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晚,北京保利2017春拍“中國白”與“雪拉同”| 玫茵堂及東瀛所藏龍泉窯、冬青、甜白、德化名品選粹專場在北京四季酒店收槌,共29件拍品,成交28件,一套元龍泉窯玉壺春、匜、盞與盞托酒具遺憾流拍,整場總成交額31,958,500元,成交率97%,一件直徑16.5厘米的明成化冬青釉暗刻寶相花卉紋碗以517.5萬元成交,拔得頭籌。
“中國白”(BLANC DE CHINE)出自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贊譽(yù)。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于德化縣而得名。明時期,為迎合永樂皇帝崇白之品味,他尤其鐘愛白玉及白瓷,御窯因此致力發(fā)展甜白釉。在歐洲,龍泉青瓷有“雪拉同”(Celadon)之美名。16世紀(jì)龍泉青瓷傳到歐洲,身價竟和黃金一樣貴重,一般人不敢問津,王公貴族都以擺設(shè)和供用龍泉青瓷作為炫耀華貴之物。歐洲薩克森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購買龍泉青瓷,還特地建造一座宮殿,專門珍藏中國青瓷。龍泉窯始燒于北宋早期,但南宋龍泉窯的瓷質(zhì)、工藝最好,南宋龍泉窯極品,也代表了宋代龍泉青瓷發(fā)展的最高水平。
保利2017春拍“玫茵堂及東瀛所藏龍泉窯、冬青、甜白、德化名品選粹”成交價TOP 3
No.1 明成化冬青釉暗刻寶相花卉紋碗,成交價:517.5萬元
No.2 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平安頌﹂纏枝蓮花紋僧帽壺,成交價:460萬元
No.3 明永樂 白釉暗刻纏枝花卉紋菱口盤,成交價:264.5萬元
Lot 5051 明末清初 德化窯鶴鹿同春角形杯
估價:60,000-8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8.8cm;寬12.2cm
成交價:18萬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988。 本品杯呈仿犀角杯造型,撇口,收腹,尖足,整釉呈象牙白色,微閃黃,白如凝脂。胎質(zhì)叩聲如磬。覆杯倒燒,故杯口露胎。胎釉渾然一體,杯身一面堆貼鶴鹿同春,另一面則為犀牛望月,工藝精絕,為德化窯仿犀角杯之雅品。德化窯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白瓷燒造種類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杯類多件圈足造型,仿犀角杯之類極罕?!爸袊住迸c“雪拉同”“中國白”(BLANC DE CHINE)出自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贊譽(yù)。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于德化縣而得名。德化白瓷呈色溫潤如玉,剔透光滑,器體在光線照耀下,可映見指影,叩之聲音清悅悠揚,猶如敲擊金屬,鏗然作響,其美妙的胎釉質(zhì)感直逼玉器之“五德”。明清的許多陶藝著述往往將德化白瓷與定窯白瓷、永樂宣德時期的甜白瓷媲美,或稱“建之粉定”,或謂“類永、宣之甜白”。明時期,為迎合永樂皇帝崇白之品味,他尤其鐘愛白玉及白瓷,御窯因此致力發(fā)展甜白釉。永樂甜白釉由純釉石提煉,不含釉灰,比其它白釉含氧化鈣量較低,含氧化鉀量較高;至于胎體則含氧化鋁較高,燒成溫度亦較高。因此無論胎體或釉色均較其它白瓷潔白,釉面亦與別不同,表現(xiàn)柔滑潤瑩,沒有青白釉的玻璃質(zhì)感。甜白釉面有無數(shù)小氣泡,平均分布于釉中,當(dāng)光線穿越時,散發(fā)出玉質(zhì)般的晶瑩。學(xué)者劉新園指出明十五世紀(jì)時永樂白釉還未稱為「甜白釉」(見《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展覽》,71-72頁);而至萬歷十九年(1591)黃一正著《事物紺珠》,才首次出現(xiàn)「骔眼甜白」一詞。其中「骔眼」應(yīng)指釉面氣泡爆裂形成的針孔。劉新園提出嘉靖朝發(fā)明白糖制法,可能與「甜白」一詞相關(guān),清代丁國鈞編撰《荷香館瑣言》亦記載白糖的發(fā)明,因為白糖與原來的黑糖相反,成為晚明當(dāng)時得令之物,推測黃一正因此引用「甜白」描述珍貴的永樂白釉。 劉新園并論述宣德初年延燒御制白瓷(見同書,70頁),相信明時白瓷當(dāng)為主流。據(jù)載《李朝實錄》記錄了1428及1429年明朝出使朝鮮帶去的貢品,首批有數(shù)目相等的白瓷與青花瓷,第二61批為白瓷十五桌。宣德初年朝廷封贈重臣的禮物亦包括了白瓷,明臣楊榮在著作《楊文敏公集》中敘述自己于1426年獲賜御用的筆墨及不同的白瓷。四年后他再獲御賜:「白金、珍珠、鈔幣、白磁器……」這些記錄均引證永樂窯發(fā)展的甜白瓷延至宣德朝仍大行其道。在歐洲,龍泉青瓷有“雪拉同”(Celadon)之美名。16世紀(jì)龍泉青瓷傳到歐洲,身價竟和黃金一樣貴重,一般人不敢問津,王公貴族都以擺設(shè)和供用龍泉青瓷作為炫耀華貴之物。歐洲薩克森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購買龍泉青瓷,還特地建造一座宮殿,專門珍藏中國青瓷。歐洲各國文獻(xiàn)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將龍泉青瓷的色澤風(fēng)韻與歐洲名劇《牧羊女亞司泰來》男主角雪拉同的美麗服飾媲美。世界各地博物館和陶瓷收藏家都將龍泉青瓷視為珍品,以擁有龍泉青瓷為榮,東瀛世家最喜此類雅器,更視之為茶道之中花器的最上品。龍泉窯始燒于北宋早期,但南宋龍泉窯的瓷質(zhì)、工藝最好。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點,以份青和梅子青釉著稱于世,這兩種釉是在龍泉青瓷中最名貴的品種。其中粉青釉更少。釉面會使光線發(fā)生強(qiáng)烈的散射,呈現(xiàn)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隨時代積累,飾有粉青、梅子青釉的龍泉雅器存世極少,為屬不可多得的南宋龍泉窯極品,也代表了宋代龍泉青瓷發(fā)展的最高水平,亦可遐想品味宋代文人那份特有的風(fēng)姿綽約芬芳清逸的儒雅。
Lot 5052 明末清初 德化窯七孔簫
估價:200,000-3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長61cm
成交價:32萬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997。 簫作竹節(jié)式,造型秀麗精巧,通體施白釉,呈象牙白。上端有V形吹口,簫身共有七孔,音孔有六,五個音孔朝上,一個音孔朝下,根部有兩個出音孔,古稱「鳳眼」,底部作鏤空。仿竹節(jié)處竹須亦歷歷可見。瓷簫的制作工藝采用「吊燒」的方式。由于陶瓷在燒造過程中會縮水變形,因此保持其外觀的完整性十分不易,而對內(nèi)在的音域控制更是難以把握,所以成品率極低。據(jù)清代陸廷燦《南村隨筆》記載,德化瓷簫「百枝中無一二合調(diào)者,合則其聲凄朗,遠(yuǎn)出竹上」。由此可見一支上好的德化瓷簫,不僅要求形同竹簫,而且要求音質(zhì)純正,屬于名貴的樂器。這是德化窯的特殊產(chǎn)品,時代多為明末清初。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之中,亦有同例德化瓷簫可為做比。
