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琴專場訴說琴人琴事

楊時百

  “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李白《聽蜀僧浚彈琴》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始創(chuàng)于古史傳說中的神農(nóng)、伏羲之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其深邃、空靈、悠遠的音色暗合“中庸”之法,展現(xiàn)了古樸淡雅、平和沖淡的精神境界,自古以來備受文人雅士鐘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音樂方面最突出的代表。古琴藝術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被視為東方文化的象征,且于200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明代思想家李卓吾《琴賦》有云:“琴者,心也”。撫琴一曲,成為士大夫們表達自我的心靈訴求。

  明代《新增格古要論》將“古琴”列為十三類文房清玩之首,自此帝王貴胄、文人雅士無不為擁有一張?zhí)扑卧鞯墓徘俣粩S千金。被謙稱為“枯桐”的古琴以朽木素漆之身,數(shù)百年來即與法書、名畫具有同等價值。隨著中國文物市場的復興,古琴的價值也重獲定位。2003年,王世襄夫婦在1948年以“鬻書典釵,易此枯桐”換來的唐“大圣遺音”琴拍出891萬元的高價,從此攪熱古琴收藏。2009年,明“月露知音”琴與晚唐“太古遺音”琴則以超過2000萬元的高價成交。雖價位猛漲,名琴依然難求,唐宋元明古琴名品的可流通量要大大少于同時代的書畫、陶瓷作品,五年來僅有10余件佳作出世。故其未來的價格走向仍有巨大的想像空間。

  目前,古琴收藏大體分為三檔,高檔琴為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由于留存鳳毛麟角,一旦在市場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價位動輒數(shù)百萬,千萬元高價也時有出現(xiàn);明代文人制琴做為中端品種,尚有一定數(shù)量遺存,價位在百萬區(qū)間居多;清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因品質遠遜、數(shù)量較多,價位相對較低。對古琴收藏而言,銘文也格外重要,自古良琴必有銘,銘文多刻在琴背、琴腹,內容一般為琴名、題銘、制琴時間、印章和跋語,多刻在龍池上下和兩側。此外,是否是名家藏琴題銘,也為買家所重,一些名流大家的題刻往往令琴價格倍增。

  古琴名品,自古以來以傳承有緒,名家遞藏、整修得當和琴音不損者為貴。故此,作為文房第一“長物”的每一把上等古琴都會有一段獨特的琴人琴事。作為拍賣行業(yè)領軍,秉承“精品”宗旨的保利古琴專場的征集早在兩年前就悄然展開。由于是世家收藏,子孫世守先人手澤自視作至寶,故而難以割舍,通過多次接觸溝通和潛心打造,數(shù)把秘藏民間達半世紀之久的唐、宋、元、明四代古琴才終于得以再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聯(lián)袂亮相保利2010春拍古琴專場??萃靿m,弦歌復作,辭別故主,靜候知音。在此特述其中幾琴之形制、髹漆、音色以及身世流傳,備列于此,以便同嗜先睹為快。
  楊時百藏“天貺”

  楊宗稷(1865-1933),字時百,自號九嶷山人,“九嶷派”古琴藝術創(chuàng)始人。九嶷派琴學講究吟猱節(jié)奏,琴風蒼勁堅實,技法規(guī)整,自成一格,有著非常鮮明的特色,較其它婉轉、柔和的琴派沉穩(wěn)、剛健而雄渾,是古琴藝術北京樂派的代表,我國首屈一指的古琴重要流派,當代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以及楊葆元、關仲航、李浴星等均為楊時百先生入室弟子。楊時百一生著錄頗豐,有《琴學叢書》七十萬言傳世。楊氏藏琴半百,目前浙省博物館館藏三十余張古琴的主體即為其藏品,包括由他收藏、監(jiān)制和修復的,其中大都見于其琴學名著《琴學叢書》著錄,可與故宮唐琴“九霄環(huán)佩”相提并論的唐落霞式“彩鳳鳴歧”琴、唐仲尼式“春雷秋籟”琴、唐仲尼氏“來凰”琴便是楊氏舊藏。

