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名窯薈萃,樹立起后世歷代仰慕的經(jīng)典,明清瓷的造型、釉色和紋樣無不可以追溯至宋瓷。它崇尚自然、含蓄、質(zhì)樸,更重視瓷器本身的胚胎、形體、釉色,稍加刻畫,無論造型、釉色、紋飾都追求天然完美。它典雅靜謐,有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元代制瓷工藝繼承前朝余緒,裝飾技法更加多元,其風格雄渾,但亦不乏典雅佳作,又為后世之經(jīng)典。
Lot5014
青白釉花口連體盞托
D:13 H:7.3
估價 RMB: 300,000-400,000
景德鎮(zhèn)窯是宋代一處重要的瓷窯,盛燒青白瓷,因其“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謦”而名滿天下,而湖田就是當時最為著名的窯場之一。本品器壁勻薄,造型靜雅素美。托口呈鼓形般敦壯。外沿呈六瓣花口,內(nèi)壁六出筋,翻卷有度,宛如荷葉般自然柔美。下承高圈足,外壁近底部深劃三條弦紋用以裝飾。通體罩施青白釉,釉色瑩潤純凈,清雅怡人。底部露胎處可見鐵褐斑。
Lot5019
龍泉茶盞連杯盞
D:9.5 H:5.3 托 D:16.7
估價 RMB: 1,000,000-1,500,000
此杯小巧精致,呈花口造型。胎壁勻薄,隨花口變化波卷。杯托呈折沿葵花式,以便飲茶承拿,兼具美觀及實用性。杯、托除圈足外,全器滿施龍泉青釉,釉面內(nèi)外開片,色澤清雅怡人,整觀此器,宛如碩大荷葉上展開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完美詮釋了宋人純凈一色的文人雅韻,給人一種妙趣天成的自然美感。
Lot5024
黑釉兔毫束口盞
D:12.5 H:6.5
估價 RMB: 240,000-280,000
宋代盛行斗茶之風,特別流行于帝王、貴族和文人雅士間,被視為一種“雅玩”。由于茶色尚白,故以黑釉茶碗為最佳,本品屬建窯黑釉器中的兔毫碗,器口微微外撇,腹部斜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里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垂釉成滴,露胎處呈鐵黑色。盞內(nèi)外現(xiàn)兔毫紋路,色如野兔棕毛,絲縷分明。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辈滔宓纫恍┧未恳矊ν煤帘K極盡贊美,如《茶錄》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繼之久,熱難冷,最為妥用,出他處者皆不及也?!笨梢?,建窯盞在當時已身價不菲,兔毫更是萬分名貴。
Lot5025
黑釉鷓鴣斑斗笠盞
D:16.2 H:5.3
估價 RMB: 250,000-300,000
帶有斑彩和窯變裝飾的黑釉瓷器,是吉州窯最具特色的產(chǎn)品之一。鷓鴣斑盞因其異美的裝飾效果,頗受宋代品茗雅士所珍。《清異錄》云:“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彼稳它S庭堅在《滿庭芳》中稱贊道:“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贝硕敷冶K形制端莊周正,除圈足露胎外,通體罩施黑釉,底釉上施以淺色斑點,猶如鷓鴣鳥羽毛花紋,釉面與釉斑交相輝映,別具風韻,可謂盛茶上品。
Lot5026
木葉天目斗笠盞
D:14.8
估價 RMB: 1,000,000-1,500,000
始于晚唐盛于南宋的吉州窯,是一個極富民間特色的南方瓷窯。它盛產(chǎn)黑瓷,尤其以它的木葉貼花和剪紙貼花黑瓷技藝為世人所知。這兩種陶瓷技藝也僅見于吉州窯。木葉貼花是將樹葉用水浸泡,除去葉肉保存葉莖和葉脈,然后貼在已施黑釉的器物內(nèi),再施上一層透明釉經(jīng)過高溫一次燒制而成。木葉貼花的珍貴之處就在于它對自然的保留。它將精心選取的自然精華,美好完整地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就像凝結(jié)了昆蟲的琥珀。此盞內(nèi)外施黑釉,圈足露胎,釉面瑩潤漆黑。碗底內(nèi)有木葉紋,色近乎暖黃,與黑釉底色相得益彰。木葉的筋絡分明,呈曲卷折迭姿態(tài),肉有小闕,頗有大成若缺的天然美感。
Lot5033
金銀油滴盞一對
D:9 H:5.5
估價 RMB: 500,000-600,000