Lot 5053 明代 何朝宗制德化窯文昌帝君像
估價:800,000-1,2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39.7cm
成交價:100萬
「何朝宗」款 本品文昌帝坐像,其雙腳下垂,正襟危坐。頭戴官帽冠,蓄短髯,面向方正;眉高挑,身著長袍,腰間打結(jié),漢地裝束,衣紋厚重,裙擺絲帶流暢,手持如意,高坐于山石之上。背后落署“何朝宗”葫蘆型印款。展覽《Evolution to Perfection-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MeiyintangCollection》,Sporting dHiver,蒙地卡羅,1996年,編號213。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1004。明清兩代隨著科舉制度的興盛,對主司科舉功名和官祿仕進(jìn)的文昌帝君崇拜一時,并最后演變?yōu)榍宕5搲廴侵械牡撔且宦?。文昌帝,是道教奉祀的文章科舉之神,又稱文曲星、文星,本為司命神,職司科舉功名,掌理人間祿賞仕進(jìn)。元仁宗時加封號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明清時在學(xué)宮建文昌祠,有祭神儀規(guī)。德化窯之文昌帝造像像,形由何朝宗始創(chuàng),往往造型較大,細(xì)節(jié)之處巧奪天工。佛羅里達(dá)州約翰與梅波潤格林藝術(shù)博物館藏一例文昌帝坐像,落葫蘆形“何朝宗”印,著錄于Rose Kerr 及 John Ayers,《Blanc de Chine. Porcelain from Dehua》,芝加哥,2002年,頁32,圖 21。紐約蘇富比于1974年10月18日,編號217,也曾售出類似、體型較小的之文昌帝坐像,可資比對。
Lot 5054 明永樂 白釉暗刻纏枝花卉紋菱口盤
估價:1,200,000-2,2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19.5cm
成交價:230萬
「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于心,不必此也?!埂?朱棣?明成祖本品盤折沿,菱口,淺腹,圈足。盤內(nèi)外壁通施甜白釉,釉色閃青,足際及盤心折角積釉處呈蝦青色,為永樂甜白瓷典型特征。盤沿菱口內(nèi)暗刻纏枝靈芝,盤心內(nèi)壁暗刻折枝牡丹花卉紋樣,內(nèi)心亦刻菱口開光內(nèi),暗刻纏枝牡丹花卉紋,外壁則亦暗刻纏枝花卉紋為飾,整器紋飾刻劃刀法極為纖細(xì),個別細(xì)節(jié)還需迎光而視,才可一睹其真容,不由得使人贊嘆匠師之妙手。備注香港蘇富比,2001年10月29日,編號559。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1628?!禔 DEALERS HAND -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埃斯肯納齊,倫敦,2012年,頁308,圖版327。此件白釉盤處處體現(xiàn)了永樂脫胎甜白瓷器的獨特特點,薄釉施于脫胎圓器上,釉面平整晶瑩,器口邊沿微顯胎骨,以手拭之有鋒利感,這種器口特點為永樂器所獨有,而后仿制器口多圓潤,不見棱角。足邊沿的釉面截削整齊,施釉不淌。線條流暢的暗刻花紋,須仔細(xì)審視或借光線透視,方可看出紋飾來。迎光透視,胎釉呈現(xiàn)肉紅或粉紅色,這是永樂白釉器的顯著特征。明永樂時,景德鎮(zhèn)窯工嘗試使用較多高嶺土,并在瓷釉中改用鉀長石做助熔劑,使胎更見潔白細(xì)致,同時避免瓷釉白中泛青,極似白糖之色。永樂青花、顏色釉盤大致可分為圓口及菱口兩類,其中菱口更為名貴。且青花器或白釉器,均常見以一把蓮紋為飾,本盤則暗刻折枝牡丹,外壁亦有還點綴,極為罕見。同類永樂甜白釉盤,可見倫敦蘇富比,1992年12月8日售出一例,編號236,為英國大維德爵士舊藏。另一例菱口者,暗刻葡萄紋盤,為美國洛克菲勒家族(John D. Rockfreller 3nd)舊藏,并著錄于《Treasures of Asian Art》,紐約,1994年,頁168。此種盤于清代康熙晚期,曾受命在其上加飾畫琺瑯,可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例,足見康熙皇帝對于此類永樂雅品之愛。
Lot 5055 明永樂 白釉暗刻蓮瓣花卉紋碗
估價:1,000,000-1,5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20.6cm
成交價:130萬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49。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外壁暗刻折枝花卉紋,外壁口沿處暗刻回紋一周,若隱若現(xiàn);內(nèi)壁為模因蓮瓣紋,配口沿飾海浪紋一周,與同類青花器布局一致,通體施甜白釉,素具“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yù)。本品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類白釉劃花花卉蓮子大碗,著錄于《明代初年瓷器特展目錄》,圖58。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例,明永樂甜白釉暗花菊瓣紋碗,著錄于《孫瀛洲的陶瓷世界》,頁74,圖32,器型、紋飾與本品相類,可資比較。大英博物館館藏一例同類,載于《Oriental Ceramics: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卷5,東京,1981年,圖版150。另一例同本品極似,且無款者,著錄于《東方陶瓷學(xué)會會刊》,1948-1949年,頁25,編號108。
Lot 5056 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平安頌﹂纏枝蓮花紋僧帽壺
估價:2,300,000-3,3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20.2cm