唐至五代仲尼式“天貺”琴

  楊宗稷家藏唐至五代仲尼式“天貺”琴,直接征集自楊氏后人。配原黃軟緞棉套保護,因年代久遠軟緞已朽。琴體渾厚。選材松杉,鹿角灰胎,漆質優(yōu)良,故能使琴保持原貌流傳至今。漆色典雅,通體以黑色原漆為主,間朱漆,腹內面板木色發(fā)黑。配以蚌徽,排列規(guī)整。月華紋雁足,黃楊木制,雕工精美。琴面和琴背密布流水加牛毛斷,琴項下有民國著名書家常贊春籀刻“天貺”琴名及楊宗稷鑒藏贊文曰:“溯自戊申,琴為余累??萃┌氚?,終鮮稱意。今歌得寶,實神所秘。人力罔求,天庥載至。錫厥嘉名,答彼蒼賜”,池左偏有虞銘新隸書題款云:“壬戌三月楊宗稷得于都門,命名天貺,并銘常贊春作籀虞銘新題款”,“天貺”為“天賜”之意,其與三五同好共享佳琴的欣喜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據(jù)《琴學叢書》載,此琴輾轉閩中、太原,方到楊宗稷之手,當時琴池外右偏刻七分楷字一行,云“嘉慶戊辰暮春日”,系前任主人賞銘,可惜傳至今日,字跡已漫漶難辨。

唐至五代仲尼式“天貺”琴

  此琴造型古樸凝重,正面由額至肩,由肩至腰,由腰至尾的三個部分,寬窄適度,比例協(xié)調。背面開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居腹部正中,鳳沼在腰尾之際,雙定置于腰部中間,極規(guī)矩有法。側面琴面弧度由肩至尾完全一致,平度自肩至額逐漸下斜,項腰內收作圓,故琴面肥厚卻不失靈動柔美,盡顯唐代古斫之神工絕技。唐朝是古琴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制琴技藝在此時達到了巔峰水平?,F(xiàn)存的唐代古琴無論從音質、形制還是歷史價值方面衡量,皆是歷代琴器中不得多得的頂級至寶,后世以之為神器。然存世唐琴廖若晨星,目前被確認的僅十余張,且多為國內外博物館所藏。楊宗稷去世后,其藏琴除 “天貺”一琴外,其余全部轉贈好友、中國著名化學家、杰出古琴學者虞銘新,再由其后人徐桴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關于楊時百先生為何于眾多稀世寶琴中獨留“天貺”琴傳之子孫,鄭珉中先生曾向楊時百之子楊葆元先生提問,葆元先生的回答是“僅有天貺未曾剖腹重斫,余悉重斫過”,由此可見山人對該琴重視珍愛,視同拱璧。然而此琴在山人身后亦幾經(jīng)輾轉,大約1940年,古琴演奏大師李浴星先生從楊葆元夫人手中借彈此琴,經(jīng)年后楊葆元以原值贖歸,遂一直庋藏家中,秘不示人。文革十年楊家屢遭沖擊,幸全家上下冒死保存一代名琴方得劫后余生。

  此琴因長期盛之以囊懸于壁間,致聲音發(fā)生變化,乃曾請管平湖先生為之剖修,修后天衣無縫,如今重新張弦奏之高音有鐘磬金石之聲,中低音色渾厚豐滿,獨具唐代琴音古樸蒼茫的韻味,這與其本身的材質優(yōu)良、制作得法,以及歷經(jīng)千年自然變化而產(chǎn)生的獨特震動和共鳴的特性是分不開的。千年古琴重放清音,且音質上乘,九德過半,在唐琴中實屬難得,天貺佳音,名不虛傳。

  銘文:“溯自戊申,琴為余累。枯桐半百,終鮮稱意。今歌得寶,實神所秘。人力罔求,天庥載至。錫厥嘉名,答彼蒼賜。壬戌三月楊宗稷得于都門,命名天貺,并銘常贊春作籀虞銘新題款。”

李自芳

  李自芳藏“中和”、“南風”、“鐵鶴舞”

