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病因一、發(fā)病原因: 患兒反復發(fā)作嘔吐常持續(xù)數年。 1、家族史,兄弟姐妹有患同樣疾病者,可能和體質因素有關。 2、過食、攝脂肪過多、便秘、上呼吸道感染、饑餓、劇烈體力活動、疲勞或精神受刺激等是常見誘因。尤其是青春期前女孩,常因焦急或情緒波動而發(fā)病。 3、嘔吐可由喂養(yǎng)不當所致,如喂養(yǎng)過快或喂養(yǎng)時間過久,喂養(yǎng)量過多或喂養(yǎng)不定時,以及頻繁更換奶粉種類,過早添加輔食(生后3月內),喂奶前哭鬧時間較長,喂奶時咽下大量空氣,喂奶后未豎起拍背,或體位變動過大,如喂奶后換尿布等所致。如及時糾正以上喂養(yǎng)不當方法,嘔吐現象即可改善。 二、發(fā)病機制: 嘔吐是一復雜的反射動作。即胃內容物和部分小腸內容物通過食管返流出口腔的一種復雜的反射動作。 嘔吐中樞接受迷走神經和內臟神經自腹腔臟器傳來的沖動,及舌咽、視、嗅及前庭等腦神經傳入的沖動,同時也接受第四腦室底的化學感受區(qū)的沖動,嘔吐中樞傳出沖動經傳出通路,即內臟神經、脊神經、腦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傳出神經,分別到達食管、胃、膈肌、腹肌、肋間肌及咽、腭、會厭等處,通過一系列復雜而協(xié)調的神經肌肉活動引起嘔吐。 1、嘔吐前: 常出現惡心、流涎、呼吸急迫和心跳快而不規(guī)則等癥狀。 2、嘔吐開始時: 先深吸氣,繼之聲門緊閉,膈肌和腹肌強烈收縮,使腹內壓升高,同時幽門緊閉,賁門和食管舒張,胃內容物就通過食管從口腔強烈驅出。 有時小腸還可發(fā)生逆蠕動,使腸內容物倒流入胃,故吐出物中可出現膽汁或蛔蟲等。 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舌根、咽部和胃腸粘膜受異常刺激,或腹膜、子宮、內耳平衡器官受刺激并作用于相應的感受器,沖動被傳入延髓嘔吐中樞所致。 如乘車、般眩暈引起的嘔吐,就是內耳平衡器官受刺激而引起; 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癥狀一、臨床表現: 嘔吐反復發(fā)作,每天可發(fā)生數次至十數次,約持續(xù)1~5天,偶可延至1周。1年內可發(fā)作數次,發(fā)作間期無明顯不適。 嘔吐多很劇烈,攝食或飲水均全吐出,吐物中有時含血絲或膽汁,嚴重者吐大量咖啡樣物質。 反復嘔吐、不能進食易導致脫水和酸堿平衡紊亂?;純貉?、尿中酮體增高,血內葡萄糖減少,血氯降低,吐重者易發(fā)生低鉀血癥。 常伴口渴、頭痛或腹痛、吐重者很快導致周身乏力、精神萎靡,有的吐后嗜睡。其后自然痊愈。 二、相關檢查: 可行生化檢查、尿液檢查和血常規(guī)檢查。 三、診斷: 可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得出診斷。如常有家庭史和反復發(fā)作史,常伴血、尿中酮體升高,并除外其他病因引起者即可確診。 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診斷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檢查化驗一、由于反復嘔吐可造成水與電解質紊亂,根據病情做血清鈉、氯、鉀、血pH值、尿素氮、血糖、尿酮體等檢查; 各種原因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在綜合醫(yī)院臨床各科經常會遇到。軀體中水分約占60%,腦內水分含量可達75%~80%,水代謝與鈉代謝有密切關系,水分不足可引起脫水癥,而水分過多則可招致水中毒。電解質高或低,都會出現軀體及精神障礙。 二、懷疑顱腦疾患需要時做腦脊液常規(guī)檢查,必要時做嘔吐物的化驗、毒物分析等檢查。 腦脊液產生于腦室的脈絡叢,經第三、第四腦室進人小腦延髓池,分布于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內,可以保護腦及脊髓免受外力損傷,調節(jié)顱內壓,參與腦組織的物質代謝。檢查腦脊液可以部分地幫助診斷神經系統(tǒng)的病變。 正常情況下腦脊液呈五色透明水樣液體,不凝結,葡萄糖定性陽性,蛋白定性陰性 醫(y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顯微鏡下細胞數<10個/μl,多為淋巴細胞。 三、腹部X線透視或平片、胃腸鋇餐透視或攝片、內鏡檢查等, 有助于了解消化道梗阻、腹腔炎癥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四、疑為顱內出血、顱內占位性病變時可作腦超聲波、腦血管造影、電子計算機斷層腦掃描及磁共振成像等檢查。 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鑒別診斷需與以下病癥相鑒別: 一、腦膜炎: 1、簡介: 腦膜炎(brain fever;meningitis)是一種嬌嫩的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身體任何一部分的并發(fā)癥,比如耳部、竇或上呼吸道感染。 細菌型腦膜炎是一種特別嚴重的疾病需及時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在數小時內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病毒型腦膜炎則比較嚴重但大多數人能完全恢復,少數遺留后遺癥。 2、臨床表現: 開始的癥狀類似感冒,如發(fā)熱、頭痛和嘔吐,接下來嗜睡和頸部疼痛,特別是向前伸脖子時痛。小孩子經常因弓后背時感到疼痛。 