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解讀】
本課題是學生從宏觀物質世界走進微觀世界的開端,通過本課題的教學,教師應該幫助學生:(1)建構化學核心觀念之一“微粒觀”;(2)學會運用類比、探究、模型等重要化學學科方法解決問題;(3)建立分子、原子兩個基本的微觀概念;(4)認識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人類進步的關鍵。為實現(xiàn)上述教學功能,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把握好教材內容
閱讀教材,研究教材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第一要務。河南鞏義市南河渡中學張建甫校長認為《教師鉆研教材有三重境界》1: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師要會“煮”教材?!翱瓷绞巧剑此撬币馕吨處熢诮佑|教材時,首先要拋開教輔材料,潛心會文。反復誦讀,細察深思,形成自己對教材、對課題獨到的認識。要達到此重境界,教師就要會“煮教材”?!爸蠼滩摹币馕吨處熞獙滩摹傲巳缰刚啤保皇恰吧焓植灰娢逯浮薄=滩囊坏┍唤處煛爸笸浮?,則這份教材在教師的心中已經“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團漆黑”。有些教師“煮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誦”教材。雖然沒有必要建議每個教師都能夠背誦教材,但教師應該對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師要會“組”教材?!翱瓷讲皇巧剑此皇撬币馕吨處熢谏钊肜斫饨滩暮?,還要從中跳出來,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上去審視眼前獨立的教材(整組、整單元,全冊、整年段,考綱、考點……)。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肯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要達到此重境界,教師就要學會“組教材”?!敖M教材”首先可以顯示為“調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總量不變,只是變換教材中各個教學單元的順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學校管理上的混亂,教師是可以調整教材的。“組教材”也可以顯示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調整教材的順序,而且將教材是各個知識點綜合起來,使各個知識點之間相互照應,融合為新的主題?!敖M教材”還可以顯示為“解讀”或“解構”教材。即教師引導學生盡量解釋和發(fā)掘教材背后的意義,或者以懷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顯露另外的意義。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教師要會“主”教材?!翱瓷竭€是山,看水還是水”意味著教師自身有了對教材的獨特感受,有了對教材相關材料的積淀,教師再回到剛開始接觸的教材,一定會感受更深刻,視角更廣闊。實現(xiàn)了教者與編者的心心相印。要達到此重境界,教師就要學會“主教材”?!爸鹘滩摹笨梢砸暈椤案陆滩摹?,它意味著教師用新的教材替換所有或絕大部分教材的內容?!案陆滩摹笔窍茸觥皽p法”,再做“加法”。沒有必要期待所有的教師都有更新、更換教材的能力。教材的開發(fā)與編寫需要專業(yè)的素養(yǎng)和額外的時間。一般教師缺乏專業(yè)的訓練,也缺乏額外的時間。但是,總有一些教師,他們憑借他們自己的寬闊的閱讀和豐富的經歷,大量地提供補充材料。只要這些教材是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意義的,那么,這些教材是可以進入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
教師鉆研教材的三重境界中第一重境界是基礎,教師首先從“潛心會文”“了如指掌”做起,可以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將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尋找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圖3-1所示即為本課題教材所提供的知識(素材)間的邏輯關系圖,在建構這個知識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思考、理解(參看《教師指導用書》)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對教學的價值和作用。但是,這仍然只是對教材認識的第一重境界,如果要繼續(xù)深化對教材的認識達到更高的境界,還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積累教學素材。
圖3-1
2.研究學生的認知基礎,探尋學生學習本課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在學習本課題之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如濕衣服晾干、蔗糖的溶解、聞到各種氣味(包括花香、酒香、飯香……)、給自行車的車胎打氣(男孩子多數(shù)還熟悉給足球、籃球打氣)等一些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也在科學、物理、生物課上學過一些基礎知識,如在小學科學課上學過物質三態(tài)的變化、熱脹冷縮,在初中物理課上已經對“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觀點和分子運動的知識進行了初步的學習。由此可見,學生在學習本課題內容之前,學生頭腦中對分子、原子并不是空白的,是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基礎和學科知識基礎的,所以老師們應該在教學前研究化學教材的同時,也需要了解小學科學、初中物理教材上學生都已經知道了什么。
物理、化學的課程標準對內容的要求是區(qū)別的,物理在“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分子運動;而化學則要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從微觀本質上認識物質的變化。從教學的手段上,又都有共同之處:借助生活經驗、學科實驗和科學技術手段認識、探究所學知識。
鑒于小學科學和初中物理學科的基礎,在化學課上,本課題的教學任務就不能夠只是停留在知識本位的教學上,更應該將學科思想的建構和學科方法的培養(yǎng)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之一進行處理,也可以說這是本課題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之一。
3.運用實驗探究、模型建構的學科方法,引領學生架構一座聯(lián)系“宏觀—微觀”的橋梁。微觀世界對于學生來說屬于“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學習起來自然會感覺到抽象、難懂,也因此成為初中化學學習中學生成績分化的一個分水嶺。
借助化學實驗,可以將抽象的、看不見的微觀世界通過宏觀化的實驗現(xiàn)象幫助學生進行抽象思維,所以本節(jié)課務必認真做好幾個實驗,包括分子運動的探究實驗(氨水遇酚酞變色實驗)、分子間間隔的探究實驗(如黃豆、小米混合實驗;注射器壓縮空氣、水的實驗;水、酒精混合實驗等),不能只是通過圖示的方式進行教學。
模型建構也是一種微觀事物宏觀化的手段,本課題中可以兩種模型的運用,一是宏觀模型,如圖3-2所示的水和酒精混合前后體積示意圖。一種是微觀模型,如圖3-3~圖3-7所示的均為表達各種不同含義的微觀示意圖。運用模型構建的思維方法可以使學生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的進行思考,降低思維的難度,同時增強對知識的理解。
圖3-2 水和酒精混合前后體積示意圖
圖3-3 分子間隔與溫度的關系
圖3-4 不同狀態(tài)物質的分子間隔大小
圖3-5 說明分子間有間隔的微觀示意圖
圖3-6 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
圖3-7 化學變化過程的微觀示意圖
注:1.河南張建甫校長的qq空間. http://290057834.qzon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