  李自芳,字仲翔,1882年出生,廣東臺山人。淹通經(jīng)史,殫精西學,京師高等巡警學堂畢業(yè)。歷任京師地方審判廳推事,廣州地方審判廳推事,廣東高等審判廳推事,以及廣東政法學校民法教員。民國二年,被選為參議院議員。國會解散后,歸鄉(xiāng)里從事公益事業(yè),絕意政治。護國運動后國會重組,復任參議院議員。任職京師時,不忘提攜鄉(xiāng)里子弟,資助進京就學求深造;不但供予食宿并月給零用,至其能自立方止,鄉(xiāng)里子弟受惠頗不乏人。生平曾廣置圖書,能詩善文,長于古琴的撫奏和收藏。北京乃元、明、清三代都城,江浙等地的著名琴家來京彈琴交流,宮中也設有古琴待詔,故京城歷代名琴薈萃。李自芳寓居北京期間,致力于名琴的尋訪和購買,斥以重金。后攜所藏返居廣東鄉(xiāng)里,子孫一直秘藏于李氏碉樓鮮有示人。

明仲尼式“中和”琴

明仲尼式“中和”琴

明仲尼式“中和”琴

  李自芳家藏明仲尼式“中和”琴,琴長120厘米, 額寬17.5厘米,肩寬18.8厘米, 尾寬13厘米, 厚5.5厘米。規(guī)整雅致,制作精良。表髹黑漆,八寶灰胎,底漆朱紅,微露于表面。蚌徽。琴肩在二、三徽間,呈斜形。腰在八、十徽間。蛇腹斷帶細密流水斷。額面。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上刻隸書“中和”二字,填有金痕。下刻楷書五言絕句:“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款刻“敬一主人”。龍池下刻篆書“潞國世傳”方形大印,字內填金。龍池內腹木質古舊,依稀可辨左右分別刻“大明崇禎八年(乙亥,1635年)”和“潞國制”。

明仲尼式“中和”琴

  朱常淓(1607—1646),字中和,號敬一主人,又號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孫,明朝第二代潞王,為第一代潞王朱翊镠三子,世稱小潞王。明崇禎帝崩后,朱常淓流落杭州,后被明朝遺老推為監(jiān)國,清軍至杭州時降清,條件是不可傷害杭州居民,并由此被杭州人稱為“潞佛子”(見張道《臨安旬制紀》卷二)。第二年,在北京遇害。朱常淓工書善畫,尤嗜古琴,編撰有琴譜《古音正宗》和《古今宗藩懿行考》,是流傳至今著名的琴學名作。朱常淓也善于琴曲創(chuàng)作,《中和吟》、《宗雅操》、《養(yǎng)生操》、《悲秋》等作品皆收錄于《古音正宗》之中。朱常淓善制琴,其潞王府所制之琴,稱為“潞王琴”,有統(tǒng)一的形制,金徽、玉軫、八寶灰,非常精美,崇禎帝把潞王琴視作珍品,作為賞賜給諸王的禮物。后來,“潞王式”成為古琴的一種著名形制。潞王制琴始于崇禎癸酉即崇禎六年,此琴雖為其最初期作品,但已經(jīng)具備崇禎甲戌潞藩刊行之《古音正宗》中對“中和琴”即“皇明潞王敬一道人式”描述的典型要素,如八寶為灰,年份記于腹內,背皆刻“中和”琴名,敬一主人“月印長江水”詩一首和“潞國世傳”大印,音饒金石韻等,似可見其后“中和”定制濫觴于此,專家認定琴界所謂“潞祖”者,可視為同時或稍早物。

  清代中期,潞王琴已被鑒賞家視為珍璧,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云:“(潞琴)雖形式不一,制作皆極精,漆灰厚而堅,涂朱砂寶玉屑,是以價頗昂。”清乾隆帝也視潞王琴為名品,曾在多件潞王琴上題識刻銘。

