒子送往香港讀書,后又到檀香山的長子孫眉那里,可孫中山不滿大哥的嚴厲斥責和管束,竟然負氣不辭而別,于1885年4月,回到故鄉(xiāng)翠亨村。
當時,愛弟心切的孫眉看到弟弟性格倔強,實在難以管教,思來想去,想到婚姻是羈絆弟弟的一種良策。于是,他匯了一筆錢回家,除了供弟弟讀書之外,希望父母盡快為弟弟成婚,使其安于家庭生活,免得再因年輕氣盛而惹出難以收拾的麻煩,讓父母受辱。
孫眉的提議,促使父母迅速為孫中山物色對象。孫中山母親楊太夫人恰巧有一姐妹嫁在香山縣上恭都塋鄉(xiāng)(今屬珠海市金鼎區(qū)外沙鄉(xiāng)),她認為同鄉(xiāng)盧耀顯之女盧慕貞與孫中山很相配,從雙方的家世、年齡、經(jīng)濟狀況等看,算得上門當戶對,便極力撮合這樁婚姻。
盧慕貞生于1867年7月30日,家道小康,其父盧耀顯承先祖業(yè)讀書,后漂洋過海到檀香山謀生,與孫眉同為檀香山華僑,盧耀顯雖經(jīng)商而致家境漸富,可惜很早因病去逝,家境又漸轉(zhuǎn)衰。盧慕貞是盧耀顯長女,雖家距孫中山家鄉(xiāng)翠亨村僅有數(shù)里,但以往盧、孫兩家素無往來。那時,年輕人結合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盧慕貞與孫中山根本無緣相見。對孫中山來說,他有志于從事反清革命,生活勢必飄忽不定,所以起先并不愿結婚。再加上他少年時就到檀香山,深受西方婚姻自由思想的影響,對封建禮教一向深惡痛絕,他的想法與父母傳統(tǒng)習慣大相徑庭。人們似乎難以理解,在那個講究“郎才女貌”的時代,孫中山儀表堂堂,一表人才,所受的教育更是盧慕貞無法相比。盧慕貞身材矮小,膚色較黑,自幼纏足,是一個相貌平平、性格內(nèi)向的舊式女子。然而,由于孫中山一向敬重父母,同時他也根本沒有把婚姻視為像反清革命那么重大,所以,1885年5月26日,盧慕貞在與年方20歲的孫中山定親后不久就結婚了。
因大哥孫眉的關系,孫家家境富裕,所以,婚禮辦得相當熱鬧。結婚地點在孫家老宅左邊的一間新建平房里,按當?shù)氐娘L俗,在家中正廳立了字架,立字為德明(按:孫中山幼名帝象,字德明,號日新),兩旁對聯(lián)為“長發(fā)其祥,五世其昌”,特別醒目,給賀喜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孫中山當時在香港英國殖民當局辦的中等學校中央書院(1889年改名域多利書院,1894年改名皇仁書院)就讀,他志向遠大,沒有像他大哥孫眉所希望的那樣把結婚變成生活的藩籬,所以,與盧慕貞結婚三個月后,孫中山便于同年8月,離開家鄉(xiāng)再赴香港中央書院復學。
孫中山在1886年夏抱著“醫(yī)亦救人之術”,放棄仕途和當傳教士等職業(yè),毅然進入了美基督教長老會所辦的廣州博濟醫(yī)院附屬南華醫(yī)學堂(今廣州中山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舊址)。1887年,他又進入香港雅麗氏醫(yī)院開設的西醫(yī)書院(即香港大學醫(yī)學院前身)。他埋首書海,只有在假期才回故鄉(xiāng)與盧慕貞團聚,對過門后才認識的夫人,開始時夫妻的感情并不深厚。但孫中山知書達禮,每逢回鄉(xiāng),對言語不多的盧慕貞相敬如賓。隨著時光的流逝,孫中山對盧慕貞加深了了解,漸為她孝順、勤勞和賢慧的行為所感動。
盧慕貞自幼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長期在封建禮教的熏陶下成長,深知作為一個女性結婚后該如何立身處世。由于家庭環(huán)境,作為長女,盧慕貞自小勤快,素以孝敬長輩而聞名鄉(xiāng)里,尤擅女紅。在婚后的數(shù)年中,盡管孫中山回鄉(xiāng)并不多,但每次回家,盧慕貞總為他縫制一套新衣服和鞋襪,婆婆楊太夫人身上的穿戴也多出于盧慕貞之手。
