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以為文學(xué)史太保守,其實最早記述“三國故事”的筆記在漢末就出現(xiàn)了。
再如,曹操打敗袁譚后,命令鼓吹作樂,自呼“萬歲”,在馬背上手舞足蹈。另一次跟烏桓作戰(zhàn)奏凱,他把敵酋人頭系在馬鞍上,自己在馬上“抃舞”(即拍手舞蹈)——這哪里像白臉曹操?簡直是活張飛!
據(jù)《英雄記》記載,董卓死后,暴尸于集市示眾,由于他身軀肥胖,血和膏油把草地都染紅了!守尸吏卒在尸體肚臍上燃捻兒為燈,亮如白晝,點了好幾天!——這些細節(jié),本身就帶著傳說色彩,后來全被羅貫中“抄”到《三國演義》里。
面對竊國大盜董卓,天下諸侯束手無策,而最終為天下除掉這一大害的,正是呂布。袁術(shù)給他寫了長信,歌頌他的“三大功勞”。曹操也來“巴結(jié)”他,以天子名義拜他為“平東將軍”,并親筆寫信給他說:要給你鑄將軍印,國庫里沒有“好金”,我拿出自家的“好金”來;國家沒有紫綬,我拿自家的紫綬來……那時的呂布,真是天下矚目、春風(fēng)得意?。?/span>
可惜這樣一段絕好的小說素材,沒被寫入《三國演義》。是不是羅貫中先生秉承“擁劉反曹”的觀念,害怕反面角色呂布表現(xiàn)搶眼,攪了劉備、諸葛亮的戲?
至于呂布跟劉備的關(guān)系,也交織著矛盾。——《英雄記》分給劉備的篇幅不多,劉備留給人的印象,不過是個屢戰(zhàn)屢敗、背信棄義、善于投機的家伙。遇事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倒是應(yīng)該給他畫個大白臉!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呂布對待劉備賽過親人:把劉備讓進內(nèi)室,讓劉備坐在他妻子的床上,還讓妻子拜見劉備,給劉備陪酒陪聊。言談之中,呂布張口閉口喊劉備“老弟”,劉備嘴上不說,可心里卻不舒服。
劉表一死,王粲就勸說少主劉琮投降了曹操。曹操倒是重才不重貌的好領(lǐng)導(dǎo)(曹操本人個子就不高,誰說身材矮當(dāng)不了領(lǐng)袖),從此王粲深受重用,如魚得水。他還是建安文學(xué)集團的重要成員,被譽為“建安七子”之“冠冕”。
不過王粲才高壽短,只活了四十一歲。他死于公元217年的中原大疫,“建安七子”在這一年死絕了,一個沒剩!——王粲的《英雄記》大致寫于歸曹之后,由他穩(wěn)坐“講說三國故事第一人”的沙發(fā),是當(dāng)之無愧的!
有的朋友要問:王粲死后三年(公元220年),曹丕廢漢自立,是為魏文帝,這標志著三國時代的到來——而王粲沒能活到三國分立這一天,怎么能說他是最早講說“三國”故事的人呢?
問這話的朋友有所不知:我們平時所說的“三國”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三國是指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立魏至公元280年三國亡于晉,前后六十年;而廣義的三國還包括了漢末的幾十年在內(nèi)。
《三國演義》用的是廣義的三國概念,故事由公元184年(東漢中平元年,歲在甲子)黃巾起義講起,一直說到三國歸晉,包含了將近百年的歷史——其實小說最精彩的前八十回,講的正是漢末這一段;進入狹義的三國階段,故事已是強弩之末了。
王粲雖然沒活到“(狹義的)三國時期”,然而《英雄記》中所記述的漢末英雄,無一不是“(廣義)三國時期”的風(fēng)云人物。因此我們說王粲是“最早講說三國故事的人”,應(yīng)該不是毫無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