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中,明朝在制度和組織架構設計方面做得非常成功。這主要歸功于明朝建立時間較晚,可以吸取之前王朝的經驗教訓。不過話又說回來,明朝的組織架構結構比較復雜,如果沒有系統(tǒng)接觸過這方面資料,很可能會讓普通讀者看得一頭霧水。有鑒于此,今天夜讀史書就長話短說,用盡量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明朝的國家組織架構,看看明朝皇帝如何統(tǒng)治全國。
明朝的國家組織架構類似于一個金字塔,因此下文我們就以金字塔來打比方?;实郾救宋痪咏鹱炙淖铐敹?,是所有權力的匯集點。金字塔的三個面分別代表:行政、軍事、監(jiān)察。每個面又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中央、省、地方。
在行政這一面,從高到低依次為:六部(中央);承宣布政使司(省);承宣布政使司委派的道、府、州、縣(地方)。
六部是明朝的最高行政機構,共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由一名尚書(正二品)主管和一名侍郎協(xié)管(正三品)。每部下面有4個(吏部、禮部、兵部、工部)或13個(戶部、刑部)清吏司,負責執(zhí)行具體事務。清吏司的長官為郎中(正五品),副職為員外郎(從五品)。
承宣布政使司是省一級的最高行政管理單位,最高長官為布政使(從二品)。布政司負責全省的民政事務,如人口和土地統(tǒng)計、稅賦的評估和征收、承接朝廷指令向地方宣達等等。布政司將部分權力下放給分司,各分司的轄區(qū)稱道,主管為道臺。
在省一級以下的行政單位是府、州、縣。最高長官分別為知府、知州、知縣。一般來說,大城市設府,中小城市設州,而縣則是府、州之下的最基層行政單位。
在軍事這一面,從高到低依次為:五軍都督府(中央);都指揮使司(?。恍l(wèi)所、千戶所、百戶所(地方)。
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后軍都督府的總稱)是明朝的最高軍事行政機構,每個都督府由人數(shù)不定的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主管。值得一提的是,從明朝中后期開始,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基本被兵部奪走,五軍都督府淪為虛有其名的機構。
各省設都指揮使司,每個司歸經常某個都督府監(jiān)管,最高長官為都指揮使(正二品)。
地方上的軍事組織由衛(wèi)所、千戶所、百戶所組成,各以其地理位置命名。從理論上說,每個衛(wèi)應該有5600名士兵(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有1120名士兵(十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有112名士兵。
在監(jiān)察這一面,從高到低依次為:都察院(中央);提刑按察使司、都察院派遣的巡按御史(?。?;提刑按察使司委派的道、都察院派遣的巡按御史(地方)。
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監(jiān)察機構,負責監(jiān)察、彈劾、風紀管理。最高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都察院的主要屬員為110名監(jiān)察御史(正七品),他們在冠以省名的道工作,因此也稱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明朝共設十三個?。?。監(jiān)察御史平時在京城都察院內供職,如奉命巡按地方則為巡按御史。雖然他們的官階僅為正七品,但他們的職責是代天子出巡,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特權,因此權限很大。
在省一級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中,除了都察院派出的巡按御史外,還有提刑按察使司負責日常監(jiān)察工作,最高長官為按察使(正三品)。
在地方上負責監(jiān)察工作的還是巡按御史以及提刑按察使司委派的道。各省分設三至九個分巡道,二至七個刷卷道,一至十二個兵備道或海防道,各道都按其地理位置命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省一級的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稱“三司”。雖然“三司”的最高長官品級各不相同,但他們彼此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如果這三大機構在日常工作中出現(xiàn)了矛盾,則由朝廷委派至地方的總督或巡撫負責領導、協(xié)調工作。
正是這種相互獨立,又相互協(xié)調的組織架構設計,才使得整個明朝國家機器能在皇帝不需要過多干預的情況下就正常運行。后來的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大明王朝也可以運轉自如。反倒是崇禎皇帝這邊干預一下,那邊插手一下,結果卻把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徹底治死了。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