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源于唐朝時期的“蒙兀室韋”,最初居住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qū)。從公元9世紀中期開始,隨著大漠草原上回鶻的瓦解和西遷,蒙古人隨著室韋諸部逐漸西遷至回鶻故地,也就是今天的蒙古草原。
遼國崛起之后,開始對蒙古人實行羈縻統(tǒng)治,但控制的并不牢固。
再然后,金國崛起滅遼,遼國西遷,是為西遼。金國對蒙古的控制還不如遼國,而此時的蒙古不過是大漠草原上眾多部族的一支,由于沒有一個政權可以掌控整個蒙古草原,這里一直混戰(zhàn)不休。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出現(xiàn),結束了大漠草原群雄爭霸的局面。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被推舉為全草原的大汗,號成吉思汗,大蒙古國由此建立。
從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逐步凝聚成了統(tǒng)一的蒙古民族,蒙古人接下來向四面八方的征服使蒙古成為了游牧民族的終結者和最終的名字。
蒙古崛起之時的世界
蒙古崛起之時,整個亞歐大陸的四大文明區(qū)域——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并無強大的帝國存在,是碎片化的存在:大唐帝國已經煙消云散;阿拉伯帝國雖然還存在,但早已分崩離析;印度處于突厥人的德里蘇丹國的統(tǒng)治之下,不斷伊斯蘭化;歐洲的拜占庭帝國剛剛被西歐的十字軍攻占,尚未復國;而西歐則處于黑暗的中世紀,光明尚未到來。
這一局勢,對蒙古人的崛起和征服及其有利,而蒙古人確實把握住了機會。
1、第一階段——成吉思汗的征服(1206-1227年)
蒙古人與金國是死敵,鐵木真曾祖父合不勒汗的堂兄弟俺巴孩汗曾被金熙宗釘死在木驢之上,滅金是鐵木真一生的目標。
滅西夏
但金國實力強大,要想滅金,必先斷其右臂,也就是先滅西夏。
公元1205-1227年,鐵木真滅西夏用了22年的時間。西夏的滅亡與鐵木真之死在同一年,鐵木真死后,蒙古軍秘不發(fā)喪,繼續(xù)圍攻西夏首都中興府,最終夏末帝投降,西夏亡。
蒙古第一次西征
除了向南發(fā)展之外,蒙古人對西部的草原顯然更感興趣,這便是西遼。西遼在耶律大石之時曾經擊敗中亞的塞爾柱帝國,稱霸中亞,但蒙古人崛起之時,西遼已經被中亞剛剛崛起的花剌子模擊敗,國事衰微。
首先公元1218年,鐵木真滅西遼,直接與花剌子模接壤。鐵木真原本打算與其和平通商,但這一年花剌子模殺死了蒙古的499名和平商人,之后其國王摩訶末又殺死了鐵木真派去交涉的正使。鐵木真大怒,決意復仇,西征已經箭在弦上。
于是,鐵木真將攻金的重任交給了木華黎,親自領兵西征,這便是蒙古人的第一次西征。
事實證明,花剌子模遠非蒙古人的對手,蒙古大軍很快便攻占花剌子模的大部分城市,其國王摩訶末逃至里海中的一個小島上,不久病死。而由哲別、速不臺率領的一支大軍追擊摩訶末不獲,然后由波斯經里海西岸翻越高加索山進入東歐平原,并在擊敗了欽察人和俄羅斯諸公國聯(lián)軍后東返與鐵木真會合,返回蒙古草原。
這一年是公元1223年,之后蒙古人還有兩次西征,但其方向已經被這一次西征的哲別、速不臺所確定,即波斯和俄羅斯。
鐵木真在世之時,已對金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金國只能固守黃河沿線,茍延殘喘。
2、第二階段——窩闊臺時期的征服(1229-1241年)
鐵木真死后,由四子拖雷監(jiān)國兩年,但鐵木真有遺命——三子窩闊臺繼位。所以最終繼承大汗之位的是窩闊臺,窩闊臺繼位之后最終毒殺了拖雷。
滅金
鐵木真臨終制定了滅金方案——假道于宋,直搗大梁,而窩闊臺也基本上是按這一策略進行的。窩闊臺將大軍兵分三路:
窩闊臺親率中路軍從山西南下主攻,鐵木哥統(tǒng)左路軍由山東進軍,拖雷領右路軍從陜西寶雞南下繞道宋境包抄。1234年,金國在蒙古與南宋的共同打擊下滅亡。
蒙古第二次西征