成交價:400萬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50。 日平安,夜平安,陽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遠(yuǎn)平安泰,三寶護(hù)佑永平安。僧帽壺寬頸,口沿呈臺階狀,鼓腹,圈足略撇。流自腹而出,漸尖。另一側(cè)附曲柄,兩端作如意云頭,柄頂與內(nèi)壁之小圓系相對,客結(jié)繩相連以防壺蓋滑落。通體施甜白釉,凝潤乳白。器頸劃纏枝蓮紋,口沿里外、流及柄則綴纏枝靈芝紋。腹部張?zhí)帟匚囊恢?,意為“日平安,夜平安,陽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遠(yuǎn)平安泰,三寶護(hù)佑永平安”,上下飾如意云頭與蓮瓣紋,皆雙勾框線,其內(nèi)分別以折枝蓮花及靈芝作飾。細(xì)觀,如白玉般釉上,隱可見之暗刻花蓮,花紋若隱若現(xiàn),且見平安頌詞穿花而過,在純凈白釉襯托下,生出一番“云破月來花弄影”之趣。備注倫敦佳士得,1989年6月12日,編號170。展覽《玫茵堂收藏中國陶瓷》,大英博物館,倫敦,1994年。僧帽壺造型源于藏傳佛教使用的金屬器皿,瓷質(zhì)制品始見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之永樂、宣德時期,漢藏文化交流頻繁,朝廷曾命景德鎮(zhèn)御器廠燒造各類色釉的僧帽壺賞賜藏地高僧,其中以白釉和紅釉制品最為名貴,備受推崇。檢視當(dāng)今公私典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無紋飾之永樂甜白釉僧帽壺,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 2000年,頁109,圖100。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永樂甜白釉僧帽壺例,圈足飾蓮瓣紋、主紋飾為纏枝蓮?fù)邪思榧y之品,錄于《Imperial Taste-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頁65,圖35。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藏有一例“永樂年制”款之明永樂白磁暗花唐草紋僧帽壺,亦與本品相近。
Lot 5057 明成化-弘治 甜白釉暗刻梵文盞托
估價:350,000-55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19.6cm
成交價:50萬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89。 此件盞托為折沿,中央托口微凸,唇沿侈腹,圈足,通體施白釉,托口正中暗刻梵文,整器暗雅脫俗。此種白釉半脫胎瓷器始于永樂,明代中期水平達(dá)到頂峰。其作品往往胎壁極薄,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為杰出。永樂以后,宣德、成化、弘治亦有類似精品。從現(xiàn)有傳世的器物中可以看出,明代中期制品更兼釉質(zhì)細(xì)潤,緊密貼合于胎骨之上,渾然一體,且造型古拙、凝重而質(zhì)樸,至明代中晚期胎體逐漸變厚。可見,明代中期對這類薄胎瓷器的仿制品也達(dá)到了永樂時的精美程度,或往往更勝于前朝。此盞托即為個中精品,傳世罕有。流通個例中,可參一例成化時期白釉盞托,為堆白梅花紋樣,售于香港蘇富比2001年10月29日,編號563。
Lot 5058 明15世紀(jì) 甜白釉爵杯
估價:400,000-6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16.5cm;長18cm
成交價:48萬
本品造型仿自商周青銅「爵」之造型,口沿前后兩側(cè)為弧形長流,左右兩側(cè)各有立柱耳,腹部環(huán)形把手,杯身一圈凸起弦紋,下承三足,通體施甜白釉,釉色瑩潤肥腴。永樂一朝傳世爵杯鮮有,青花瓷品種也不多見,甜白釉作品則更加少之又少。永樂御瓷,除青花之外,另有甜白一款亦為后世所推崇。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永樂、宣德窯」條中記載:「二窯皆內(nèi)府燒造,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明成祖朱棣對此特別鐘愛,據(jù)《明太宗實錄》所載,他婉拒西域回回國王進(jìn)貢一件玉碗時說:「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于心,不必此也?!?jié)嵥噩撊?,來自永樂皇帝心目中最佳妙之贊譽(yù),是甜白釉瓷器永恒的美學(xué)定位。檢閱相關(guān)資料,目前可知1982年景德鎮(zhèn)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一件永樂甜白釉爵杯,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與本品相似,惟三足略長,可資參考。著錄于《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永樂官窯瓷器》,首都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2007年,頁48,圖18;后錄于《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180,圖3-114。備注瑞士玫茵堂收藏。
Lot 5059 明成化 冬青釉暗刻寶相花卉紋碗
估價:2,000,000-3,0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16.5cm
成交價:450萬
出版《明清一色釉瓷》,敏求精舍/譚志成,香港,1977年,編號56。《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1670。 本品碗口略撇,深腹,圈足,通體施冬青釉,施釉均勻,釉色潔素瑩然。碗外壁口沿暗刻弦紋兩道,腹部主題暗刻纏枝西番蓮紋,所運刀鋒犀利,紋樣自如,花卉枝蔓飽滿碩大,碗內(nèi)光素?zé)o紋,底亦施冬青釉,無落款識。 冬青釉為明永樂時所創(chuàng),色澤較重,有宋元龍泉釉的效果,故又稱“仿龍泉釉”。 于成化時期再賞為御作,為此時期單色釉中最罕見之品,除本器外,施此釉之暗刻碗,暫據(jù)無它例。
Lot 5060 明嘉靖 白釉仰鐘式碗
估價:800,000-1,2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17.8cm
成交價:150萬
出版?zhèn)惗靥K富比,1975年12月9日,編號123。香港蘇富比,1989年5月16日,編號3。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697。 「大明嘉靖年制」款 碗為敞口,弧壁下斂,底承圈足,通體施白釉,色澤純美無瑕,別有意趣。胎體輕重適度,造型秀美優(yōu)雅清秀、圓潤靈巧。碗底心雙圈內(nèi)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顏色釉歷來被視為瓷器賞玩的最高境界。因摒棄圖案與雜色的吸引,鑒賞者方能屏息凝神地欣賞釉色和泥土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的純凈之美,尤似清人詩中形容“只恐風(fēng)吹去,還愁日炙消”之感。嘉靖一朝顏色釉作品極罕,本品其原型應(yīng)為明初時期甜白品,可鑒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一例宣德白釉杯,后于倫敦蘇富比1976年6月6日售出,編號126。E.T.Hall Family舊藏一例,售于香港蘇富比,2000年5月2日,編號502。香港蘇富比1974年10月31日售出一例嘉靖白釉碗,編號118,其形制雖與本品極似。英國鐵路基金會舊藏。
