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晉縣衙位于山西省臨猗縣城西北20公里的臨晉鎮(zhèn),為元代時臨晉縣衙署所在地。臨晉縣衙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縣衙營造格局,特別是大堂建筑用料獨特,營造法式奇巧,完好地保留了元代的建筑藝術風格。
廨署創(chuàng)建于元大德間(1279~1307年)。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國23年(1934年)10月最后一次重修題記。現(xiàn)存主體建筑大堂為元代原構,是山西省目前保留下來的三處元代大堂建筑之一。
大殿側背面
廨署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以中軸線布局分三層臺階式,依次為大堂、二堂、三堂,周圍配以廊房。大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當心間很寬,明顯大于次、稍間,稍間又略窄于次間。大堂用柱14根,柱網(wǎng)分布采用內槽當心間與次間“減柱造”,使堂內空間寬闊明亮。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椽直通前后檐用四柱。柱頭斗雙昂五鋪作,琴面假昂,柱頭卷剎明顯,柱礎復盆式。堂前正面檐柱大于各柱,當心間兩根采用“抱柱造”。前檐額枋用材碩大,以三根大圓木制作,直徑達0.8厘米。增加了大堂的壯嚴氣氛。
臨晉縣衙大堂(元代)
二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頂。三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堂前帶廊。兩堂結構簡潔,無斗裝飾,為清末民初時期建筑。銀億庫位于大堂與二堂中院之東側,面寬三間,進深二椽,單檐硬山頂。書房位于三堂西側,與三堂相接,面寬一間,二屋皆為民國時期建筑。
臨晉縣衙大堂正面
臨晉,在1954年同猗氏合并為臨猗縣前的2158年間,一直是個古縣,史稱解縣、北解、桑泉等。唐天保十三年(公元754年),更桑泉為臨晉縣。臨晉縣衙始建于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是目前我國現(xiàn)存的地方縣署中時代最早的兩處縣衙之一(另一處為河南內鄉(xiāng))。傳說成宗皇帝的叔父因直相諫,惹惱了侄兒,被從北京皇城貶到千里之外
的河東臨晉,當了個小小的縣尹。起初,他還心情郁悶,憤憤不平。后來,當他到任一看,臨晉小縣北倚峨嵋,南瞻中條,東連碧野,西望黃河,不僅山川秀美,而且,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yè),因而,又深感欣慰。于是,便憑借著與皇上的特殊關系和當?shù)氐男酆褙斄Γ笈d土木,筑城墻、修寺廟、擴街道、建門店,廣招客商,使小城的繁華,一時名列河東之首,時稱“小北京”。尤其是新建的縣衙,酷似一座小故宮
。
臨晉縣衙大堂側看
縣衙坐北朝南,從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建有大門、儀門、宜門、和大堂、二堂、三堂、城。東西兩側為縣衙各署及吏舍和牢房。壅城東邊還有一個小花園。大堂乃縣衙的主體建筑,其建筑風格之獨特無不令人驚嘆:前檐六根明柱,其中兩側四根,需兩人才能合抱,均由原始樹干放置而成,不刨不旋,順其自然。中間兩根明柱,采用“抱柱蓮”,即外表由八根方木合抱一園形心柱,拼結成一根八邊形的大立柱,每根周長2.5米,給人以樸實無華,莊嚴肅穆的粗獷感。柱上前檐額枋粗壯碩大,古樸典雅。壅城作為皇權的象征,是皇叔居住的地方,屬城外小城,用以掩護城門,鞏固防御。《武經(jīng)總要前集·守城》曰:“門外筑壅城,或園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大殿左前方的一棵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柏
據(jù)<臨晉縣志>記載,臨晉縣衙歷經(jīng)元、明、清和民國四個朝代七百余年,先后在衙署任職的縣尹、知縣、知事達192人,各種職官488名??h衙歷史上曾多經(jīng)罹難——明嘉慶四年(公元1525年)大地震,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896年)發(fā)大水,民國初年又曾失火,但每次遭災,縣衙各處,屢毀屢建,唯獨大堂,每次都能逢兇化吉,安然無恙。這是天意,皇恩,還是建筑的奇妙?民間說法不少。
大殿背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