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讀課外書為必修課
【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清光緒舉人。
在梁啟超看來,“學生做課外學問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講堂上功課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進學校,只是求文憑,并不是求學問,你的人格,先已不可問了”。做學問的人不去“自發(fā)”地閱讀課外書,文不識理,理不通文,最終將制約學術的創(chuàng)新。
如何讀書?在梁啟超看來,讀書有精讀泛讀之分,“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于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梁啟超注重記筆記:“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shù)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長的摘要,記書名卷數(shù)頁數(shù))?!?/span>
王國維:有批判地讀書
【王國維】:中國近、現(xiàn)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chuàng)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chǎn)。
他主張學生要廣泛閱讀不同專業(yè)范圍的書籍,一方面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還可以使自己在閱讀中得到積極的休息。這一點與梁啟超的“讀課外書為必修課”有些類似。
讀書時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維。王國維深諳此道,他說:“如果缺少觀點,缺少見識,讀書再多,也不會對自己的學問有補,而只會使自己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而不能自拔。 ”如他對戲曲的定義(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即是從大量資料中提出,并借為一種標準,重新審視中國戲曲。
陳寅恪:有??薄⒂信Z
【陳寅恪】:中國現(xiàn)代最負盛名的集詩人、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陳寅恪有一個讀書習慣——在書上圈圈點點,其中有???、有批語。蔣天樞有文字記陳寅恪讀《高僧傳》的批語:“先生于此書,時用密點、圈以識其要。就字跡墨色觀之,先后校讀非只一二次,具見用力之勤勉……”陳寅恪隨手記下的這些圈點和隨想成為他日后論文的基本觀點和著述的藍本。
不唯書,敢懷疑。陳寅恪大量讀書,卻不盡信書。對于書上說的、前人說的和大人物說的,陳寅恪總是一定要經(jīng)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才加以確認。陳寅恪在詩中說道,“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這個“不肯為人忙”,指的是讀書求學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觀念的約束,要有創(chuàng)見。
趙元任:熟讀成誦
【趙元任】:1892年生于天津?,F(xiàn)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趙元任曾記述小時的讀書經(jīng)歷:讀諸子諸經(jīng)時,“不懂就老念老念,念熟了過一會兒,過一陣,過幾年,他就不知不覺地懂起來……我好些書都是先背熟了,后來才慢慢兒懂的”。這個方法有一定的科學性。
北京大學教授辜正坤認為:民國以前的兒童在七八歲時需要背誦《大學》、《中庸》、《論語》等文獻,但這種教育方式很早就被認為是封建的、落后的。其實,從語言文字本身的存在規(guī)律來看,漢語言文字沒有太多的詞法與句法規(guī)則,教學的重點可以放在直接記憶上。兒童的機械記憶力強,成長后理解記憶能力增強、社會生活體驗日益豐富的時候,反倒容易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