Lot 5061 明宣德 仿龍泉青釉花口盤
估價:300,000-4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8.5cm
成交價:40萬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1,編號581。 「大明宣德年制」款 敞口,折沿,淺弧壁,圈足略高,微內(nèi)斂??谧骰ㄐ危瑑?nèi)外壁淺劃蓮瓣紋,足上亦劃卷草紋一周。胎骨厚重,全器施青釉,釉色勻厚青翠,圈足露胎處呈橘色并帶鐵質(zhì)斑點。器心以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二行六字楷款。明代仿古盛行,為追宋風(fēng),常見仿燒。至永、宣時期景德鎮(zhèn)官窯創(chuàng)燒冬青釉,色淡者,青翠靜雅,頗有新鮮青豆之色,備受推崇。此類小盤,傳世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例,為萬歷仿宣德燒制,為青花但飾以暗刻,口沿鑲銅邊,著錄于《故宮博物院藏珍品大系.顏色釉》,1999年,頁138,圖126。據(jù)《清檔》記載,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十一日“員外郎四德、庫掌五德筆貼式福慶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交宣窯冬青釉菱花式小碟一件養(yǎng)心殿庫貯……”,由此可知此類品種之珍貴。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一例同品,錄于《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頁192-193,圖69。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例,錄于《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陸明華著,2007年,頁127,圖3-48。
Lot 5062 元代 龍泉窯露胎模印嬰戲紋大碗及底座
估價:600,000-8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15.3cm
成交價:78萬
出版《玫茵堂中國陶瓷》,康蕊君,倫敦,1994-2010年,卷2,編號1606。 碗呈八角形,作喇叭式大撇口,弧壁漸瘦,折腰,圈足內(nèi)斂。里心模印雙魚,伴以蓮花荷葉。內(nèi)壁八海棠式開光,其內(nèi)模印荷塘鷺鷥,姿態(tài)各異;近口處添飾如意云頭紋。外壁有露胎開光八面,同屬海棠式,內(nèi)印嬰戲圖,共十六子,三兩成群,耍樂于庭園。折腰下環(huán)飾花瓣一周,圈足外另劃回紋。除露胎開光及足內(nèi),表面滿施青釉,釉層厚潤。托呈六方,作二層階式,同施青釉。寬口內(nèi)圓,隨形出唇。束腰飾露胎開光,皆為鏤空折技菊花。下接十二如意云頭,底承托泥。
Lot 5063 明洪武 龍泉窯露胎仙人臥榻香插
估價:80,000-12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長15.2cm
成交價:38萬
「大明洪武年制」款,「肇元許」款 香插形制獨特,造型可謂別具匠心,塑一仙人側(cè)臥于榻上,頭發(fā)左右各結(jié)圓形發(fā)髻,面部露胎,呈陶紅色,笑容可掬,神態(tài)悠閑,刻劃雖不甚精細(xì),但寥寥數(shù)筆將眉目表現(xiàn)得十分傳神。仙人身著交領(lǐng)式長袍,右臂枕耳下,左臂搭在腿邊,衣紋自然下垂,具有質(zhì)感。榻三面圍板,背板較高,造型寫實,于明代早期家具研究亦有一定的參照作用。背板上模印雙鹿及花卉紋飾,工藝細(xì)致,圍板的左右交角處設(shè)計柱狀香孔,使用時插線香于孔中,置之于書桌案頭,青煙繚繞,甚是清雅,于激發(fā)文思亦大有裨益。此器的獨特之處在于背面有劃刻在釉下的“大明洪武年制”行書款識,從右至左書寫,雖不甚規(guī)整,但筆劃清晰有力。洪武紀(jì)年款瓷器所見極罕,北京故宮“洪武元年”款龍泉青瓷獸鈕印,款亦為釉下刻劃,行書體分列獸鈕兩側(cè),亦不規(guī)整,與本件風(fēng)格相似。故此件香插作為有明確紀(jì)年款的洪武時期斷代標(biāo)準(zhǔn)器,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值得珍視。此器作為香具也為古代線香的應(yīng)用和研究提供了十分可貴的實物資料。線香興起于元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過記載,使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線香燃燒方便,保存簡易,煙氣云涌變化,香味容易擴(kuò)散,又有養(yǎng)神靜心之效,因而頗受追捧。文人雅士品香制香,多設(shè)香齋,以香會友。焚香與掛畫、插花、斗茶并稱為怡情養(yǎng)性的“四般閑事”。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奪翠千峰沈岳明龍泉窯青瓷歷史悠久,數(shù)百年窯火不熄,以翠綠肥潤的雅致釉色受到世人的喜愛,宋至元明時期更是興盛一時,特別是在明朝初年,龍泉窯深得宮廷的賞識,成為與景德鎮(zhèn)御器廠并立的貢御窯場,刻花、貼塑、露胎等裝飾技法與富有玉質(zhì)感的豐腴釉層相結(jié)合,形成魅力獨具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此件香插便綜合運用各種裝飾手法制作而成。龍泉窯主要由龍泉南區(qū)和龍泉東區(qū)兩大區(qū)域組成,東區(qū)產(chǎn)品主要流向普通民眾和外銷,而南區(qū)產(chǎn)品則主要供應(yīng)宮廷和貴族。自北宋晚期時,龍泉的瓷業(yè)即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人們常因為宋人葉置《坦齋筆衡》:“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zhì)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敝械挠涊d,而認(rèn)為龍泉窯在北宋末年時燒造質(zhì)量較差,實則不然。通盤觀察,在北宋末年能與龍泉窯做比較的幾個窯口都是非同一般的窯廠。無論是“不堪用”的定窯,還是“命造青器”的汝窯,或者是直接為宮廷服務(wù)的官窯,都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即這幾個窯廠在北宋末年時期都為宮廷燒造瓷器,也就是說至少在北宋末年時期,龍泉窯與定窯,汝窯,官窯等窯口是一樣的,也已進(jìn)入皇家的視野,在為宮廷燒造瓷器了。還有一段文獻(xiàn)也常常被引用,即宋人莊綽的《雞肋篇》記載:“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多貢,蓋取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樣須索,益加工巧?!?,人們往往因為有“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這樣的記載而懷疑此書的真實性,而“處州龍泉縣多佳樹,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卻是實實在在的,“錢氏所貢”也用了一個“蓋”字,說明其可信度是高的。