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聽過一句話叫“這山看著那山高”,進入職場,才從全新角度深刻的理解了這句話。小編最近了解到在職場中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公司有了新機遇,但是沒輪到自己,花落隔壁組了。為什么我當(dāng)時沒被分到人家那一組?現(xiàn)在轉(zhuǎn)組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
這年頭,跨公司跳槽的不少,想在公司內(nèi)部“跳(zhuan)槽(zu)”的,也絕不在少數(shù)。頗有一種自己永遠趕上鹽堿地、別家才是肥沃田的狀況。
坦白講,如果這種狀況出現(xiàn)在一兩個人身上,可能真是命運多舛懷才不遇??墒钱?dāng)這種現(xiàn)象普遍存在的時候,我們不禁在想,為什么好像每個人都遇到了這個問題,如果這樣,到底好運花落誰家了?
還有朋友把選擇交給了靈異能力——開始用玄學(xué)來解釋這一切。這時候,塔羅星座易經(jīng)求卦,各種方式五花八門眼花繚亂地解釋著“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你”。而當(dāng)我們把一切歸于“命運”的時候,自己到底努了多少力、用了多少功,仿佛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是的,當(dāng)我們把自己置身在“命運”二字前時,自己不到2米的軀體以及才21克的靈魂顯得太輕渺了。為此,還很年輕的我,特意請教了三位50歲上下、已經(jīng)走完漫漫職場路的幾乎全程、且在事業(yè)上頗有成就的大朋友,看看他們在過去的數(shù)十年職場旅程中,遇到這類問題到底是如何做的。有趣的是,三位不同行業(yè)、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大朋友,不約而同的提到了一個詞:
關(guān)于這個定律,世界上有無數(shù)種不同的說法,但歸根結(jié)底,某搜索引擎給了我們一個官方解釋:“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dǎo)致災(zāi)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是不是有些佶屈聱牙?那我們再看看這個定律的推論(有沒有像回到了初中的數(shù)學(xué)課?):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yù)計的時間長;
3.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4.如果你擔(dān)心某種情況發(fā)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fā)生;
5.事情有兩種選擇時,用再多腦分析,你也一定有機會選到那個對你相對不利的。
如果你還覺得這個定律燒腦,那我再把它說的簡單一些: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幾率會出錯。說白了,不是命運,而是概率。
世界紛繁變化,我們每時每刻都是在做選擇,而選擇中,一定有一定的概率是我們選擇了那個相對不好的方向。但是,反之,也一定有一定的概率是我們選擇了那個相對更好的方向。只是,我們太愛自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忽略掉了我們那些“好選擇”給我們帶來的東西(我們往往把它歸結(jié)為運氣),而又有極強的能力感受到松軟床鋪底下墊著的那顆豌豆。
當(dāng)你默默羨慕別人的時候,可能從來都不知道,那個人在其他的某個時刻,也在偷偷的羨慕你。
我們無意在一篇短文中給你一個完整而又明確的答案,但只是希望能夠幫你開始思考:如果人的一生,其實不是在和命運糾纏,而是在和概率搏斗,那我們該如何對待概率下的那些好與壞。因為,這其實本身也是一個選擇,而你所做的這個選擇,也會受到墨菲定律與概率的左右。
認清我們生而為人一定有可能會做出壞選擇,才會慢慢去學(xué)著積累在壞選擇下該如何擁有轉(zhuǎn)危為安、扭虧為盈、咸魚翻身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我們與概率搏斗的武器。
不想把這個話題說的太沉重,最后分享一個有趣的事:墨菲定律被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另外兩大發(fā)現(xiàn)分別是彼得原理和帕金森定理(不是帕金森綜合癥)。說說這兩個原理,你可能會看到一些希望(和絕望)。
每個人在層級組織里都會得到晉升,直到不能勝任為止。換言之: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聰明才智,也無論你如何努力進取,總會有一個你勝任不了的職位在等待著你,并且你一定會達到那個位置。(人生是多么有希望而又絕望的一件事兒?。?nbsp;
這個定理本來是描述官僚機構(gòu)膨脹的(著名的帕金森公式:X=100(2KM+L)/yn100%)。不過它的推論很有趣,叫做:“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span>
所以人這一生,是工作慢慢膨脹占據(jù)更多時間的一生,如果在職場中(自由職業(yè)和閑云野鶴除外)就一定是不斷晉升并尋找天花板的一生(別急,年輕的你離天花板還遠著呢,更何況天花板可以通過改變自己而變化),也是需要不斷面對自己必然做出的錯誤選擇的一生。知道這些真相,你就會把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問題擺在正確的角度審視玩味。因為,雖然我們有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但選擇的權(quán)利仍在我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