宋人好“斗茶”,兔毫、油滴盞皆是品茗所用的上品佳具,因此,此盞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當時南北名窯皆見生產(chǎn),北方窯系時有模仿南方建窯盞,其中以懷仁窯最得形神,具有代表性的品種有鷓鴣斑、兔毫、油滴、黑釉剔花等。本品即為一例懷仁窯油滴盞佳作,且存世一雙,保存完好,十分難得。其造型秀雅端正,盈手可持,極適宜品茗。內(nèi)外施黑釉,色澤烏潤光亮,釉面浮懸油滴結(jié)晶,底釉映襯下宛如繁星。外壁施釉不到底,底足胎土涂有一層鐵泥。宋代的點茶方式后來為日本所繼承,與此同時,對黑釉盞亦是推崇備至,且油滴釉不易燒造,故被視為神品。東京博物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均藏有相類之作,可為參考。
Lot5034
龍泉仿官斗笠盞
D:13.9 H:5.3
估價 RMB: 250,000-300,000
關于南宋官窯的記述,葉寘《坦齋筆衡》中有相關記載:“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nèi)司,造青器,名內(nèi)窯,澄泥為范,極其精制,釉色瑩沏,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南宋初期宋金戰(zhàn)亂,無力建置官窯,只好委于地緣便利且有貢瓷燒制歷史的越州燒制。此時,同屬越窯系的龍泉窯燒造技術飛速發(fā)展,也承擔著部分燒制御瓷的職責。因此同具“官窯”性質(zhì)的兩大窯場,便存在某種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為“官搭民燒”的龍泉窯,自然會對正統(tǒng)的官窯產(chǎn)品進行一定的借鑒與仿燒,以滿足皇室的審美與需求。本品即是一例龍泉仿官佳作,其胎壁勻薄,形如斗笠,造型輕靈簡素。罩施龍泉青釉,色澤清雅宜人??谘乇∮?,釉層上布滿開片紋理,露出深黑色胎骨,富有天然韻致,兼具龍泉的純凈一色與官窯的古韻天成之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各有一只南宋時期龍泉窯燒制的青瓷斗笠盞。國內(nèi)館藏極為少見,四川省博物館藏有一只,可資比較。
四川省博物館藏 南宋龍泉窯青瓷斗笠盞
Lot5072
青白釉云龍紋鼎式爐
D:13.8 H:12.8
估價 RMB: 350,000-400,000
湖田窯興燒于五代,至明代隆慶、萬歷之際結(jié)束,延續(xù)燒造了六百余年。是宋代初期在早期青瓷燒造技術基礎上仿玉器之潔白瑩潤產(chǎn)生的。因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徹瑩潤、胎質(zhì)堅致膩白、色澤溫柔如玉而自成體系。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l004-1007年),景德鎮(zhèn)瓷器質(zhì)地優(yōu)良,“光致茂美,四方則效”,風行海內(nèi)。與河北定白,浙江越青,爭妍斗艷,鼎足而立。此爐造型精巧敦莊,平沿上立雙耳,半球形腹,下承捏塑三獸足。周身以弦紋及篦劃紋為飾。罩施青白釉,釉色青中見白,白中泛青,又有“影青”之稱,不負“饒玉”美名。
Lot5073
龍泉黃釉花觚
H:20
估價 RMB: 600,000-800,000
宋代以來士大夫崇尚以古銅器插花,趙希鵠在《洞天清錄》談到“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yǎng)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痹甑馈镀渴贰芬嗍觯骸皣L見江南人家所藏舊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钡陪~器畢竟難得,且頗嬌貴,故多以瓷仿制者。兩宋供御的官、汝、龍泉窯屢見仿古彝器者。
龍泉窯以其絕美的青瓷釉色倍受推崇,然而傳世品中亦不乏米黃釉產(chǎn)品。米黃釉系上世紀50年代日本鑒藏家米內(nèi)山庸夫所創(chuàng),“意指帶殼稻米之金黃”也即成熟的稻谷澄黃之色。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變”,即使同出一窯的青瓷,色澤也是各有差異。黃釉通常由于窯位靠后,影響到過火面,溫度偏低而造成。其中品質(zhì)上乘者,釉面瑩潤,色如蜜蠟,開片似冰裂,素有“瑩潤絕色賽黃玉”之稱。
本品仿商周青銅觚造型,極可能用于宋人閑適生活,而非禮器。造型端莊簡樸,外壁飾四棱出戟。內(nèi)外施青釉,色黃褐。釉層厚潤,瑩澈古雅。釉面滿布細碎開片,疏密不一,亦大亦小,別具一番幽深蒼黃之美。
Lot5077
天藍釉玫瑰紫斑梅瓶
H:36.6
估價 RMB: 2,000,000-2,600,000