如果把這一段記載與《坦齋筆衡》結(jié)合起來考察,時間符合,內(nèi)容也一致,而且文獻(xiàn)還明確指出了這種供貨的性質(zhì)是“制樣須索”。北宋覆滅后,全國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北方的汝窯,定窯等名窯又受戰(zhàn)火 影響,其制瓷技術(shù)傳入南方。這時的龍泉窯結(jié)合南北技藝,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格,進(jìn)而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不僅胎釉配方,造型設(shè)計,裝飾藝術(shù),上釉方法及裝窯燒成等,都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器型種類更是大大豐富。由于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shù)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dá)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這時期的龍泉窯品種除日用瓷外,新增陳設(shè)瓷,如瓶,爐,尊,塑像等,式樣也豐富多彩。根據(jù)胎色的不同,大致可以把南宋龍泉窯分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兩路產(chǎn)品,白胎青瓷中又可區(qū)分為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兩類。白胎青瓷中的薄釉產(chǎn)品胎壁普遍要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色灰白,胎質(zhì)更加致密堅實。釉層薄,透明,一般無裂紋,釉色青綠,亦有泛灰,泛黃的產(chǎn)品。在薄胎厚釉的產(chǎn)品的基礎(chǔ)上,龍泉窯吸收了北方汝窯等燒制工藝,改進(jìn)了胎土配方,在瓷中摻入了適量的紫金土,使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彎強(qiáng)度,使器物在高溫下不易變形,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特點使胚體變薄,器物造型輕盈秀美。并且改進(jìn)了釉料的配方,由原來的石灰釉變成石灰堿釉,胎薄如紙,多層施釉,使釉色出現(xiàn)了粉青,梅子青等顏色。厚釉青瓷除日用,陳設(shè),文房等需要外,尚有祭器及冥器,并且仿造青銅器,玉器等,如鬲,鼎,觚,琮之類的器型開始出現(xiàn),品種樣式應(yīng)有盡有。器物以造型與釉色取勝,修胎講究,紋飾較少,多刻劃于器物外壁,簡潔明了。底足多以刮釉,用瓷質(zhì)墊餅墊于足底燒制,故燒成后出現(xiàn)朱紅色一圈細(xì)線,俗稱“朱砂足”,黑胎類則呈現(xiàn)“鐵足”;也有用類似于汝窯,官窯的支釘支燒的,瓷器的質(zhì)量大大提高。至元代時,龍泉窯已經(jīng)是南方青瓷的最重要窯口,隨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特別是海外市場的開拓,龍泉窯的產(chǎn)區(qū)不斷擴(kuò)大,由中心地龍泉向云和,麗水,武義,青田,永嘉等地發(fā)展,產(chǎn)量擴(kuò)大。同時亦在繼續(xù)為皇家燒制御瓷:《元史祭器篇》中有記載“中統(tǒng)以來,雜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舊器悉置幾閣”。這個江浙行省應(yīng)該指龍泉或者至少包括了龍泉,因為“昊天上帝色皆用青,皇地之色皆用黃”,還提到“青瓷牲盤”,“毛血盛以豆,或青瓷盤”等在當(dāng)時青瓷生產(chǎn)以龍泉窯最負(fù)盛名。元代早中期的產(chǎn)品仍保持南宋晚期的風(fēng)格,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釉色純凈,肥厚,滋潤,胎質(zhì)緊密。晚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如胎體比以前厚重,器型顯得高大,渾厚,釉色青綠。同時在器型上元代龍泉窯較之宋代創(chuàng)燒出了更多適應(yīng)當(dāng)時社會生活習(xí)俗和審美情趣的器物種類,有大盤,大碗,大瓶,菊口大碗,回紋刻花帶蓋碗,格盤,蔗段洗,菱口盤,凹折沿洗,花尊,小口罐,菊紋蓋罐,高足杯,帶座琮式瓶,吉字瓶,鼎式爐,繩耳爐,八卦爐等。碗,盤底足較以前為高,腹壁圓弧,挖足較深,有的外底中心呈雞心點凸起。為加強(qiáng)觀賞性,匠師們還采用刻,劃,貼,鏤,印,雕塑,露胎貼花等工藝,甚至把中斷八百余年的點褐彩,紅斑技巧也恢復(fù)使用,蒙古八思巴文出現(xiàn)在碗,盤等器皿上。紋飾題材廣泛,山間花卉,水中游魚,天上仙鶴,地下昆蟲,人世尊寶,神界八仙等應(yīng)有盡有。貼花裝飾主要有龍紋,魚紋,云紋,牡丹等;刻劃題材則以團(tuán)花,蓮葉,荷花,浪濤,魚,蓮瓣紋,牡丹,菊花等;印花題材主要有龍,鳳,魚,家禽,金剛杵,八思巴文,中國結(jié),牡丹,菊,荷花等??傮w上,龍泉窯風(fēng)格從南宋的雅向元代的世俗,從南宋的釉裝飾向元代的胎裝飾,釉從南宋的厚釉乳濁釉向元代的薄釉透明釉發(fā)展。明代早期的龍泉窯,與同時期的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的器物種類,造型和裝飾等方面,均類相同。胎釉基本與元代相同,青瓷胎體厚重,胎成灰白或灰色,大部分器物只施一次釉,釉層較薄,少數(shù)厚釉者,釉色深,有玉質(zhì)感,釉色多數(shù)呈青綠或豆青色,黃釉比較少見。器物多數(shù)有裝飾,裝飾手法多為戳印或刻花,剔地刻花,另外雕塑,鏤空等手法也經(jīng)常使用。除生產(chǎn)民用陶瓷外,在明代早期,龍泉窯仍然為宮廷燒制器物。據(jù)《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載,洪武二十六年,“行移饒?zhí)幍雀疅臁?,在楓洞巖窯址出土了明代洪武和永樂兩朝的官器。與民用器或外銷瓷明顯區(qū)別在于,明代龍泉窯官器刻花花紋遍布器身,刻工深邃,精細(xì),布局嚴(yán)謹(jǐn)。明洪武官器釉大型刻花大墩碗,菱口盤,折沿盤,五爪龍紋盤,高圈足碗和刻花執(zhí)壺,梅瓶,玉壺春等,厚胎厚釉,胎質(zhì)細(xì)膩,釉色以竹青為正色調(diào),外底澀圈規(guī)整,刻花工整。花紋題材同類器基本一致,僅碗盤內(nèi)底刻劃題材略有不同。明代永樂龍泉官器有墩碗,斗笠碗,洗,五爪龍紋盤,高足杯,臥足杯,梅瓶,玉壺春,執(zhí)壺等,基本都有刻花裝飾。相對于洪武官窯器型偏小,但是仍為厚胎,釉更厚,足端里釉圓潤,外底澀圈規(guī)整,制作工藝精巧,刻劃花精細(xì)。題材也多用寫實的花果枝葉。
Lot 5064 元 龍泉窯露胎文殊騎獅像