二、急腹癥: 1、簡介: 急腹癥是腹部急性疾患的總稱。常見的急腹癥包括:急性闌尾炎、潰瘍病急性穿孔、急性腸梗阻、急性膽道感染及膽石癥、急性胰腺炎、腹部外傷、泌尿系結石及子宮外孕破裂等。此外,某些全身性或其他系統(tǒng)的疾病,如:血卟啉病、低血鉀征、敗血病、脊柱外傷或脊髓疾病,也可出現類似急腹癥的臨床表現。 2、臨床表現:、 持續(xù)性劇烈鈍痛,病人為了減輕腹痛采用側臥屈膝體位,咳嗽、深呼吸和大聲說話均加重疼痛,定位準確,提示該部位壁層腹膜炎癥刺激——急性腹膜炎。 三、顱內壓增高癥: 1、簡介: 某種原因造成顱腔容積縮減或顱腔內容物增加,或由先天性畸形造成顱腔容積狹小時,顱內壓力增高并超出其代償范圍,繼而出現的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綜合征,又稱顱內壓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側臥位測量成年人平均腦脊液壓力超過1.96kPa(相當200mmH2O)時,即為顱內壓增高。 壓增高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紊亂和病理改變,如不及時診治,患者往往因腦疝而導致死亡。 2、臨床表現: 劇烈頭痛為主要癥狀。 四、苯丙酮尿癥: 1、簡介: 苯丙酮尿癥(phenylketonurics; PKU)是一種常見的氨基酸代謝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謝途徑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轉變成為酪氨酸,導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積并從尿中大量排出。 2、臨床表現: 智能低下,驚厥發(fā)作和色素減少。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其發(fā)病率隨種族而異,美國約為1/14000,日本1/60000,我國1/16500。 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并發(fā)癥需與以下病癥并發(fā)。如脫水、酸中毒、酮癥酸中毒、低鉀血癥等。 酮癥酸中毒: 當患者胰島素嚴重缺乏時,糖代謝紊亂急劇加重,這時,機體不能利用葡萄糖,只好動用脂肪供能,而脂肪燃燒不完全,因而出現繼發(fā)性脂肪代謝嚴重紊亂; 當脂肪分解加速,酮體生成增多,超過了組織所能利用的程度時,酮體在體內積聚使血酮超過2毫克,即出現酮血癥。 多余的酮體經尿排出時,尿酮檢查陽性,稱為酮尿癥。 糖尿病時發(fā)生的酮血癥和酮尿癥總稱為糖尿病酮癥。 酮體由β-羥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組成,均為酸性物質,酸性物質在體內堆積超過了機體的代償能力時,血的PH值就會下降(〈7.35),這時機體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預防: 1、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勞逸結合,多參加體育鍛煉,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防止進食過多的油膩食物。 2、防止誘發(fā)嘔吐的因素。 3、防治上呼吸道感染、饑餓、便秘。 4、防止過度疲勞,劇烈的體力活動,防止焦慮和情緒波動等。 5、定期體檢:以達到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6、好隨訪:防止病情惡化。 二、治療前: 應該對該病癥狀和相關的禁忌進行詳細的了解等。 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中醫(yī)治療針灸治療: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1、常用穴: 中脘、天樞、內關、足三里等。 2、具體操作: 幼兒用可灸法,年長兒可針可灸。 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西醫(yī)治療首先應尋找病因,進行去除病因治療。 一、飲食: 對頑固嘔吐,開始治療時宜禁食4~8h,其間小量多次給以涼糖水。 待嘔吐控制后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二、輸液: 1、適應癥: 類患兒多伴有酸中毒、酮血癥、酮尿癥及血糖降低。 2、具體劑量: 給輸葡萄糖、堿性液,糾正低血糖,消除酮血癥。一般病例輸液每次~50ml/kg,可采用4∶3∶2溶液或1∶1加堿液(即10%葡萄糖100ml∶0.9%氯化鈉100ml,5%碳酸氫鈉10ml)。 3、注意事項: 有尿后適量加鉀。如有嚴重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則參照血生化檢查結果予以糾正。 三、藥物治療: 1、潘立酮(嗎丁啉): 每次mg/kg,3次/d,餐前15~30min口服。 不能口服者可用栓劑,嬰兒用每栓10mg;兒童用每栓30mg;成人用每栓60mg,每天可用2~4次。 2、菪堿(654-2): 可解痙、止痛、止吐, 每次mg/kg,口服或肌注,3~4次/d。 (3)氯丙嗪: 對重癥病兒可肌注氯丙嗪(常采用復方氯丙嗪)0.5~1mg/kg,可起到鎮(zhèn)靜止吐作用。 視情況每天可用2~3次。 小兒再發(fā)性嘔吐的護理預后: 一般預后良好,青春期多痊愈,有的遺留偏頭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