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陵(1849-1908),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字牧甫(一作穆甫),號倦叟,別號黟山人。安徽黟縣西武鄉(xiāng)黃村人。黃士陵幼年承繼家學(xué),讀書、寫字、制印、繪畫并舉,年方20歲就已以在家鄉(xiāng)成為知名人物。
印文:大潘皎如鶴出林
邊款:楊成齋句刻為澄湖潘大兄,士陵。
2.5×2.5×4.3cm
早年時候,黃士陵父母相繼去世,為了謀生,他離開家鄉(xiāng)四處漂泊。在江西南昌時,因為篆刻技藝出眾,受到江西學(xué)政汪鳴鑾的賞識,并輾轉(zhuǎn)認識了盛昱、王懿榮、吳大澂等著名學(xué)者,得到上述名流的引薦和指點,并跟隨他們外出游歷,觀覽了各地所藏的金石彝器和書畫珍品,眼界大開。以后隨廣東巡撫吳大澂南下廣州,作為吳大徵的幕僚在廣州前后留18年,成為名重嶺南的篆刻和書畫大師。晚年歸隱家鄉(xiāng),與藝壇很少交往。
印文:松園編詩
邊款:澄湖大兄編輯先世遺稿刊為《詩略》,今已成帙,屬作是印。甲午夏日黃士陵。
1.8×1.8×5.7cm
黃士陵篆刻獨樹一幟,成為清代篆刻的一宗高峰。他的印章突破了籠罩藝壇的皖、浙兩大流派,創(chuàng)立了獨具一格的'黟山派'。書法和繪畫方面成就也很高,喜愛大篆和魏楷,運筆犀利,猶如刀刻;所繪重彩花卉和彝器,參用了部分西畫技法,風(fēng)格特異,自成一家,在當時就為世人所珍愛。有《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2卷傳世。
印文:秋曉盦主
邊款:牧甫。
1.5×1.5×4.4cm
黃士陵的書法也別具一格,以篆書為多,他的篆書不以外露張揚為能事,具有較強的個人風(fēng)格。主要以小篆為主體,但加入不少金文結(jié)構(gòu)及用筆,給人的感覺似乎全是金文,因此古雅、樸茂,格調(diào)極高。結(jié)字吸取金文特點,字的大小、長短一任自然,并不強求一致,字多“頭大腳小”,腳多懸針。用筆內(nèi)斂、含蓄,線條無半點弱筆,黃士陵的篆書在結(jié)字上他許多筆畫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
印文:秋曉盦
邊款:
1.黃子久《楚江秋曉圖》為海內(nèi)神品,前明項子京天籟閣中物。番禺潘季彤觀詧以重直購得之,今歸其從孫伯澄大兄。重加裝潢,以之名齋,用示寶貴。光緒壬辰秋八月,黃士陵記。
2.惟秋乃清,惟曉乃明,清明在躬,惟心享。伯澄仍屬,穆甫奏刀。
2×2×4.2cm
黃士陵的書法作品,多數(shù)是條屏及篆書冊形式,這些作品大多字距、行距留空較大并且排列整齊,如唐楷一般端莊、雍容。黃士陵也寫隸書,但多見于篆書作品上的題款。至于他的行楷作品也值得一提,然單獨的行書作品似未曾見過,我們從黃士陵印作上獨特的碑味行書題款可以窺見一斑。
印文:伯澄所得金石文字
邊款:師漢竟銘為伯澄仁兄作,黃士陵。
3.4×1.6×4.1cm
印文:福德長壽
邊款:小峰明府以孝廉方正科廷試授官嶺南。戊子春,將出任???,屬作判讀印記。有“仌淵是懔”、“視國如家”諸文,非潔身積行者,亦烏能此及。是語語曰:天道無親,惟德是親。吾知明府必臻壽考無疑矣,因節(jié)龍門山摩崖“福德長壽”四字制印送別,即以為 將來左券,黃士陵。
3.7×2.1×6.5cm
印文:潘儀增
邊款:牧甫。
3.1×0.8×4.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