滅金的第二年(1235年),窩闊臺決定遠征欽察草原和俄羅斯地區(qū),命令各宗室的長子均要參加這一次的西征,所以這一次遠征又稱長子西征,由鐵木真長子術赤之子拔都率領,后來的蒙古大汗貴由、蒙哥都參加了這次遠征。
蒙古大軍的西征勢如破竹,至1241年,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qū)全部被征服。之后拔都分兵兩路進入歐洲腹地,北路進攻波蘭,南路進攻匈牙利,兩路大軍會師后追擊匈牙利國王直至意大利東部的亞得里亞海,之后從塞爾維亞返回。
1242年,窩闊臺病死,拔都收兵東返,駐軍于伏爾加河下游,這便是后來的金帳汗國,統(tǒng)治欽察和俄羅斯地區(qū)。
南下攻宋
蒙古與南宋的戰(zhàn)爭幾乎與長子西征同時。
蒙古滅金之后,大軍北返。與此同時,南宋出兵計劃收復東京開封府(今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商丘)三京,但最終被蒙古所敗,這便是所謂的“端平入洛”,而這次戰(zhàn)事也成了蒙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導火索。
窩闊臺時期,蒙古與宋朝在襄陽和四川反復爭奪,處于僵持狀態(tài)。
3、第三階段——蒙哥時期的征服(1251-1259年)
窩闊臺死后,蒙古政局動蕩,其子貴由繼位不到兩年便死于西巡途中。在鐵木真的四子之中,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為一方,術赤系和拖雷系為一方,不斷爭斗,最終勝利者為拖雷系的蒙哥。
公元1247年,吐蕃歸附蒙古,是這一混亂時期中蒙古人最大的征服。
蒙哥即位之后,令其二弟忽必烈總領漢地事務,總攻南宋;令其三弟旭烈兀西征波斯。
滅大理
在滅宋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上,忽必烈提出了滅大理,從側方大迂回包抄南宋的計劃。公元1253年,蒙古大軍進入云南,攻破大理,俘虜大理國王段興智,大理亡。
1258年,蒙哥與忽必烈大舉攻宋,蒙哥入川,忽必烈攻襄陽。
蒙古第三次西征
蒙哥伐宋的同一年——1258年,旭烈兀的西征大軍攻破巴格達,用戰(zhàn)馬踏死末代哈里發(fā),阿拉伯帝國亡。
次年,蒙古暴卒于四川合州釣魚城下,旭烈兀率主力返回波斯,留守敘利亞的蒙古大軍被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所敗,第三次西征結束。
蒙哥死后,忽必烈北返,爭奪汗位,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伊爾汗國。
4、第四階段——忽必烈時期的征服(1260-1293年)
蒙哥死后,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最終忽必烈取得了勝利,但大蒙古國也就此分裂,并形成了四大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
在蒙古各大勢力中,忽必烈一直留駐漢地,同時主張采用漢法,所以其即位后的征服方向主要是向南,也就是南宋。
忽必烈滅宋,與此前的蒙古征服其實還是有區(qū)別的。與西征的大規(guī)模原始劫掠、屠城殺戮不同,元朝滅宋對江南的破壞比北方要輕得多,忽必烈也非常重視對南宋官僚的招降和籠絡。這與原來中原的兼并、統(tǒng)一戰(zhàn)爭相似,公元1276年,臨安陷落,南宋亡。
之后,忽必烈還曾經進攻日本、越南、緬甸、爪哇等國,但濕熱的氣候或者海洋的相隔,都是蒙古人的短板,這些戰(zhàn)爭并未取得真正的勝利。
綜上,蒙古人的征服,歷經三代、四個階段,三次西征分別征服了中亞、俄羅斯、波斯;而在東亞,蒙古人則統(tǒng)一了金國、西遼、西夏、南宋、大理、吐蕃,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牧合一的王朝——元朝。
這一征服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應當也是絕后的。
PS: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