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富貴病”家族一份子的糖尿病,也是當今很多人的困擾,一旦不幸被糖尿病“染指”,很多曾經(jīng)的美好,都不復存在,譬如美味可口的甜食,無論曾經(jīng)多么鐘愛,都不得不遠離。而糖尿病帶來的很多并發(fā)癥,更是令人措手不及。今天,且隨小編一起來看看糖尿病腎病該如何治療吧!
本病基本特點為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脾氣虛、腎氣虛)陰(肝腎陰虛)兩虛,標實為痰熱郁瘀,所及臟腑以腎、肝、脾為主,病程較長,兼證變證蜂起。
(1)氣陰兩虛證
癥狀:尿濁,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燥,頭暈多夢,或尿頻尿多,手足心熱,心悸不寧,舌體瘦薄,質紅或淡紅,苔少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方藥:參芪地黃湯(《沈氏尊生書》)加減。
黨參、黃芪、茯苓、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
(2)肝腎陰虛證
癥狀:尿濁,眩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痛,兩目干澀,小便短少,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醫(yī)級》)加減。
枸杞、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丹皮。
(3)氣血兩虛證
癥狀:尿濁,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腰膝酸痛,舌淡脈弱。
治法:補氣養(yǎng)血。
方藥:當歸補血湯(《蘭室秘藏》)合濟生腎氣丸(《濟生方》)加減。
黃芪、當歸、炮附片、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
(4)脾腎陽虛證
癥狀:尿濁,神疲畏寒,腰膝酸冷,肢體浮腫,下肢尤甚,面色白,小便清長或短少,夜尿增多,或五更泄瀉,舌淡體胖有齒痕,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健脾。
方藥: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真武湯(《傷寒論》)加減。
附子、干姜、黨參、白術、茯苓、白芍、甘草。
在主要證型中,出現(xiàn)陽事不舉者,加巴戟天、淫羊藿;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肉蓯蓉;五更瀉者,加肉豆蔻、補骨脂。
(1)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證
癥狀:兼見頭暈頭痛,口苦目眩,脈弦有力。
治法:鎮(zhèn)肝息風。
方藥:鎮(zhèn)肝熄風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2)血瘀證
癥狀:舌色暗,舌下靜脈迂曲,瘀點瘀斑,脈沉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除主方外,宜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參等。
(3)膀胱濕熱證
癥狀:兼見尿頻、急迫、灼熱、澀痛,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八正散加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無比山藥丸加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血尿合用小薊飲子(《濟生方》)。
(1)濁毒犯胃證
癥狀:惡心嘔吐頻發(fā),頭暈目眩,周身水腫,或小便不行,舌質淡暗,苔白膩,脈沉弦或沉滑。
治法:降逆化濁。
方藥:旋覆代赭湯(《傷寒論》)加減。
旋覆花、代赭石、甘草、黨參、半夏、生姜、大棗。
加減:嘔惡甚者,加吳茱萸、黃連。
(2)溺毒入腦證
癥狀:神志恍惚,目光呆滯,甚則昏迷,或突發(fā)抽搐,鼻衄齒衄,舌質淡紫有齒痕,苔白厚膩腐,脈沉弦滑數(shù)。
治法:開竅醒神,鎮(zhèn)驚息風。
方藥:菖蒲郁金湯(《溫病全書》)送服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加減。
石菖蒲、郁金、炒梔子、連翹、鮮竹葉、竹瀝、燈心草、菊花、丹皮。
加減:四肢抽搐加全蝎、蜈蚣;濁毒傷血致鼻衄、齒衄、肌衄等,加生地黃、犀角粉(水牛角粉代)。
(3)水氣凌心證
癥狀:氣喘不能平臥,畏寒肢涼,大汗淋漓,心悸怔忡,肢體浮腫,下肢尤甚,咳吐稀白痰,舌淡胖,苔白滑,脈疾數(shù)無力或細小短促無根或結代。
治法:溫陽利水,瀉肺平喘。
方藥: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合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加減。
葶藶子、大棗、茯苓、桂枝、白術、甘草、附子、干姜。
加減:浮腫甚者,可加用五皮飲(《中藏經(jīng)》);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者,重用淡附片,加人參。
1中成藥
(1)生脈飲用于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脈微自汗等。
(2)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
(3)濟生腎氣丸用于腎陽不足,水濕內停所致的腎虛水腫,腰膝酸重等。
2中藥保留灌腸
DN后期脾腎衰敗,濁毒潴留,上犯脾胃,出現(xiàn)嚴重胃腸道癥狀,可用中藥灌腸治療。如以生大黃、淡附片、丹參、蒲公英、煅牡蠣等,水煎濃縮至100~200mL,高位保留灌腸,每日1~2次,適用于關格實證。
3針灸
DN患者行針刺治療應嚴格消毒,宜慎針禁灸。
(1)氣陰兩虛證腎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志室、太溪、復溜、曲骨,針刺用補法,行間用瀉法。
(2)肝腎陰虛證肝俞、腎俞、期門、委中,針刺用補法。
(3)陰陽兩虛證脾俞、腎俞、命門、三陰交、氣海、關元,針刺用補法。
(4)脾腎陽虛證脾俞、腎俞、命門、三陰交、足三里、太溪、中極、關元,針刺用補法。
新媒體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