  清代統(tǒng)治者自雍正朝開始重視宮中藏琴,其后乾隆皇帝繼續(xù)古琴的集中、轉移、分等、收拾、整理等工作,還在琴上作各種題詠,并畫鼓琴于行樂圖中。乾隆好玉,常以美玉裝飾所藏。此琴通身經(jīng)后世大量施玉:和闐白玉岳山、足軫和龍齦,潔白瑩潤,冠角皆缺,原亦應為玉制。且岳山、龍池、鳳沼皆狹長耗料,皆以整玉鑲之,切片輕薄均勻,非一般財力與技藝所能及。琴額承露下刻乾隆御銘貫休詩句:“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落篆書“天府珍藏”長方章,可知此琴曾入乾隆宮廷內府珍藏。原盒已失,后配黑漆琴盒,銘“此中有真意”、“十二琴軒珍藏。武林琴士費竹齋制。竹齋”,“仲翔重修”,然琴盒內琴托裱飾有黃地六方紋錦,用色沉穩(wěn),暈色豐富,風格古雅,織造精工,常見于乾隆宮廷書畫冊頁的封套裝裱。

  錦上添花的是,李自芳先生寓居北京輾轉購得此琴后,先由修琴能手張笏臣整飭后,囑參議院同僚及好友為該琴題鑒。由于李自芳先生為民國資深議員且“為人助力,則又不吝于資,……,皆感其誠。”故所邀之人皆欣然在此琴上先后留下墨寶,成就了一件集“詩、書、藝”于一身的具有豐富文化和史料價值的美器。他們分別是:曾任民國大總統(tǒng)的黎元洪、徐世昌,光緒二十四年狀元夏同龢,同治戊辰科進士、溥儀之師陳寶琛,著名書法家、清遺老鄭孝胥,清末詩人、曾任民國參政員參政樊增祥,光緒癸未科進士、參議院議員王人文,廣東舉人黃嵩齡,梅州知名人士饒芙棠,外交家、廣東議會會長黃錫銓,廣東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軍政府司法部部長兼大理院院長徐傅霖,清末民初學者林韻宮等。時至今日,當年地位顯赫且學養(yǎng)甚高的名士手跡早已成為拍賣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此琴卻能聚眾家真跡于一器,足令藏家振奮而志在必得。且因漆面一旦開裂難以修復,故刻銘需請高手為之,此琴賞辭刻制精細,以刀為筆,更賦予此琴更高的價值,誠為亮相此次專拍中的重器。

明仲尼式“中和”琴

  此“中和”琴自誕生近四百年來,歷經(jīng)明代藩王、清代皇帝、民國總統(tǒng)、民國議員、滿清遺老等各路歷史要角賞鑒、品題,如同一幕跨越四百年的滄桑歷史大劇。潞王為清廷所殘殺,百年后乾隆帝則在琴聲中與潞王對話,體味出琴心的和平,似乎彌合了民族血痕。再百余年后,滿清覆滅,清廷士大夫有的成為民國總統(tǒng),如黎元洪、徐世昌;有的則為遜清守節(jié),如陳寶琛、鄭孝胥。在“中和”的琴聲中,這些政壇叱詫人物暫時放下政見紛爭,交流鑒賞,撫今追昔,這便是古琴的魅力所在吧。民國亂世,如同明末崇禎年代,也是一個“和平日以遠”、“江山猶似昔”的歷史暴虐時期,唯此,“中和雅樂”才能稱為諸位政壇、文壇耆宿們不約而同的精神寄托。琴銘選登數(shù)則如下:

  銘文1:“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篆書方印“潞國世傳”。

  銘文2:“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右貫休句。乾隆御書。”篆書長方章“天府珍藏”。

  銘文3:“朱邸愛絲桐,桐花落故宮??蓱z雙敬一,遺恨在故宮。仲翔議郎囑題。黎元洪。”

  銘文4:“有明宗社成陳跡,潞國滄桑賸此琴。切切私談萬代事,騰騰高和老龍吟。羲皇已邈誰憐爾,鳳鳥何知亦賞音。莫謂鐘期難再遇,使君聽罷擬題襟。敬題。仲翔詞丈之潞王琴并步原韻。夏同龢。”

  銘文5 :“露滴幽桐月正圓,涼風颯颯晚窗前。潞王已渺琴猶在,一撫遺徽一惘然。仲翁吟政。鄭孝胥題。”

  銘文6:“南風一揮手,慍解民財阜。疑是鳳凰鳴,圣人起隴田。仲翔先生清玩。陳寶琛。”