估價:150,000-2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22cm
成交價:25萬
文殊菩薩盤腿坐于威猛獅子之上,左手持如意,右手閑搭右腿,袒胸露袖,肩披飄帶,神情悠然自得。造像巧妙的以露胎形式表現(xiàn)肌膚,妙趣橫生。獅子周身雕飾錦緞,鈴鐺,十分精美。文殊、普賢,同屬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列,常常相伴出現(xiàn)在各類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之中,以表智慧和踐行。文殊菩薩表智,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于引導(dǎo)教化。元代時期,龍泉窯制佛教題材制品眾多,然而圓雕文殊菩薩題材的雕塑,并不多見。大英博物館藏有一件普賢菩薩騎象雕塑,編號Franks.1513,極為相似可茲參考。備注日本藏家舊藏。
Lot 5065 元 龍泉窯雙魚洗
估價:500,000-8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21.7cm
成交價:70萬
唇口折沿,淺腹,圈足。內(nèi)底心,堆塑露胎褐色雙魚紋。常見元代雙魚洗,多以罩釉一體燒制,鮮有貼塑褐彩雙魚。此種技法見有貼塑云龍紋。創(chuàng)新,一直是龍泉窯得以延續(xù)千年燒造的秘訣。將尋常器物,采用多種裝飾技法,結(jié)合傳統(tǒng)擅長優(yōu)點:器型與釉色,獨步元代海內(nèi)外市場。此器即為典型代表,靜謐優(yōu)雅、蔥翠迷人的溫潤釉色,加之俊雅秀逸的器型,凹凸起伏的線條,平添一份韻律之美,饒見匠心獨運。不禁令人心生傾慕,不忍釋手。參閱朱伯謙,《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頁232,圖214,八角堆龍盤;頁231,圖213,云鶴紋菊瓣盤。備注日本藏家舊藏。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如向中宵盛沈靡,共稽中散斗遺杯?!?唐?陸龜蒙《秘色越器》
Lot 5066 南宋 龍泉窯青釉琮形瓶
估價:300,000-5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26cm
成交價:66萬
直口,方形腹,圈足。胎質(zhì)灰白致密,通體施粉青釉,釉層滋潤,制作精美。青瓷琮式瓶出現(xiàn)于南宋時期,系仿古代玉琮而燒制的瓶式。參閱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宋瓷圖錄——龍泉窯、哥窯及其它各窯》,臺灣:1974,圖版八、九。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頁150,圖117。備注日本藏家舊藏。琮式瓶從起源到發(fā)展的延綿歷史是任何瓶類所無法相比的。自良渚文化以玉琮為代表開創(chuàng)玉器文明,經(jīng)宋代官窯的禮品琮式瓶,到雍正、乾隆清朝歷代皇帝都以琮式瓶作禮品,這在中國的五千年文化中,一種瓶式幾千年以來始終作為國之禮品而使用,實屬罕見。琮瓶的形制作為天圓地方的濃縮,其寓意涵蓋,既至尊無比,又是先民濃縮大千世界精華的集中表現(xiàn)。再者,琮瓶的起初造型,根據(jù)高低不同分成若干級,這也許是對幾重天或使用等級的一種反映,但到后期,琮瓶都以八卦的形式出現(xiàn),充分反映了中國的道教文化精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表現(xiàn)和傳承。從玉琮到瓷器的琮式瓶的使用者都為帝王尊者,平素百姓少用,現(xiàn)其規(guī)格之高,真高代表著帝王思想的延續(xù)。質(zhì)樸的線條,潤澤的色彩,反映出東方民族諄厚樸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shù)風(fēng)格。龍泉窯琮式瓶所彰顯的純樸靜雅,又是歷朝不可企及的,實為經(jīng)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2件琮式瓶,尺寸相仿,可資參考。
Lot 5067 南宋-元 龍泉窯七弦紋盤口瓶
估價:300,000-5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28.5cm
成交價:45萬
盤口,長頸,鼓腹,雙圈足。尤為特色的是,頸、肩、上腹部共飾七道凸起弦紋,如若竹節(jié)。褐色胎質(zhì),堅實致密。通體施粉青釉,釉面略有開片,有如冰裂,釉色滋潤,制作精良、造型優(yōu)美。陳設(shè)佳器,可盛甘露。1991年遂寧南強(qiáng)鎮(zhèn)金魚村窖藏出土一件弦紋瓶,現(xiàn)藏于遂寧博物館。兩件弦紋瓶,僅口部盤口略有不同,可資參考。另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高32cm粉青盤口弦紋瓶,盤口器型十分相似,僅弦紋多出一道。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參閱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參閱社,臺北市:1998年,頁147,圖114。
Lot 5068 南宋 龍泉窯雙摩羯耳瓶
估價:200,000-3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16.7cm
成交價:75萬
淺盤口,長頸,折肩,直筒腹,淺圈足。內(nèi)外施粉青釉,胎骨稍厚,頸部兩側(cè)置摩羯耳。此器形制因似造紙打漿所用槌具,亦稱紙槌瓶,為宋代極為高級之瓶形,而于瓶頸兩側(cè)附貼雙耳,則為南宋龍泉窯所特有,普見鳳耳及魚耳兩種,摩羯耳較少。除了清宮舊藏數(shù)例,此造型亦深受日本藏家所青睞。東京根津美術(shù)館2010年舉辦《南宋の青磁》展覽中,曾展出多件日本知名收藏的龍泉鳳耳或魚耳瓶,見展覽圖錄17-25號。其中一件藏于京都陽明文庫,被列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的例子與此器甚為相似,惟尺寸高度及釉表片紋略有差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雙鳳耳盤口瓶,著錄于《倫敦藝展圖說中華文物集成及故宮藏瓷——龍泉窯》及《故宮宋瓷圖錄——龍泉窯、哥窯及其它各窯》,圖版七。松陽縣博物館藏有一件雙魚耳瓶,極為相似可作參考。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參閱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頁147,圖116。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宋瓷圖錄——龍泉窯、哥窯及其它各窯》,臺灣:1974,圖版七。宋代制瓷雖研煉極精瑩潤無比,而體制端重雅潔猶有三代鼎彝之還意焉?!?許之衡 《飲流齋說瓷》
Lot 5069 南宋-元 龍泉窯蟠龍紋蓋瓶
估價:200,000-3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20.2cm
成交價:35萬
