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地處成渝要沖,風(fēng)光秀麗,物產(chǎn)豐富。歷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視永川這塊風(fēng)水寶地。自唐代宗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建縣至1949年12月永川解放,永川共有336任縣令(長、知事)治縣。如果加上元朝時撤永川和知縣部分不可考證的,縣令(長、知事)會更多。有史以來,人們唾棄憤恨貪官昏官,頌揚懷念期盼清廉之官。以去思碑、功德碑、史志等形式記住他們的功德,學(xué)習(xí)、懷念他們。在明朝萬歷年間任永川縣令的周師旦、徐先登,清朝的陳和、張?zhí)鞚傻染褪抢习傩障矚g的清廉縣官的典型。
周師旦,湖廣黃州府麻城鄉(xiāng)人,明朝萬歷年間由辛丑(1601年)進士任永川縣令。此時的永川時值播兵之亂以后,“公私調(diào)敝、民鮮蓋藏······”據(jù)史料載:播州(現(xiàn)遵義市)宣撫史楊應(yīng)龍叛變。萬歷二十五年(1591年)流劫江津、南川,臨合江,二十七年(1593年)攻陷綦江,盡殺城中人,投尸敝江,江水為赤······永川兵燹之后,邑之人,死于兵者半,死于饑者半,死于虎者又半。孑遺無幾,皆舍廬而他涉。十余年,千里無煙,長江絕渡······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周師旦出任永川縣令是可想而知的艱辛。他沒有被困難所嚇倒,而是一邊招撫百姓,提倡勤政興市,勸勉身邊的人厲行節(jié)約,從不亂拿私占一分一厘。帶頭過苦日子,“一歲中僅用豬脂半斤”。百姓說:他在任中沒占用永川一點物質(zhì),只喝了永川的水。有一天,一個縣尉為了和他搞好關(guān)系,送了一瓶酒到縣衙來。周師旦見了立即喝住縣尉,再三追問原因。當(dāng)弄清縣尉的意圖之后,他嚴(yán)厲批評了縣尉,并自己掏錢照市價買下了這瓶酒,留在縣衙里作祭奠用。從此之后,再沒有人敢向他行賄了。經(jīng)過他一年治理,永川“民胥樂化日”。與周師旦前后任縣令的徐先登也是這樣。他不畏艱險,親自外出招撫百姓,采取各種措施發(fā)展生產(chǎn)。在永川當(dāng)了三年縣令之后,仍然是“住處簡陋,四壁如洗,囊無余積”。他清廉勤政的事跡被刻入德政碑,用以教化后人。
清雍正九年任永川知縣的山西榆次舉人張?zhí)鞚删褪且粋€突出例子。張知縣辦事公道,勤于政事,愛護百姓,受到老百姓的愛戴。他曾在縣衙古樓門題聯(lián)言志:公爾忘私,國爾忘家,但愿時時刻刻盡心竭力;容人一情,受人一賄,看他子子孫孫男盜女娼。用以鞭策督促自己不貪不沾,做公正廉潔的好官。他是如是說,也如是做。離任時,永川百姓依依不舍為其送行。
清雍正十一年任永川知縣的陳和,湖廣漢陽人,辦事光明磊落,處理訴訟英明果斷,且公正廉潔。每次辦案所判案子老百姓都認(rèn)為判得公正,從沒人說他判錯了。他對全縣地丁錢糧的征收掌控很嚴(yán),制定了許多嚴(yán)格的管理制度,杜絕了貪污挪用公款的現(xiàn)象。而且他自己首先做到不貪不沾,帳目清楚,收入的錢財全部入庫歸公。他在永川當(dāng)知縣11年無任何積蓄。后死于任上,靈柩要運回湖廣漢陽,連裹尸的布也無錢買,只好向老百姓討要。老百姓見如此凄情,盡都唉聲嘆息,說陳知縣真是清廉??!
縱觀永川歷史,清廉的縣官還有很多。他們用實際行動在老百姓心中塑造起高大的形像,也為當(dāng)今官員樹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