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現(xiàn)在的俊男靚女如此,其實在古代也如此。
這可以從歷代流傳下來、人們所佩戴的一些首飾就能看出來。
在新石器時代,其實人們已經(jīng)會用骨珠來做成項鏈扮靚。
骨珠項鏈
新石器 仰韶文化
陜西省臨潼縣姜寨出土。骨珠項鏈出土于一座少女的墓中,由8577件骨珠組成。所謂骨珠,實際上是細(xì)骨管上鋸下的小薄骨片。
原始人一般用細(xì)石器切鋸骨片,這是非常費時費工而又非常細(xì)致的工作。姜寨氏族為了一個少女,竟然不惜耗費大量的勞動為其割鋸如此多的骨片,確實耐人尋味。
金銀珠花頭飾
隋 (581 - 618年)
陜西省西安市西郊李靜訓(xùn)墓出土。
銀托把長6厘米、寬3.2厘米
金耳飾
商 (前1600 - 前1046年)
山西省太谷縣白燕遺址出土。
長4.6厘米、寬3.8厘米,重4.5克、5.62克。
金耳墜
商 (前1600 - 前1046年)
北京市平谷縣劉家河商墓出土
長3.5厘米、寬2厘米,重6.7克。
鳳紋金霞帔墜子
明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江西省南城縣長塘街益莊王墓出土
通高16.5厘米、寬7.5厘米,重71.8克。
鎏金銀盒、水晶、瑪瑙、玉珠墜
五代十國
黑龍江省綏濱中興金墓出土,全長37.7厘米、銀盒徑8.4厘米、長方形金飾長5.9厘米。
此器一套由幾部分組成。最上部為一鎏金銀盒,子母口,銀盒兩側(cè)各有一串瑪瑙珠,共27顆,大多呈橢圓形,底有黃金葉托。銀盒下方,綴有長方形金飾,兩側(cè)刻纏枝花圖案,內(nèi)嵌有兩塊紅瑪瑙。
在金飾下方用黃色絲線綴一多面體水晶球,球上下兩端有鎏金銀托,下連一橢圓形白玉墜,墜下方及兩側(cè)瑪瑙珠相連處有兩個長方形玉飾,兩端各有一孔,長方形玉飾下連一棱形玉墜,最下部串聯(lián)15顆紅瑪瑙珠。
造型優(yōu)美,裝飾華麗,富有少數(shù)民族文物特征和地域特點。
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出土?xí)r,最上面的鎏金銀盒,被數(shù)層絲綢包裹,最里面一層為羅,上面還織有繡金線的茶花圖案,同墓還出土了玉魚、玉人、玉飛天、水晶雕羊距骨等,紋飾精美。
此器又名為“列”,系金代女真貴族腰間佩戴的豪華裝飾品,多以花鳥紋玉為主,如壽帶鳥銜花玉佩、龜巢荷葉玉佩、童子玉墜等。
此件佩飾,鑲金嵌玉,裝飾繁復(fù),應(yīng)是上層貴族的組玉佩。金代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女真族創(chuàng)建的政權(quán),吸收了中原漢文化,其玉器制作也有其民族特性,“春水玉”、“秋山玉”為其代表,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
瑪瑙珠、綠松石珠、玉珠、 玉蠶組合腕飾
西周
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47號墓出土,直徑8.5厘米。
由24顆大小不同的紅色瑪瑙珠、7顆綠松石珠、2顆綠松石管、2顆玉管和1顆玉珠及一蠶形玉飾穿綴而成。
此器出土?xí)r位于墓主人的腕部,因此推測其為墓主生前所佩戴的手鐲,十分精美。
彝族珊瑚銀穗頭飾
清
長130厘米。
彝主要居住在大小涼山,生活以農(nóng)業(yè)為主,有原始文,信仰多神教。彝族的服飾有自身的特點,其飾男女有別。
男子用長達(dá)數(shù)丈的青藍(lán)布帕包頭,在右前方扎成細(xì)長錐形“子帕”,向前伸出帕外。
婦女一般包黑色頭帕,青年婦女則頭上頂一塊繡花方布帕,方帕前端遮住前額。富者多用銀頭飾,制作技術(shù)較高,可制成鏈形和穗形。
串飾
戰(zhàn)國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長20厘米
此器由大小不同的瑪瑙珠、琉璃珠、玉珠、綠松石管、玉管及蠶形和蟬形玉飾穿綴而成,為墓主佩戴之物。
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墓地內(nèi)出土多件串飾,其特點是講究不同組件之間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質(zhì)之間的搭配與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對比,個體雖小巧,但與組玉佩一樣都能達(dá)到彰顯身份的目的。
珠飾
漢 西漢
裝飾品
遼寧省西豐縣西岔溝出土。西豐縣西岔溝墓葬出土的大量瑪瑙、碧色玉石、綠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質(zhì)的管狀珠、圓形珠、瓜棱形珠,扁方、長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構(gòu)成了當(dāng)時所稱東胡部族所特有的裝飾風(fēng)格。
最后,推薦您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