  銘文7:“堅其節(jié),虛其心,玉爾貌金爾音,薰風一曲動靈獸,鐘期伯牙若在作,人間天上應來尋。美矣潞王琴!善也潞王琴!彈罷提壺淺淺酙。民國癸亥秋日應頌翔議郎哂政。八十二歲老人樊山樊增祥。”

  銘文8:“致能位育律配乾坤,自非由瑟留于孔門。水竹邨人(徐世昌)題。”

  銘文9:“和平日以遠,有聲皆變徵。試取此琴彈,泠泠弦外旨。仲翔院兄得潞王琴于京師,喜而征題,賦此四句報之。嶺東弟饒芙棠。”篆書方章:“饒芙棠” 。

  銘文10:“天地寂無籟,指動寒泉鳴。誰奏中和樂,悠悠太古情。仲翔阿兄吟政弟徐傅霖敬題。”

  銘文11:“潞王一去不再起,此日空余潞國琴。琴在只留天府夢,今誰還奏水龍吟。難將古貌誇時彥,但有靈禽聽好音。我本羲皇門外客,摩挲籍爾浣塵襟。仲翔氏自題。”

南宋連珠式“南風”琴

  李自芳家藏南宋連珠式“南風”琴,琴長126厘米,肩寬23厘米,尾寬17厘米,厚6厘米。杉木制,木質輕松,色黃微深。連珠式變體。造型端莊渾厚,面寬而扁,項、腰作連續(xù)四弧,肩尾寬度相差不大。鹿角灰胎,通體原髹栗殼色漆,朱漆修補,斷紋極其美觀,琴面背通體呈蛇腹間流水斷,偶見龜背。原徽及雁足皆流失,后置金徽、瑪瑙雁足卻不失古意。龍池與鳳沼作蕉葉形。池內納音微隆,有拼接痕跡,為當時典型制琴手法。龍池上方刻宋高宗御書“南風”二字,《史記.樂書》云:“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制。”《南風歌》相傳為舜帝體恤百姓所作,“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兩側刻“天圓地方龍鳳翱翔,南薰一曲物阜民康”,池下又宋皇家收藏九疊文“御書之寶”朱紅寬邊大方印,文字內填石綠,筆體剛勁古拙,斷紋入內,應為原刻。

  從傳世宋琴看,有腹款的少見,絕大多數(shù)為無款琴。與其它朝代琴相比,宋琴聲音很有特色,其音質往往低沉而渾厚,帶給人無窮回味。此琴聲音圓潤,寬廣蒼古,漆色富麗雅致,專家認定為典型南宋官琴,適合寬廣大氣類型琴曲的演奏?!懂嬂^》有載:政和宮中有“琴院”之設,宣和殿有“百琴堂”收藏古琴名琴。宋時設局專司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長短大如一,故曰“官琴”。“官琴”又分兩種,一為宮廷樂隊專用,俱有定式,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南宋紹興年款的“鳴鳳”琴;其二如宣和二年御制款之“松石間意”琴,楊時百先生定為“宣和式”,為《歷代琴式》中所無。此“南風”琴形制尺寸與“鳴鳳”完全一致,且“鳴鳳”鼓之恬美沖淡,“南風”鼓之蒼勁有力,一柔一剛,疑應共為宋時宮廷樂隊御制。

  李自芳家藏明仲尼式“鐵鶴舞”琴,琴長126.5厘米,額寬19.2厘米,肩寬22.5厘米,尾寬13厘米,厚6厘米。琴體修長勻稱,肩在三徽處。桐面梓底,漆胎堅實,黑漆,琴面大蛇腹斷紋下隱見流水。根據(jù)形制、斷紋、音質及賞銘、腹款旁證,幾可認定此琴實應制造于明永樂丙戌年,但后經(jīng)嘉靖壬辰年剖飭磨修,故早期斷紋隱而不顯。蚌徽。岳山、雁足和龍齦皆以和闐白玉制成,溫潤細膩,包漿深厚,尤其是雁足平底打洼成花瓣狀,工藝精湛,令人嘆服。琴軫以瑪瑙后置,晶瑩可人。額面落黃嵩齡草書賞文一律 ,琴背項間刻草書琴名“鐵鶴舞”,周圍李自芳先生收藏銘文環(huán)而記之。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左右刻明詩人呂常五言和明書法家吳寬四言各一。燕足上方有明書法家張弼草書一章。鳳沼兩側刻明萬歷著名文學家王穉登五言一首,下刻“完顏氏藏”篆書長方章。此琴做工嫻熟,有撫彈痕跡,弦路下多走手磨耗,琴體明清書家墨跡,盡載流傳脈絡,殊為難得。重新張弦奏之發(fā)金石之聲,雄越松脆,神完氣足。