宋代,在龍泉、慶元一帶道教流行。光緒《龍泉縣志》:“琉華山,在南一都,距縣七十里,亦名仙山。山頂有仙人遺跡鐵香爐。在焉下即琉田(今龍泉大窯),居民業(yè)陶”。道教文化的盛行,對龍泉制器有著重要影響,龍虎瓶即是實例。直口,頸部堆塑螭龍,螭龍攀附頸肩部,威猛而靈動。下腹部暗刻蓮瓣紋,圈足。蓋面置鈕,犬形蹲伏狀,生動活潑,極具藝術(shù)性。整器施粉青釉,釉層肥腴,色澤溫潤。龍泉市曾出土有一件龍泉窯龍瓶,現(xiàn)藏溫州博物館,制式相似,尺寸相仿,可做參考,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龍泉窯青釉龍瓶,器型及尺寸相仿,蓋面塑犬鈕,頸部雕塑螭龍,下腹部暗刻蓮瓣紋。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參閱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頁135,圖102,105。
Lot 5070 南宋-元 龍泉窯刻海水模印四魚紋大洗
估價:400,000-6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33cm
成交價:55萬
洗唇口外撇,深弧腹,圈足,平底露墊燒火石紅痕跡。洗內(nèi)壁刻劃層層迭迭的水波紋飾,內(nèi)底心貼塑四尾魚紋。魚紋在漢代器物上較為常見,龍泉窯結(jié)合自身特色加以應(yīng)用,燒制了大量模印魚紋的器皿,其中以雙魚洗居多,然而如此盤四尾者少見。此洗尺寸甚大,亦屬少見。龍泉匠師,十分靈巧,為獲得社會上層人士的喜好,極盡巧思,運用刻、劃、印、貼、塑、雕等多種裝飾技法,博采眾長,以美化瓷器。魚,又代表“年年有余”吉祥寓意,是豐收富足的象征。備注日本藏家舊藏。
Lot 5071 元 龍泉窯剔刻花卉紋罐
估價:120,000-18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寬32cm
成交價:20萬
罐為敞口,廣肩,鼓腹,下承圓壁形足,露胎處可見窯紅。罐子通體施青釉,腹部作六幅開光,分別繪折枝菊花、葵花等各式花果,腹下至底刻蓮瓣紋。本罐器型莊重,胎質(zhì)堅密,氣勢不凡,具有鮮明的元代時在政治上“統(tǒng)一四方”的大氣風(fēng)格。罐身減地刻畫折枝花卉紋,枝繁葉茂,繁而不亂,頗具裝飾效果。此罐為盛酒器,制作于龍泉窯鼎盛時期,釉色及裝飾效果俱佳,是一件整體富于氣勢,細(xì)節(jié)刻畫精微的龍泉窯佳作。備注日本藏家舊藏。
Lot 5073 元 龍泉點褐彩盤
估價:450,000-65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16cm
成交價:62萬
盤唇口,折沿,淺腹,圈足,底心削刮微凸,具有典型的元代制瓷特征??谘丶皟?nèi)底,特意對稱有序地點染褐色斑點,意趣橫生。褐色點彩,是元代龍泉窯的創(chuàng)新裝飾手法,這種點畫,不拘形式,燒成后,青褐相配,協(xié)調(diào)和諧,展現(xiàn)非凡的風(fēng)采。香港佳士得2016年秋拍,曾高價售出養(yǎng)德堂珍藏的一對元代龍泉窯褐斑蒜頭瓶,點染裝飾風(fēng)格一致,彌足珍貴。龍泉點褐彩器物在日本,被稱為“飛青磁”,素受推崇,有數(shù)件作品被定為日本“國寶”。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參閱朱伯謙,《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頁194,圖167。
Lot 5074 元 龍泉窯刻纏枝靈芝「龍腦鳳漿」梅瓶
估價:600,000-8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30cm
成交價:95萬
梅瓶直口、溜肩、腹部以下漸收,近足處外撇,圈足。整體以刻劃花裝飾,頸部刻錢文、肩部刻纏枝靈芝花卉,腹部刻花回紋地四菱形開光,開光內(nèi)分別刻行書“龍腦鳳漿”四字。脛部刻蓮瓣紋一周。從器物的銘文分析,此梅瓶應(yīng)是盛酒良具。從陶瓷的發(fā)展史上看,在器物上書寫或模印有關(guān)酒文化銘文的,自唐代長沙窯開始,如“陳家美春酒”、“酒盞”等,宋元磁州窯器物亦有“清沽美酒”、“羊羔酒”等。明代龍泉窯繼承這一傳統(tǒng),在器物上刻劃“龍腦鳳漿”四字。梅瓶在宋代稱“經(jīng)瓶”,南宋趙德麟在《侯鯖錄》卷三中提到:陶人之為器,有酒經(jīng)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制小頸,環(huán)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在宋遼金的墓室壁畫中,梅瓶式樣的器物也常放在桌的上下或旁邊,或由侍者捧在手中,以便隨時倒酒,由此證明梅瓶便是盛酒用的酒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高33厘米的明龍泉窯青釉大蓋罐,腹部開光,分別印“清香美酒”四字楷書。英國國立維多利亞工藝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龍泉窯青釉刻花“清香美酒”梅瓶,高47厘米,四字刻在肩部。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參閱王莉英,《中國美術(shù)分類全集·中國陶瓷全集·13·明(下)》,上海:1992,圖187。汪慶正,《中國美術(shù)分類全集·中國陶瓷全集·10·元(上)》,上海:1992,圖25。
Lot 5075 明洪武 龍泉窯刻劃折枝花卉回紋花口大盤
估價:550,000-85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49cm
成交價:75萬
盤菱口、折沿,內(nèi)壁隨花盤形雕刻四季花卉,盤心劃回紋。外壁同刻劃折枝花卉紋,圈足。此類龍泉大盤,與景德鎮(zhèn)窯出品青花瓷器同屬中國陶瓷史上盤類器形最大的作品之一。明代早期,朝代雖然業(yè)已更迭,然而元代遺留下來的民俗民風(fēng)卻一時難改。明洪武、永樂時期,出于市場的需求,龍泉窯為滿足需求,大量制造青瓷,而此盤即為當(dāng)時佳作。此類盤器大為盛行,以其厚實胎身及大器尺寸著稱。本品之尺寸及圖紋,與明初景德鎮(zhèn)制青花瓷相近。此件器形釉光皆臻完美,顯示洪武年間龍泉窯出品之極高水準(zhǔn)。備注日本藏家舊藏。
Lot 5076 明永樂 龍泉窯刻纏枝花卉碗
估價:300,000-5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20.2cm
成交價:45萬
大碗唇口微敞,深弧腹,圈足。全器內(nèi)外,滿刻花卉。內(nèi)外壁均刻劃纏枝番蓮紋,花型飽滿,枝蔓及大小葉片布滿空間,繁密錦簇。圈足飾回紋,器底有墊燒痕跡,環(huán)痕無釉,呈火石紅色。此紋樣與景德鎮(zhèn)出品青花紋樣十分相似,實證了處州官窯的存在和高超的制作水平。龍泉制品以其獨特的裝飾手法,豐富了明初瓷器裝飾藝術(shù)的多樣性。諸多紋飾,在景德鎮(zhèn)以釉下繪畫輕易表現(xiàn)的圖樣,卻要在龍泉窯以雕刻來呈現(xiàn),以符合宮廷發(fā)下紙本官的要求。一方面,制作難度上大大增加,陰干的泥坯,刻劃不易,刀工不如毛筆書寫繪畫流暢;另一方面,雕刻的線條常被溫潤似玉的釉水遮蓋,不易辨識。如此品,紋飾清晰、刀工流暢者實屬難得精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龍泉窯劃花花卉碗,造型尺寸相仿,紋飾刻劃極為相似,可作比較。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參閱蔡玫芬主編,《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臺北,2009年,頁62,圖24。
