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分鐘經理人》一書中有一個人問肯布蘭佳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員工的,為什么他們那么聽你的話,同時也會盡心工作呢?于是肯布蘭佳說你跟我來,把那個人帶進自己的辦公室,他的辦公室里面是一面透視玻璃墻,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的員工工作。
肯布蘭佳叫他看那個新來的員工,他們在那邊觀察了有30分鐘,這個員工做一個事情做了5遍,其中前面4遍做錯了,在第5遍做對的時候,肯布蘭佳立刻帶著那個人走到那個員工面前,問,你這個事情什么做的這么好,你是什么做的,能跟我說說嗎?
當肯布蘭佳說出這樣的話語的時候,旁邊的人聽完了就明白了,這就是一分鐘經理人的贊美之術,因此肯布蘭佳懂得收獲了員工的心。
溝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懂的溝通就懂的收買人心,大多數人都不會溝通,以為溝通并不重要,但懂的溝通的人能夠讓人更快的平步青云,人際關系極好,職場關系極好,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會溝通,想要學習溝通。
溝通圣經
有本書叫做《溝通圣經》本書主要講的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所謂真的是齊全,其中在說的方面講了底層的邏輯,多數書籍是在講術的層面,在聽的方面詳細的介紹了如何聽而不容易走神,真的聽下去,在讀的方面講述了閱讀的本質,在寫的方面如何讓你在職場寫作或者報告更加具備核心競爭力,真的是一本全方位的。
本書的作者是(英)尼基.斯坦頓是一位咨詢顧問,同時也是校園講授溝通課程,涉及領域之廣,其中包括,溝通,領導以及商業(yè)英語等。
那么我講從以下四個方面講述:
溝通是雙向的,是因為溝通者一方面說,另一方面要接聽,如果接聽不到,那么溝通就是無效的,也就是只有單向在說,另一方接收不到。
如果把道路單行道和雙行道比作溝通,那么單行道的溝通就是自言自語,而雙行道就是能夠有反饋,讓你看到不同的維度和風景。
在電視劇讀心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莊嚴去她女朋友的公司中送外賣看到一個經理在討論業(yè)績下滑的事件中,底下坐的人一言不發(fā),最后主管經理生氣就開始破口罵人,導致更加的沒有人說話,個個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這時就是管理者在自言自語的說了,管理者就是單行道的溝通。
尼基.斯坦頓在書中提到了(溝通的過程),這樣一個詞,溝通的過程并不是說,對方說完了,你就聽進去了,而你說完了,對方要過濾一下,最后才能聽進去,但是在過濾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一種解碼的方式,那個解碼的方式就是溝通當中的阻礙。
請看圖:
溝通圣經
這就是溝通者的過程,溝通者也就是發(fā)送者,當發(fā)送者創(chuàng)造信息,有的是當面溝通,有的是通過書面溝通,接收者要先解碼(理解)以后才會進入接收者,最后才會有反饋給你。
因此當你在和人溝通時,你可能會發(fā)現由以下幾個場景:
1. 對方聽懂了
2. 對方聽完一臉懵
3. 聽完認為聽懂了
4. 聽完復述一遍
樊登曾經舉個一個例子,說日本的管理者給屬下布置一個任務要說5遍,什么說呢?
第一遍,來,你把XX某事情做了
第二遍,你復述一遍,我讓你做的任務是什么
第三遍,你認為我叫你做這個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遍,你認為什么情況下要跟我匯報
第五遍,如果不按我的方法做,你會什么做
布置一個事情要說5遍,那么從第一遍到第二遍就已經是復述了,要明白這個事情的意思,也就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的時候所要理解的,最后才會有反饋給這個管理者,如果在反饋的時候沒有理解,那么說明接收者沒有接收到管理者布置的重要信息,以便重新再講解一遍,接收到正確的信息。
古代歷史當中沒有現在科技這么發(fā)達,往往一件事情,傳下來,以訛傳訛,最后都把意思扭曲了,這就是接收者接收的信息不夠全面,也就是尼基.斯坦頓說的噪音。
當我們需要完整的溝通時,我們就要認清溝通者和接收者的過程是有一段路程要走的,我們要清除這個噪音,讓對方接收正確的理解方式。
有句話說的好,讓子彈飛一會兒,消化一下對方的語言。
以下就是溝通者的噪音,也就是溝通者和接收者所影響的情況。
人生下來就會就會與人溝通,而溝通者,與接收者在傳達和接收信息的過程當中會有受到阻礙,這一些阻礙會影響接收者接收信息時的判斷和理解。因此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大概有那一些阻礙的情況。這里將簡單的說三點:
1:表達不清:有的人在表達一個事情的過程,會表現出認為自己說明白了,可是對方卻并沒有明白,但是有的時候,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有時候表達者自己也沒有說明白,當然這是個別者。