  銘文1:“壬戌冬散步廠甸,見坊間古琴一張,為完顏氏所藏,名曰‘鐵鶴舞 。’題跋固佳,書法尤極蒼老,按之雄而亮清而脆,洵屬太古遺音。知非含物也,購歸細彈,覺無射以下略有殺聲,后得琴叟張氏稍事修理,即復純璧矣。戲擬一律誌之。飽閱滄桑失故顏,縱橫燕市色斑斕。奇逢似有三生約,寵遇疑同九錫須。自昔薰風歌殿上,從今此曲落人間。年來戾氣銷陰晝,鐵鶴精神已自還。民國癸亥秋日仲翔氏識于都門。”

  銘文2:“一嘯南風月,團摩上碧青。何人懶磨洗,古韻未凋零。弘治庚戌春仲。呂常題。”

  銘文3:“騰騰兀兀,如許春風。心無心里,會有會中。匏翁(吳寬)。”

  銘文:“清吟白日和,高音理鐵鶴。百年間經(jīng)然得之。成化庚寅十一月日。復以王皋書以張弼。”

  銘文4:“絕技得縱橫,變化在手腕。及令數(shù)十傳,此志千古時。甲子六年王穉登漫題。”

  銘文5:“完顏氏藏”篆書長方章。

  銘文6:腹款“永樂丙戌年造”、“嘉靖壬辰年重修”。

  銘文7:“鐵鶴舞,為韶為武,千載訪知音,羲皇仰俯。仲翔知己癸亥黃嵩齡”。

郭正平

  郭正平藏“滄海龍吟”

  郭正平,中國著名中醫(yī)學專家、教授,中醫(yī)界泰斗人物。專業(yè)之余與王個簃、謝稚柳、唐云、陸儼少等大家交流頻繁,精研中國古典文化,以古琴的收藏與彈奏為最。文革期間深受迫害,文革結束后平反昭雪后,僑居法國行醫(yī),2003年在法國去世。

  郭正平家藏元朱致遠款仲尼式“滄海龍吟”琴,琴長120厘米,有效弦長113厘米,額寬16.5厘米,肩寬19厘米,尾寬13厘米,厚5厘米。黑漆,八寶灰,琴體如滿天繁星。面桐底梓,肩當三徽。琴背側墻略見斷紋,琴面蛇腹間流水斷,蚌徽,犀角足軫。長方形龍池鳳沼,龍池上方有石齋草書題刻“滄海龍吟”琴名和朱色篆文方印“石齋”,龍池右下方另有草書虔初之鑒銘曰:“心一李君嗜琴好游,客嶺南得陳白沙先生所題古琴,雅制清音,世罕其正,洵物聚于所好也。爰于其歸。為書數(shù)語紀之。虔初謹識。”下綴朱色篆文方印“虔初”。此琴琴體姿態(tài)秀美停勻,制作精當,法度森嚴。漆灰俱精,音韻恬淡文雅,散音、按音、泛音均屬上乘,整體完好無損。經(jīng)專家鑒定此琴為元代朱致遠早年所制,并評價此琴發(fā)聲堪稱妙品,非常適合演奏,當為操縵家所重。

  龍池腹腔內兩側分別有楷書“赤城朱致遠制”題款和“□□□□珍藏”,先陰刻后書以朱筆。“赤城”在今北京以北。朱致遠,元代著名制琴師,所斫皆精,時人皆寶之,價比金玉。其琴內款字不一,多署“赤城朱致遠制”、“赤城朱遠”、“赤城慎齋朱致遠”等,陰刻朱書皆有,以仲尼式居多。朱致遠琴仿品屢見不鮮,有誤刻腹款如“朱智遠”、“朱制遠”者,即為偽作明證。至今海內外所聞見之朱致遠款琴合乎規(guī)制者,其總數(shù)不過三十。此琴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舊藏元朱致遠款琴形制尺寸近乎一致,且腹款皆為楷體“赤城朱致遠制”,筆跡相當,應同出自朱致遠之手。