Lot 5077 明永樂 龍泉官窯刻牡丹紋大盤
估價:1,500,000-2,0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直徑54cm
成交價:195萬
盤唇口微斂,淺弧腹,圈足,外底心一圈墊燒痕。內(nèi)底緣凹下一周為界,底面寬平,劃花裝飾一朵折枝牡丹紋,枝葉寬厚大氣,翻轉(zhuǎn)流暢。內(nèi)外壁均劃花裝飾各樣花卉,十分精美?;ㄈ~紛繁,布局緊密,線無隙地??芍^明代龍泉雕刻技藝的極致表現(xiàn),讓使用與把玩者能欣賞到內(nèi)外輝映之趣,也顯現(xiàn)了此種裝飾性遠(yuǎn)超過產(chǎn)業(yè)機(jī)能中實用量產(chǎn)的需求。簡而言之,這種紋樣錦密工整,富麗華貴,應(yīng)是官方樣式要求下的制作。底部刻波斯文內(nèi)容分別代表真主的名字(安胡拉),圣名(穆罕默德),圣婿(阿里),水器,初始。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在日本,龍泉青瓷收到廣泛的歡迎,在很大程度上亦影響了日本瓷器的發(fā)展與審美。其中,最為著名的的無疑要屬“砧青瓷”了?!罢枨啻伞敝父哔|(zhì)量的南宋粉青“薄胎厚釉”青瓷。因喜其色澤青綠悅目,釉光溫潤如玉,日本藏家愛之若拱璧。“砧青瓷”之外,“飛青瓷”也頗受日本藏家歡迎?!帮w青瓷”指元代使用褐斑點彩之手法進(jìn)行裝飾的龍泉窯瓷器。日本藏家喜其設(shè)計巧妙,點彩與青釉相得益彰,因而倍加珍視。明代的龍泉窯瓷器在日本同樣備受關(guān)注。其中尤其以明代早期的“處州龍泉官窯”最得重視。東京國立博物館,根津美術(shù)館及靜嘉堂文庫等重要收藏機(jī)構(gòu)均有同永樂時期官窯青花瓷器造型紋飾完全相同的龍泉大盤,顯然出自同一“官樣”。宋代以來兩國間日益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更促使日本訂燒龍泉青瓷,興盛于明代中晚期的“七官青瓷”即是此類。至今仍大量傳世,香爐皆有爐蓋,如壽老騎牛,獅子瑞獸,鴛鴦水禽等等,器蓋和爐身兩部分開合自如,別具匠心,適于焚香使用,當(dāng)為訂燒的大宗作品。另有仿“砧青瓷”造型的竹節(jié)瓶,琮式瓶,鳳耳花瓶,魚耳花瓶,“各式香爐”等器物,顯而易見也是針對日本市場所需而制?!捌吖偾啻伞庇陨菥G,多有開片,器型遠(yuǎn)無宋代之挺拔端正,但顯得草率天成且不拘細(xì)節(jié),別有味道。時光推移,清朝滅亡后宮廷珍寶散落民間,清末民國的琉璃廠生意興隆,山中商會買下恭王府的所有庫存,中國藝術(shù)走向世界視野。此時期日本古美術(shù)商接踵而來,搜求龍泉美器,繭山松太郎因求得鬲式爐名品而將字號改為“繭山龍泉堂”的故事廣為人知。時至今日,在陶瓷鑒賞及研究領(lǐng)域,有幾個國際通用的詞匯其實均來自日語發(fā)音。如“砧”KINUTA,“飛青瓷”TOBI-SEIJI等,各類圖錄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簡短的詞匯蘊(yùn)含了厚重的文化,皆可管窺日本對龍泉青瓷的鑒賞歷史。
Lot 5078 明永樂 龍泉窯剔刻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估價:800,000-1,20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33.5cm
成交價:140萬
龍泉窯制瓷,宋元時期盛極一時。明代在元代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發(fā)展,龍泉窯相比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明代重要的器皿中均有龍泉窯的遺跡,《大明會典》記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行移饒、處等府燒造”。饒州府即景德鎮(zhèn),處州府即龍泉窯,由于參與皇家定制瓷器的制作,故龍泉窯在明初時期也被稱為“處州龍泉官窯”。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參閱《發(fā)現(xiàn):大明處州龍泉官窯》頁110《故宮文物月刊》第311期,2009年2月,封面和頁12,圖9。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頁188,圖161。本品器形端莊挺拔,秀美雋雅,通體覆施青釉,厚潤沈靜,碧翠怡人。頸部剔刻蕉葉紋、回紋、忍冬紋;肩部飾如意垂云紋,內(nèi)填花卉;腹部主紋飾為四朵纏枝牡丹,其下刻變形蓮瓣;足墻飾回紋。布局繁密緊湊,層次過渡清晰,刻劃豪放流暢,工藝精湛,所刻枝蔓花卉輕盈舒展,氣脈連貫毫不遜色于筆繪之神韻,為明永樂龍泉官窯玉壺春瓶之佳妙雋品。此式造型與紋飾為永樂時期官窯之典型風(fēng)格,2005年4月在龍泉大窯村的楓洞巖明初官窯窯址亦發(fā)現(xiàn)同類玉壺春瓶殘件,可證此處即為其生產(chǎn)窯場。傳世與之相同者可見三例,一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另一例為香港蘇富比1996年秋拍第635 號拍品,再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刻花玉壺春瓶,而景德鎮(zhèn)窯明初玉壺春瓶當(dāng)中與之相同紋飾者,各見青花、釉里紅一例,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洪武 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Lot 5079 明中期 龍泉窯模印孔雀牡丹獸耳銜環(huán)瓶
估價:80,000-120,000 RMB
拍品說明
尺寸:高26cm
成交價:12萬
南宋時期,皇室、官僚、豪紳生活奢華。京城臨安處處是園林庭院,廣植花木,擺放盆景,一年四季綠樹成蔭,繁花錦簇,以供賞玩。同時,在室內(nèi)陳設(shè)也多用花瓶插花。龍泉窯生產(chǎn)的瓶類,多數(shù)用于插花擺設(shè),式樣很多,器型優(yōu)美,是書房、廳堂內(nèi)極佳的裝飾品。本品塑成四方扁瓶,直口,長頸,鼓腹,束脛,高圈足。頸部置雙獸環(huán)耳,并刻劃蕉葉紋、折枝花卉紋。腹部淺浮雕裝飾錦雞牡丹紋,錦雞雄雌和鳴,牡丹嬌艷盛開,整體裝飾華麗而富貴,實為花器經(jīng)典。北京首都博物館舊藏一件元代模印雙鳳戲球、雙龍戲珠紋雙獸耳瓶,可做比較。備注日本藏家舊藏。參閱朱伯謙主編,《龍泉窯青瓷》,藝術(shù)家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頁184,圖157。
圖文整理自雅昌,轉(zhuǎn)載請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