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8 08:14:36)
【嘉禾春秋】
野稻自生筑子城
在嘉興市區(qū)禾興北路東側,即京杭運河的杉青閘后,原有一座四面環(huán)水的土墩,名叫嘉禾墩,面積不大,至多10多畝的光景,大部分時間并不耕種,雜草叢生,毫不起眼,但卻是赫赫有名,因為這和嘉興城市的來歷緊密相聯(lián)。
在1700多年前,也就是三國·吳黃龍三年(231),三國鼎立,雄踞江東的吳大帝孫權建立吳國稱帝才三年,嘉禾墩上不經(jīng)人翻耕,也無人播種,就忽然長出了一大片水稻,而且稻穗甸甸,特別茁壯,讓人嘖嘖稱奇。地方官吏立即呈報,孫權聞訊,如獲至寶,視為天降祥瑞。于是,改縣名為禾興,反映出孫吳“務農(nóng)重谷”的立國方針。第二年(232),孫權又將黃龍年號改稱嘉禾元年。事隔11年,即赤烏五年(242),孫和立為太子,因“禾”“和”同音,為避諱,遂改禾興縣改嘉興縣。嘉興之名從此開始,距今已1700多年。
孫權在更改由拳縣名的同時,下令郡縣“修城郭,起譙樓,掘深池大塹”,修建城池,在這里則建了即今的子城,嘉興市城也從此發(fā)韌,被簡稱作禾城。
據(jù)史料記載,當時修筑的子城,其規(guī)模為“城周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占地約7.5萬平方米。像這樣規(guī)模的城池,用來“盛民”,數(shù)量相當有限。從這個意義上說,當時修筑城池,更大的程度上是縣治所在,也就是經(jīng)濟社會以及人口、治安等行政管理的需要,所以子城后來就成為縣、州、路、府衙署或軍治的所在地。
三國時期,由拳、禾興或嘉興的居民,大多都居住在城池外,或者說城內(nèi)并無多少人居住。東晉時干寶所著的中國古代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中有一篇名叫《倪彥思》小說,說三國·吳時,倪彥思任典農(nóng)都尉,家居嘉興縣西埏里。西埏里在子城外,今中山東路與建國南路交叉口舊有西縣橋,一作西埏橋,跟西埏里有關。透過這篇小說,至少可以證實,當時在子城外四周已有里巷,城市規(guī)模已絕非限于子城。
唐代末年,子城外又興建了大城,原城改稱子城。還有一種說法是,原子城周圍遍植梓樹,先前叫梓城,后訛化為子城。
子城畢竟始建于三國·吳黃龍三年(231),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嘉興建城史的象征?,F(xiàn)子城僅存譙樓,系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建,為嘉興市城中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