  此琴收藏可上溯至明代大儒陳白沙,據(jù)《香山縣志》載:“滄海龍吟琴,為鄭東巖之六世孫鄭鼎訓藏,琴為陳白沙舊物,刻有草書‘滄海龍吟’四大字,書法飛舞蒼勁,刻有‘石齋’兩字方印。該琴通體蛇腹斷,漆金光澤,音韻鏗鏘,蓋靈山張遠山錫封所遺也。陳白沙(1428—1500),名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出生于廣東新會,20歲應鄉(xiāng)試中舉人,之后兩次赴京參加會試落選,27歲師從江西學者吳與弼,55歲時始以薦舉官授“翰林院檢討”,旋以奉母終養(yǎng)告歸,返白沙鄉(xiāng)居碧玉樓讀書講學,此后終身不仕。逝世后于明萬歷十三年詔命從祀于孔廟,廣東歷代名賢能從祀于孔廟的,僅有白沙先生一人,故有“嶺南一人”之譽。白沙先生雅好古琴,常與友人門生攜琴游于風煙水月之間,其時有不少琴誼琴事收錄在其詩文當中,但有關白沙所藏之琴傳至今天已鮮有所聞。“滄海龍吟”琴在其身后幾轉易主,至民國時終為郭正平先生所得。郭先生臨終留下兩把元琴和一把明琴,此次保利幸得爭取其一。滄海桑田,斯琴尚能以完貌重現(xiàn)國內,飽含歷代愛琴人士之心血。想當年郭正平先生欲購此琴,資不足,典家財購之以入,可見其癖琴之真和慧眼獨具。

  銘文1:“心一李君嗜琴好游,客嶺南得陳白沙先生所題古琴,雅制清音,世罕其正,洵物聚于所好也。爰于其歸。為書數(shù)語紀之。虔初謹識。”

夏蓮居

  夏蓮居藏“遏云”“靈發(fā)”諸琴

  夏蓮居(1884——1965),名繼泉,字溥齋,號渠園,山東鄆城人,出身清季官宦之家,為云南提督夏辛酉之長子,20世紀杰出的佛教學者和凈宗行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收藏家和古琴演奏家,“山東諸城派”古琴藝術代表人物。“山東諸城派” ,又稱“瑯琊派”,形成于19世紀中葉,風格細致含蓄、質樸流暢,重內在不務外表華麗,是我國近代琴壇上一支融古開今,別具一格的古琴流派。軍閥張宗昌督魯時,被相加通緝乃避禍東瀛,回國后更名夏蓮居,隱居天津,閉門謝客,做了佛教凈宗居士。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東城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與郭沫若、管平湖、陳毅等人交游文物琴事。曾把歷年珍藏大宗文物300余件捐獻故宮博物院、山東省博物館和家鄉(xiāng)鄆城縣文史館。1965年逝世。所藏古琴豐富,多秘而不宣之珍品, “混沌材”琴、“猿嘯青蘿”琴等原庋于一室,50年代古琴鑒定專家鄭珉中先生即曾赴夏蓮居先生家,遍觀其所藏古琴,交流精研,大受裨益。

