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的蓇葖果
曾幾何時,一如惱人的楊樹,民眾對'梧桐'咬牙切齒,因為這種有著蒲扇般大葉的行道樹,雖然在炎熱的夏季帶來片片濃蔭,卻在秋冬及早春季節(jié),球果開裂,飄落刺毛,給民眾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如是乎,'梧桐'成了口誅筆伐的對象。
其實,梧桐是'背黑鍋'了,這種飄落刺毛的'梧桐'是個地道的'水貨',它的真實身份叫懸鈴木,并非我國鄉(xiāng)土樹種,是個'舶來品'。而真正的梧桐則是我國有文字記載最早的鄉(xiāng)土樹種之一,在我國有'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之說,是古人心中高潔、忠貞、挺拔、美好的象征,曾經(jīng)在華夏大地廣為種植。
懸鈴木球果
'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這是流傳千古的《詩經(jīng)》對梧桐樹最早記載,說明梧桐遠在先秦時期就有種植,是我國最古老的鄉(xiāng)土樹種之一。
此后很多經(jīng)典古籍對梧桐的種植均有翔實的記載,讓我們按照朝代的順序來做個簡單了解。
春秋戰(zhàn)國:《述異記》'梧桐園在吳宮';
漢代:《西京雜記》'五柞宮西有青梧觀,觀前有三梧桐樹';
南北朝:《游東堂詠桐》'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余';
唐:《天上謠》'卷簾北窗曉,窗前植鳳小';
五代十國:《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宋:《華州太守花園》'卻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鳳凰來';
元:《碧梧翠竹堂》'去年種桐樹,綠葉高云涼';
明:《小窗幽記》'前栽碧梧,后栽翠竹';
清:《江村草堂記》'蘭渚后碧梧夾道'。
可見梧桐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一直在中國廣為種植,而且種植的范圍非常寬泛,從黃河流域的先秦之地到南方吳王夫差的吳宮,從金陵到濟南,乃至新疆均有種植記載。
古漢語的'魁梧'一詞由來也與梧桐有關(guān)??旱谝弧⒖字?;梧:梧桐,挺拔高大的落葉大喬木,用'魁梧'來形容高大、挺拔非常準確和直觀,可見梧桐樹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葉裂如花的梧桐葉
那么該如何準確的辨識梧桐與懸鈴木呢?讓我們來看看二者之間的明顯差異。
樹形
梧桐:高大、挺拔、魁梧,通直,樹形端莊灑脫,華蓋如傘,在普通的樹木中,有鶴立雞群的感覺。
懸鈴木:較高、粗壯、樹干有明顯的彎曲,樹形不端莊,側(cè)枝發(fā)達,外觀普通。
樹干
梧桐:樹干通直光滑,'皮青如翠'是梧桐典型特征,尤其是幼樹特別明顯,成年樹略呈灰綠色。
懸鈴木:樹干略有彎曲,樹皮呈灰白色,微帶綠色,塊狀脫落,斑點狀脫落痕跡明顯。
樹葉
梧桐:葉形碩大,直徑20公分左右闊卵形,3-5淺裂至深裂,有'葉裂如花'之說,葉色翠綠。
懸鈴木:葉片較大,但較之梧桐略小,通常為直徑15公分左右闊卵形,3-5淺裂,葉色灰綠,較梧桐的翠綠略淺。
花果
梧桐的蓇葖果
梧桐:5月開花,10月果熟。圓錐花序,呈淡黃色,無花瓣,果實很奇特,有人說像耳朵,有人說像小船,總之,每見過的人想象不到那是梧桐的果實,可生吃,可炒食,還可榨油。
懸鈴木:懸鈴木雖然開花結(jié)果時間與梧桐同期,但花果差異較大。球形花序,淡黃綠色,果實為圓球形,密生帶毛刺的種子,秋冬和早春,果實炸裂,會隨風(fēng)飄落令人厭惡的絨毛,影響行人呼吸,不慎吸入,非常難受,這也是民眾“痛恨”懸鈴木的主要原因。
梧桐是華夏大地這片熱土最古老的鄉(xiāng)土樹種之一,皮青如翠、葉裂似花、高大挺拔、灑脫儒雅,果實還是難得的美食,曾經(jīng)貴為宮廷種植之樹,自古深受國人喜愛,廣為種植。連高貴的鳳凰也非梧桐不棲,更沒有惱人的“飛絮”和“絨毛”,唯一遺憾的是梧桐的材質(zhì)略差,過于松軟,難堪大用,但作為行道樹、庭院園林樹、四旁植樹,還是非常值得選擇,至少在防風(fēng)固沙、水土流失、遮陰避暑、美化環(huán)境、改善生態(tài)上遠遠勝于“飄絮”的楊樹和“落毛”的懸鈴木。
我們期待梧桐能夠再次成為園林新寵,讓祖國的大好河山“栽滿梧桐樹,引得鳳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