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區(qū)軍工路旁的上海理工大學的校內,36幢歷史建筑組成了一片滬上高校中最大規(guī)模的歷史建筑群。這些歷史建筑不僅僅是黃浦江畔百年來的見證者,更是我們上海市民中的獨特回憶??旌托〔家黄?,走進這些建筑的前世今生吧!
大禮堂與思魏堂
大禮堂與思魏堂為聯(lián)體建筑。1936年初舉行破土禮,1937年竣工。大禮堂為慶祝滬江大學建校30周年而建,是滬江大學標志性建筑之一。
大禮堂與思魏堂為磚混結構建筑,學院哥特式風格。建筑立面上鑲嵌著簡化的哥特式十字花窗和尖券窗,窗洞用細柱分成豎向長窗,增強了垂直感和立體感。建筑入口是厚墻線腳和雙聯(lián)扁平拱門洞。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1917年建成。初為雷盛休(George Arthur Huntley)醫(yī)生住宅,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為家屬樓,現(xiàn)為上海理工大學德國文化交流中心。
建筑是磚木結構,屬于美國獨立式小住宅風格。外立面以青色清水磚為主體,由紅色清水磚砌筑出樓層線、基腳、檐口線條以及壁柱。西南立面有三開間裝飾柱廊。建筑東北面有一層體量圍合出小院落。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1909年建成。初為兩層建筑,樓上為膳廳,樓下為盥洗室。后在頂上加了一層成為三層。原用作膳廳、盥洗室。上海機械學院時期成為家屬宿舍。現(xiàn)為校內暖屋超市。
東堂是磚混結構建筑。立面中部突出,上有小尖塔和雉堞,建筑內空間廣闊,屬哥特式建筑風格。
1947年舉行奠基禮,1949年建成,是滬江大學時期最晚的建筑。建筑費用由美國南北浸禮會籌募捐贈。原為滬江大學女生宿舍。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用作教工宿舍。現(xiàn)為上海理工大學國際留學生公寓。
馥賚堂是磚混結構建筑。三層假四層坡屋面,窗戶均設有白色仿石線腳窗套,底層窗洞為哥特樣式,二層以上窗洞簡化為現(xiàn)代樣式。入口門廳有兩個,分別為三角山墻和雉堞墻樣式。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1921年開始建造,1922年4月竣工。滬江大學化學系梅佩禮教授規(guī)劃,是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筑物之一。建筑費20萬洋元,美國商人厥特夫婦(Mr. and Mrs. Treat) 匿名捐資建造。1965年大修,改假四層坡頂為四層平頂。原用作實驗室、科學演講廳、陳列室、辦公室。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為理化館,設有化學和物理實驗室,后成為理學院樓?,F(xiàn)為上海理工大學職能部處辦公樓。
外立面是紅色清水磚墻,墻面上裝點白色鋸齒形窗框線腳。主入口面向寬敞的院落,尖券門洞的門廊突出于建筑主體之外,通向主入口。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1914年暑假始建,1915年4月竣工。建筑費用2萬2千元,由裴理克募捐。1967年大修,改假三層坡頂為四層平頂。原為教室和男生宿舍,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為第三學生宿舍,現(xiàn)為學校第三學生宿舍。
思裴堂是磚混結構建筑,學院哥特式風格,墻面由青磚與紅磚混合砌筑形成豎向立面構圖。底層窗洞為平口券;二三層的窗洞以豎線條統(tǒng)一,增加垂直感。南立面門廊用八根科林斯柱子抬起,下飾寶瓶欄桿,通向尖券門洞主入口以及主樓梯。內走廊也以穿插的平緩火焰券門洞分割空間。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滬江大學第一座大建筑,1907年墊高地基,1908年舉行奠基禮,并于年底竣工。1956年遭龍卷風破壞嚴重,1957年修繕。原用作教學樓﹑行政辦公室、圖書室、禮堂等。機械學院時曾用作現(xiàn)代化教學中心?,F(xiàn)為學校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辦公樓。
思晏堂為磚木結構,長方形平面,清水紅磚砌筑,雙坡紅瓦屋面,南向的門廊用組合柱式,東面入口有拱形門洞。建筑立面上的雙聯(lián)尖券、山墻玫瑰窗、突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墻的扶壁均帶有明顯的哥特特征。而南立面組合柱式門廊和露臺則表現(xiàn)出上海近代西式建筑所常有的折衷傾向。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1916年12月測地繪圖,1918年竣工,1919年舉行開幕典禮。Haskell體育館是滬上各校最早建立的體育館,為滬江大學體育運動進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原為滬江大學體育館。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為北體育館?,F(xiàn)為上海理工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體育館是磚混結構建筑,學院哥特式風格。主入口有尖券門洞,墻面上開方形窗并有鋸齒狀白色線腳,窗間墻上裝飾有哥特式花紋。墻面上突出壁柱層層縮進。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1928年2月25日,滬江大學首任中國籍校長劉湛恩博士就職典禮結束后,緊接著就為圖書館舉行了破土禮。建筑費用4萬美元,近一半在國內籌集。1948年圖書館向東擴建,費用由校友和師生募捐。1949年竣工, 并被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以紀念劉湛恩校長。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用作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儀表樓等?,F(xiàn)為公共服務中心。
圖書館為磚木結構建筑。長條形平面軸線對稱,清水紅磚外墻,上坡紅瓦屋頂,立面中部凸出平頂城堡式可通過塔樓,尖券門洞形成建筑主入口,墻面壁柱層層內收,突出屋面形成雉堞式裝飾。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1935年5月11日行破土禮,同年建成。原用作滬江大學中學部禮堂,后改作音樂堂,為滬江大學音樂系使用。上海機械學院時期稱之為小禮堂,曾用作圖書館?,F(xiàn)為學校音樂系辦公樓。
音樂堂今貌
音樂堂是磚混結構,學院哥特式建筑風格。平面布局緊湊,立面對稱,南面山墻處有兩架單跑樓梯直通二層。雙坡頂坡度較陡,主立面中部為一凸出抱廈,有尖券門窗,尖券窗有直欞分隔裝飾。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評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