  夏蓮居家藏明仲尼式“遏云”琴,琴長124厘米,額寬18.5厘米,肩寬22厘米,尾寬14厘米,厚5厘米。杉木斫,黑漆,八寶灰胎,通體流水間梅花冰紋斷。蚌徽。長方池沼,白玉軫足,棗木岳尾。全琴扁平,從頭到尾厚度幾無變化。額正中嵌橢圓形玉,沁色深沉,邊緣刻竹枝橫斜。背面池上刻篆書“遏云”琴名,下署“一翁”篆書方章。龍池兩側鐫民國書家李以祉刻銘。池內有腹款曰:“大唐雷威”。經(jīng)重新裝弦調試后奏之,音質中正平和、溫勁松厚,形制尺寸可與徐忠偉藏元末明初“虎嘯”琴相對照,當為琴人所珍。此琴流傳脈絡清晰,品相完好,自夏蓮居收藏并著錄于《渠園外篇十種.弦外音》后,一直為夏家珍藏,僅偶逢聚會雅集取出演奏,鮮有人有幸見之。此琴氣韻深綿,古樸內斂,呈現(xiàn)出古琴藝術的端莊和諧,讓人欲罷不能。尤其特別的是,琴面漆層遍施純金粉末,當年夏蓮居先生出此琴示鄭珉中先生時就深以此為傲,曾戲曰:僅此琴面就價比兩金元耳。時隔六十年,金粉仍熠熠生輝,顯貴而雅致,實為古琴拍賣中少見的可圈可點之作。

  銘文:“九雷之英,玉振金聲。讬彼逸響,寫我性靈。山左夏一翁鑒莊唐琴上品,并命第七孫法圣重修復為之銘。夏□李以祉敬鐫。”

  夏蓮居家藏清列子式“靈發(fā)”琴,琴長128厘米 額寬21厘米, 尾寬15,肩寬22厘米,厚6厘米。列子式,清代。制作極精,八寶灰胎,表髹褐黑兩漆,漆灰厚堅,蛇腹斷帶細密流水斷,額上飾白玉螭龍,琴面鑲嵌有紅藍綠各色珍奇寶石,如孔雀石、珊瑚等,珠光寶氣。圓形龍池,方形鳳沼。構思精巧,形制特殊,岳山由一弦至七弦逐漸減低,更加滿足了視覺上的需要。琴制仿明代宗室制琴,明潞王朱常淓曾在《古音正宗》里對此形制進行過描述:“是制也, 額起八棱,以按八節(jié);腰起四棱,以按四時;龍池上圓,鳳沼下方,以按天圓地方”,此琴制體圓厚,線條方折,有古樸端方之態(tài),正是此相。

  此琴龍池上銘文見夏蓮居《渠園外篇十種.弦外音》載為十六行銘,惜文革中被人為磨去,僅余龍池下清雍正年間李廷棟銘文,記載了其幸得當時收藏家李曲江贈雷擊焦木制琴的經(jīng)過。李廷棟,字弼士,清代廩生,著有《易說》八卷,善書畫,嗜好古琴,常攜琴交游。精通醫(yī)理,施藥鄉(xiāng)里,深受敬重。天雷擊木被民間視為吉祥之物,為上等的琴材,且可遇而不可及,向為世人所重。

  銘文:“甲午余公務□木空李云生者,又于雍正甲辰遇大司空李曲江,于育嬰堂言及往事,慨賜雷擊梓木一片,乃命近石以成斯珎而撩漫參發(fā),律應宮商,呂諧徵羽。夫良木無知猶相□而不棄況乎人倫。有識有不資善而成善者耶。襄平李廷棟再識。簡。之。”

  聲無哀樂,而情有衷腸。在征集過程中,我們追尋的不僅是一個又一個古琴的滄桑身世,更是一次深入古琴世界的經(jīng)歷和體會。市聲愈漸喧嘩,而古琴卻以其清澈深邃的音色征服了當代,真正作到了“寧靜致遠”。本次拍賣不僅是對當世名琴存世狀況的第一次集中梳理,更是關于古琴之于生活意義的探討。古琴與人的命運,與音樂、詩歌的相互關聯(lián),在詮釋著古琴藝術無窮魅力的同時,也傳達出現(xiàn)代心靈的寧靜所以。古琴不是靜止的文物,設一雅室,焚香撫琴,并非遙不可及。我們有幸將數(shù)件歷經(jīng)傳奇的名琴尋訪現(xiàn)世,并張弦重鼓,乃寄望這些傳奇能夠延續(xù)。鶴舞南風,龍吟滄海;琴人琴事,會到無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轉載]琴學津逮(十二)
中國歷代古琴鑒賞《明代古琴》【1-5】
中國歷代古琴珍藏 [圖17P]
琴銘絮語(七)
中國古琴珍藏(組圖)
略論兩宋“官琴”、“野斫”的變化特點———鄭珉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