有一件事使孫中山因盧慕貞的通情達理而深受感動,從而對妻子的感情由尊重轉(zhuǎn)為敬重。據(jù)唐仕進在《孫中山原配盧慕貞的故事》一文中所記:“有一次孫中山返鄉(xiāng),基督教一位牧師到翠亨村傳教,作為基督教徒的孫中山為盡地主之誼,熱情地把他接到家中居住。和孫中山的大哥孫眉一樣,他們父母也是一向極力反對兒子信奉基督教的,只是當年兒子遠在香港,自作主張入教,實在是奈何不得他,但內(nèi)心充滿了對基督教的反感,甚至憎惡。如今,見兒子把基督教牧師接到家中居住,馬上流露出不滿之情。讀書不多、恪守傳統(tǒng)的盧慕貞,雖然對基督教談不上了解,更無好感可言,但她知道丈夫是個信教的人,早在她結婚時,與孫中山過從甚密的牧師喜嘉理,曾到翠亨村道賀,居數(shù)日而去。這回,盧慕貞見公婆面有慍色,想到牧師是丈夫請來的客人,就應以禮相待,就百般勸慰公婆,對牧師熱情招待。當牧師離去時,對盧慕貞的熱情好客贊不絕口。”
最令孫中山感動的是,1888年春,父親孫達成病重至逝世的那段日子里,他和大哥返鄉(xiāng)探望父親,親眼看到盧慕貞在父親病塌前,寸步不離,親奉湯藥。應當說,盧慕貞與孫中山經(jīng)過長時期的相互了解,夫妻感情漸生,日見和睦。
1891年10月20日,盧慕貞與孫中山結婚七年后,兒子孫科在翠亨村誕生。
1892年7月,孫中山以全校之冠的優(yōu)秀成績從香港西醫(yī)書院畢業(yè)。同年,由他設計的新居落成(即現(xiàn)在的孫中山故居),盧慕貞搬入大門左邊的房間居住。這段時期,孫中山在澳門、石岐、廣州行醫(yī),經(jīng)?;丶?。據(jù)孫科在《八十述略》中說:“我出生的第二年,國父在澳門開了一家西醫(yī)藥局,執(zhí)業(yè)行醫(yī),所以我就跟母親搬到澳門與父親同住。不久之后,又遷居香港?!?894年,長女孫娫在翠亨村出生。
盧慕貞是一個舊式女子,雖受過教育,但文化不高,并不懂得孫中山所從事的反清革命,也就不能和丈夫夫唱婦隨,但她從不阻撓丈夫的革命言行,以另外一種方式默默支持丈夫去實現(xiàn)偉大的革命抱負。李伯新在《默默支持孫中山革命的盧慕貞》一文中,給予盧慕貞很高的評價:“盧氏是一位具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優(yōu)良美德的母親,一手承擔養(yǎng)育兒女的責任,又孝順侍奉家翁家姑,照料嬸母程氏生活。一個小腳女人,承擔這么多繁重家務,還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擔風險。她使孫中山減少了家庭的后顧之憂,把精神集中到革命事業(yè)上。”
1894年1月底,孫中山專程返鄉(xiāng),閉門10多天,草擬出建議改良政治、謀求民富國強的一封長達8000多字的信——《上李鴻章書》,又和陳少白商討修改定稿。他在翠亨村期間,潛心謀求救國之道,根本顧不上夫妻的兒女情長。盧慕貞從不埋怨,在生活上給予他悉心的照顧,在感情上又以妻子獨有的溫柔去體貼關心。每次孫中山匆匆離別家鄉(xiāng),盧慕貞總是默默為他打點行裝,望著丈夫遠去的背影,她總是把惆悵和思念深深地埋在心中。
1894年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chuàng)建興中會,樹起反清革命的大旗,昂首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征程。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盧慕貞默默地支持,對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演變,無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想見,孫中山長年累月在海內(nèi)外奔走革命,根本難以顧及家庭,而他的大哥孫眉又遠在檀香山,姐姐也已出嫁,年邁的母親楊太夫人身邊只有大媳婦譚氏和盧慕貞為伴。在這種情況下,盧慕貞默默地承受著家庭生活的巨大壓力。每當漂泊在外的孫中山向來自家鄉(xiāng)的人打聽家況時,他們一致稱贊盧慕貞的美德。在當時,鄉(xiāng)人謂盧慕貞“孝敬賢淑,聞于鄉(xiāng)黨”,這使孫中山?jīng)]有了后顧之憂,從而全力以赴地投身革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