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承載著愛情使命的筆流傳開來,在歐洲盛行了一千年之久。
中國發(fā)明毛筆,可追溯到戰(zhàn)國末期,甚至更早的石器時代,而一直到公元7世紀,歐洲這旮旯才逐漸興起另一種“毛筆”。之所以也叫 “毛筆”,是因為他們使用的也是生物的毛發(fā),不過我國采集的是哺乳動物的毛發(fā),他們拔掉的是家禽鳥類的羽毛。彼時,他們剛流行使用鵝毛筆寫字,而此時正值我國的盛唐之際,書法的造詣已經(jīng)登峰造極。究其原因,因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要再等5個世紀才會有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他們當時使用的羊皮紙實際上是動物的皮革。連紙都沒有,筆的發(fā)展自然受到限制。
大家都知道鋼筆是從鵝毛筆演變而來的,但是對于鋼筆這個英文單詞“pen”其實是從拉丁語“penna”化用過來的典故就知之甚少,而“penna”在拉丁語里的意思就是羽毛。
在鵝毛筆發(fā)明之前,由古埃及發(fā)明的蘆葦筆流行了數(shù)千年的時間,先后傳至希臘,又傳至歐洲。蘆葦筆的制作工藝頗為不雅,而且經(jīng)過烘干的成品也極易磨損,又脆又硬,經(jīng)常會因為用力不當而劃破或磨損用來書寫的莎草紙和羊皮紙。
書寫于羊皮紙上的《梵蒂岡抄本》(Codex Vaticanus)中的一頁(約公元4 世紀)
相傳,公元6世紀的風和日麗的一天,年輕美麗的荷蘭姑娘米諾莎,坐在窗前托著下巴愁眉不展,桌子上放著攤開的紙卷和一支蘆葦筆,她正因為不知如何遣詞造句給自己的心上人寫一封情書而唉聲嘆氣。好不容易靈光乍現(xiàn)想到了一些絕妙而溫柔的詞句,卻遲遲拿不起那支蘆葦筆,心中踟躕無奈,實在不愿意用這樣一支筆來對自己的情郎寫下那些關于愛情的美麗。
這到底是怎么樣一支筆呢?
其實這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支蘆葦筆,但正因為如此,米諾莎才犯了惆悵。這里就需要回到前面提到的蘆葦筆的制作工藝上。要制作蘆葦筆,首先當然是需要蘆葦,然后要把這些裁制得當?shù)奶J葦管埋在牲畜的糞堆里,經(jīng)過幾個月后取出,蘆葦管就會變得表面光滑,呈現(xiàn)黑黃相間的顏色,最后一步是烘干。米諾莎能夠忍受自己身為一個風姿綽約的貴小姐拿著這經(jīng)過漚制的粗鄙之物,但無論如何無法忍受通過這樣的筆寫下自己對心上人憐愛的句子。
古老的蘆葦筆(網(wǎng)絡圖)
就在這時,從窗下走過一只大鵝,它嘎嘎的叫聲,引來淘氣小孩的追攆,鵝撲騰起翅膀,給自己一個助力飛奔而去。一根白色的羽毛不偏不倚落在了米諾莎的窗臺上,就好使是上帝饋贈的禮物。
米諾莎撿起鵝毛,無意間發(fā)現(xiàn)鵝毛的頂端有一個開口,便嘗試在墨水里蘸了蘸,沒想到能在紙上寫出流利的字跡,這讓她欣喜若狂,不住地叫著:“鵝毛管,潔白的,象征純潔的鵝毛管!”從此,這種承載著愛情使命的筆流傳開來,在歐洲盛行了一千年之久,我們經(jīng)??梢栽诿鑼懩莻€時代的電視劇或電影里看見人們使用鵝毛筆。
寫情書發(fā)明的鵝毛筆(網(wǎng)絡圖)
鵝毛筆之所以會流行,不單單是因為這個美麗的傳說,任何流行的事物都會有它的實用性,流行歌曲和流行性感冒除外。鵝毛筆管柔韌而富有彈性,跟蘆葦筆相比不容易折斷,而且觸筆柔滑,不會損壞紙張,最重要的是鵝毛筆的筆尖的縫隙可以在作用力下張開,根據(jù)寫作者需要可以寫出粗線條的字,也可以寫出秀氣的字。因為對線條的隨意把控,后來這種鵝毛筆還應用在繪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