2:缺少興趣:接收者有時候會對發(fā)送者的信息不敢興趣,一旦對內容不敢興趣的時候,人就會走神,接收者就會更加的接收不到信息真正的含義。
3:缺少詞匯:作為缺少詞匯是,有一些詞語是接收者腦中沒有的概念,因此有的時候不理解,同時也不太明白,有的一些詞匯是模糊性詞匯,在腦中以為是了解這個詞語,可是并沒有真正的了解。
尼基.斯坦頓說了一個例子:比如說愛,危險,恨等這些模糊不清的詞語,也會影響到接收者接收信息,因為這些詞是根據個人經驗所形成的,所以每一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我們每一個人在溝通時都會有受阻的情況,但是在這些受阻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夠更好的解釋這一項詞匯,就會減少受阻的情況。
我們知道了受阻的情況之后,我們就要清理這些阻礙,讓我們自己能夠更加清晰明確的和人溝通。
溝通其實就是一種傳達,同時也是一種說服,讓他人理解你所要傳達的,因此我們知道了溝通的受阻我們就要去清理掉它。
在《說服》一書中有這樣一樣一句話,用最人性化,最詳細,最用心的方式發(fā)出請求,請求人們的幫助。
而在請求的過程中,溝通者在發(fā)送信息的過程當中,會清晰明確的說出自己的請求,而接收者會細細的聆聽對方的發(fā)言,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接收者會提出相應的疑問,來確認自己所接收的信息。
假設我們每一次的溝通就像是一個要請別人幫忙的人,那么溝通就會很順暢,你會清楚并明確的反復詢問對方我說的清楚了嗎?但是我們可以在每一次的溝通當中可以學習一下,我們每一次的溝通就像是在請求別人的幫助,這樣的話就會能夠減少我們的阻礙,慢慢的清楚明白的與人溝通。
在對方接收信息的過程中,我們時刻會請對方復述一遍,以便讓對方覺得有沒有聽的懂,能夠復述的出來的,說明對方理解了,在接收信息的過程沒有出現噪音,如果對方不能復述出來或者說復述一半,說明似懂非懂,不是很理解。
只要是經過這樣的一個檢驗法,我們就能夠清楚的知道和他人溝通有沒有存在問題。
當然這個是要在開會,和說正事的時候這么嚴肅,閑聊和說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就不要這么嚴肅了,因為這么嚴肅就是為了怕錯過很多重要的信息,最重要的信息一旦錯過了,溝通就等于作廢,事情就會辦不好,因此這樣的溝通方式就是為了保險起見。
如果是上級和下級的關系,那么我們要學會請對方復述,同時有專業(yè)術語的時候要進行講解清楚,這就減少了溝通中的阻礙,讓人更加容易理解你說的是什么。
舉個例子:相信你有看過經理或者主管者給地下員工開會的時候,只有主管或者經理在那邊說,而手下的人員,很少的表達,要么就是真的不懂,要么就是不愿意交心,要么就是沒有聽懂,前面第一個和第二都不好辦,重要的最后一點,很多管理都沒有把話講清楚說明白而導致的,所以大家就只會點點頭,認為說的都對,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這是大部分的管理者是有這樣的情況。
所以想要更好的讓接收者接收你的信息,你就要定義好你的詞匯,以及要讓對方復述這2個簡單的基礎。
溝通需要一種長時間的實踐和練習才能夠看到明顯的進步,短時間的是看不到進步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訓練來增加我們的溝通能力,讓我們知道原來溝通也是可以訓練的,只有訓練了溝通能力,到時候你才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變成有意識的溝通。
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有的是無意識的,因為長期的溝通方式,讓我們變成無意識,所以在練習的時候,我們就是有意識的進行溝通,改變溝通的前提條件就是改變自己的無意識狀態(tài),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相信都知道思維改變行為。
所以想要改變溝通就要先改變思維,而意識就是思維的更高層,改變你的底層思維,讓你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狀態(tài)下進行溝通。
因此我們需要溝通進行訓練,在《說話的力量》一書中有一個日常訓練是這樣的:
情景模擬1:假如有人向你表達對公司前臺接待員的不滿,你應該如何給予解釋?
情景模擬2:假如有人向你表達對營銷部門投放廣告效果的不滿,你應該如何給予解釋?
情景模擬3:如果有人向你表達對后勤伙食管理的不滿,你應該如何給予解釋?
(此例子摘抄于說話的力量一書)
因此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的說話本能,以便更好的變成有意識的溝通,同時也是一個不斷精進自己表達清晰的過程。
只有你學會了溝通,你才會破除不會交友,人際關系不好,同事之間的關系,上下級的溝通,一切都可以用語言來收買,而溝通的底層邏輯就是懂得溝通是什么。
最后引用溝通圣經中說的一段話:語言只是表達想法的一種代碼,當雙方都同時賦予這組詞語意義一樣時,這個代碼才能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