“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這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對鈞窯瓷器變幻莫測的釉色的贊譽。隨著后世品評的深入,鈞窯亦逐漸步入歷代名窯的序列,終成為與汝、官、哥、定諸窯并駕齊驅(qū)的“宋代五大名窯”。到了金代,鈞窯打破了宋鈞官窯的“御用界律”,從貴為祭天、御用的王室代言、權力尊嚴的象征,走向了民間,這是鈞瓷的第一次重返社會,也為日后鈞瓷多元化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先河。另一方面,此時鈞瓷也由此借鑒了定窯、汝窯、耀洲窯等優(yōu)秀風格,開啟了印花、刻花、浮雕等裝飾藝術。它以其濃郁的文化色彩,在走向民間的同時,也進而擴大了鈞窯的發(fā)展范圍,至元代,形成了龐大的鈞窯系。本品即為一例“金鈞”,造型挺拔端莊,頗具宋式梅瓶遺韻。通體罩施天藍釉,垂流至近足處,色澤清雅恬靜。釉質(zhì)肥腴,表面棕眼密布,肩部涂飾兩抹紫紅色斑,繼承了銅紅釉的裝飾風格,造就出“潑斑成暈,變暈成彩”的效果,猶如兩朵彩云,另觀者賞心悅目。
Lot5093
青白釉梅瓶一對
H:18.5
估價 RMB: 600,000-800,000
湖田窯為景德鎮(zhèn)著名窯場,始燒于五代,終于明?!短沼洝?、《南窯筆記》、《景德鎮(zhèn)陶錄》均有記載。湖田窯燒制的青白釉,釉汁在焙燒時粘度小而使薄處泛白,積釉處帶水綠色,釉面的光澤度強。雖然景德鎮(zhèn)燒造青白釉瓷的窯廠很多,但以湖田窯規(guī)模最大,其產(chǎn)品種類豐富,品質(zhì)精良,最具代表性。湖田窯在宋代所首創(chuàng)的青白瓷,代表了當時青白瓷燒造的最高水準?!扒喟状伞庇置坝扒唷保坝扒唷币幻?,始見于清代文集。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一書說:“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道出了青白瓷釉素胎薄,對光見影的特點。本品梅瓶一雙,體量較小,形制相若,小口,短頸,豐肩,造型端莊雋美。通體罩施青白釉,釉水垂流至近足處,器底無釉處露黃白色胎。釉面密布冰裂開片,釉質(zhì)晶瑩剔透,光澤如玉,不負“饒玉”之雅稱,可謂“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Lot5096
青瓷長頸膽瓶
H:33.4
估價 RMB: 800,000-1,200,000
宋代不少著名瓷窯都集中在豫中地區(qū),臨汝窯是它們的總稱。臨汝窯分布主要集中在原汝州所轄各縣,包括臨汝、郟縣、魯山、寶豐及臨近的宜陽、新安、陳留、禹縣、內(nèi)鄉(xiāng)等地,規(guī)模之大,為北宋南北窯場所不及。臨汝窯系諸窯宋時燒瓷分兩部分:一部分燒宮廷用瓷;一部分燒民間用瓷。作為一個大窯系,臨汝窯系諸窯有一個相繼仿制,相繼成熟的過程。它歷經(jīng)五代,一直到元才走完全程。本瓶頸部修長纖細,腹部圓鼓,縱觀整器,造型簡致,亭亭玉立,素雅動人。瓶身光素無飾,除圈足外,通體罩施青釉,釉色宛如湖水般瑩澈沉靜,成功地詮釋宋人崇尚一色純凈之美學理念。
Lot5097
玫瑰紫天青釉連座凈瓶
H:12
估價 RMB: 400,000-500,000
自古便有“縱有家產(chǎn)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法,其名貴程度可見一斑。寂園叟的《詠陶詩均盆歌》稱贊鈞瓷:“柴窯不可見,存者惟禹鈞,鈞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跡已陳,欹斜屈曲若隱現(xiàn),以此辨其贗與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扁x瓷主要以其與眾不同的釉—俗稱“鈞釉”而聞名于世。這是一種不透明的乳濁釉,按釉色可分為天青、天藍和月白,或于天青、天藍、月白釉上施以紫紅色斑,又有玫瑰紫、海棠紅等銅紅窯變釉。本品造型精巧新穎,為鈞窯創(chuàng)燒品種,自宋至元,均有燒制。其上為玉壺春瓶形制,下連鏤空出戟座臺。罩施天青釉,間以大片天然窯變玫瑰紫斑為飾,釉層肥厚豐腴,藍紫交融,色澤艷麗,瑰麗無比,盡顯鈞瓷之端秀優(yōu)雅。美國著名藏家JJ.Lally舊藏一例鈞窯天藍釉紫斑雙耳連座瓶與本品造型十分相類,后售于1994年11月1日香港蘇富比,Lot7;另見一對較大花口瓶例,售于倫敦蘇富比1991年12月13日,編號139。亦可比一天藍釉瓶例,無紫斑,售于倫敦蘇富比2003年11月12日,編號68,并錄于《關氏所藏宋代陶瓷》,香港藝術館,香港,1994年,編號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