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山區(qū)沿長江有兩個石洞口,一是位于月浦北面的顧涇口畔,清朝嘉慶二十年(1815年)建的,后被人稱為“老石洞”;一是位于寶山縣城廂西北的采淘港口,民國2年(1913年)建的,后被人稱為“新石洞”。兩個石洞距離十多里。
清朝乾隆初年,寶山縣知縣胡仁濟加固海塘以后,顧涇、采淘港兩個港口都被堵塞了,水災趨于緩和。但在嘉慶十九年(1814年),寶山縣卻遇上了罕見的旱災。有人提出在顧涇口江堤上挖個洞,進潮水灌溉;有人認為這樣有危險,弄得不好堤毀水淹。后來有個農(nóng)民私自在堤上開了一個洞口,潮水順口而下,緩和了旱情。此事被寶山縣知縣知道了,以破壞海塘的罪名將這個農(nóng)民拘捕入獄。鄉(xiāng)親們認為挖洞是為了解除旱情,并不是搞破壞,就聯(lián)名上書給巡按申訴。巡按體察民情,下令把那農(nóng)民釋放了。大家考慮到土洞時間一長,必然要崩潰。于是,把土洞改成木閘洞,并在閘內(nèi)挖了一個水池。汛期一到,把江水蓄在池里,這樣干旱時就不用愁了。然而長江潮汛每天不斷,久而久之,木洞也抵擋不住。
嘉慶二十年,鄉(xiāng)民周久彩等人上書請求修建洞,以為長久之計,經(jīng)費按田畝均派。巡撫張思誠認為是個好辦法,馬上批準。鄉(xiāng)親們便派人專程去金山衛(wèi)采石,壘起了石洞,“石洞口”從此而得名。石洞建成后,對抗撈防汛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一次狂風暴雨,晝夜不停,石洞兩旁土方?jīng)_坍,難以在原處修復。巡撫林則徐親臨寶山縣視察決定重建石洞,并把建石洞的地方移到采淘港,后被人稱為“新石洞”,而原顧涇河口的石洞,后被人稱為“老石洞”。
在建新石洞時,為了加固石洞的結(jié)構(gòu),防止坍方,打木樁3618根,外筑石壩三層。建成后,堤外江水隨洞而下,湍急猶如瀑布。堤內(nèi)大塘微波蕩漾,水溫適度,成為養(yǎng)魚的最好場所。到了春節(jié),漁民們“撒遍千里羅紗網(wǎng),鎖住銀魚萬千條”。從此,石洞口又以盛產(chǎn)銀魚而聞名。
1960年,在老石洞口內(nèi)灘地,顧涇河的灣道上,建成孔距15米的5孔水閘1座,稱“老石洞水閘”。 1986年江堤加固后,老石洞水閘改建為10米寬的單孔水閘。
1958年,拆除新石洞,建成5孔節(jié)制閘。稱“新石洞水閘”。1978年新石洞水閘改建為孔徑20米的新水閘。
1988年,在老石洞口附近,建成石洞口碼頭,專門運營到崇明縣南門港(城橋)、新河、堡鎮(zhèn)的車客渡輪和高速輪,是進出崇明縣的車輛主要過江通道?,F(xiàn)在由于上海長江隧橋的建成,絕大多數(shù)進出崇明縣的車輛都改走了大橋、隧道,因此,石洞口碼頭也逐漸冷清了下來,目前只開行城橋、新河的車客渡輪,班次也比以前少多了。
交通:
寶山區(qū):寶山14路到石洞口碼頭;
崇明縣:新江線到新河碼頭。
看點:
老石洞遺址。
周邊看點:
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qū)——堡鎮(zhèn)古鎮(zhèn);
新河老街:銀杏(250年)、天主教堂(保祿堂)、解放崇明島登陸地及紀念碑、新河烈士紀念塔及紀念碑、沈鑄九住宅(均為2012年新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動文物);
城橋鎮(zhèn):崇明學宮(市級文保)、唐一岑墓(市級文保)、金鰲山公園、壽安寺、黃家花園(優(yōu)秀歷史建筑)及古樹群、曹炳麟住宅(2012年新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動文物);
浜鎮(zhèn)老街:龔秋霞宅、龔錫福宅(均為2012年新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動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