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所謂的“美”最初是從感官愉悅的角度得以感知。叫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由對“五色”、“五聲”、 五味”的“和”的把握,逐漸過渡到去體驗那來自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宇宙的和諧,以尋求一種超越感官享受的、更高層次的精神上的美感。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也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文明古國。據(jù)傳遠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農氏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茶的藥用價值。后來,茶逐漸演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有“粗茶淡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俗語。
今天,茶已成為“國飲”,可見茶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它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飲茶習慣漸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而這茶文化中又滲透著中國人神奇的處世哲學。
作為一個醫(yī)學生,雖習西醫(yī),但是對于中醫(yī)之道頗有興趣。一個健康人,春天要養(yǎng)肝(木),夏天要養(yǎng)心(火),秋天要潤肺(金),冬天要滋腎(水),四季都多補脾胃。中醫(yī)里,五行,金木水火土也。茶,乃金木水火土之合。
中醫(yī)中的五行與注解
茶,本性屬寒,陰性。經(jīng)過高溫炒制、發(fā)酵、焙火、陳放等等的工藝手段,逐漸可以改變茶性。茶內含物中的陰性物質,在逐漸的氧化和轉化,茶性也趨于陰陽平衡,處于溫和性質。不再是單純的陰性,也就是水性。
茶之屬木:“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理所當然首先屬木。此木為陰柔之活木,吸日月之精華,受山川之靈氣,得水土之滋養(yǎng),春生旺而冬墓庫,方位東方青龍,即八卦里面的震位。
茶之屬金:采下的茶青(嫩葉),經(jīng)炙熱鐵鍋“殺青”,木遭金克伐,植入金,性質大變,制成的茶反而隱然有金之形體。茶之屬水:茶遇水,水給予茶第二次生命,沸水,另芽葉舒展而青翠欲滴,云霧繚繞而清香撲鼻。
茶之屬土:煮、泡茶,必用器。陶或瓷制茶具。陶瓷乃陶土,其性乃土也。
茶之屬火:制茶之炒、烘,皆需火神之攻?;鸲ㄆ湫?,形其香。
“生在山里,死在鍋里,埋在罐里, 活在杯里”, 此乃茶生命之旅也。
何人何時飲喝茶為宜,也極為講究。體態(tài)平和之人,陰陽較為平衡,在夏天的午時,也就是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的時候,此時季節(jié)也是陽性,時辰也是陽性,是陽氣最盛的時間,如果要喝茶保健,達到較好的養(yǎng)身保健之功效,那么就適合選飲陰性較強的茶葉。如:較新的白茶、綠茶、清香鐵觀音、較新的普洱生茶等等。
四季養(yǎng)生茶療方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選擇適合的茶葉來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傳統(tǒng)中醫(yī)學就主張: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
夏日炎熱,驕陽似火,人在其中,揮汗如雨,人的體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夏季要養(yǎng)心(火),這個季節(jié)以品綠茶為好。
綠茶屬未發(fā)酵茶,性寒,“寒可清熱”,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對口腔和輕度胃潰瘍有加速愈合的作用。而且它營養(yǎng)成分較高,還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藥用價值。這種茶沖泡后水色清冽,香氣清幽,滋味鮮爽,夏日常飲,清熱解暑,強身益體。綠茶中的珍品,有浙江杭州獅峰的龍井,湯色碧綠,清香宜人,被譽為“中國綠茶魁首”;江蘇太湖碧螺春,茶色碧翠嫩綠,香氣濃郁;安徽黃山毛峰,茶味清香。沖泡綠茶,直取90C開水泡之,高級綠茶和細嫩的名茶,其芽葉細嫩,香氣也多為低沸點的清香型,用80°C開水沖泡即可,沖泡時不必蓋上杯蓋,以免產(chǎn)生熱悶氣。
江蘇太湖碧螺春
朱立元在《美學》一書中對美學的概括定義為:“美學是一門關于審美對象的綜合性學科,其主要研究對象應是以藝術活動為典范的現(xiàn)實的審美活動”,圍繞茶道的審美活動為“住寂”美學。
中國人飲茶,講究品味、講究意境,更講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領悟可使身心獲得放松與健康的飲茶真諦。在茶從藥用、祭祀、食用,發(fā)展到飲用,茶從物質形態(tài),升華到精神內涵。茶的每處變化,每-個階段, 無不留下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的烙印。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體會人生真趣。
茶和人類琴瑟相和之處自然俯仰皆是。當人類以審美的態(tài)度去品茶時,就會在獲得感官快樂的同時產(chǎn)生精神上的愉悅??v觀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發(fā)展史,中國古典美學理論主要是由儒、道、佛三種美學思想不斷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體系的一個分支,傳統(tǒng)的茶審美方法正是基于茶作為飲品的功能,其形、色、香、味的感官審美乃至品飲境界等內在精神的審美過程中汲取了儒、道、佛三教美學思想的精華。
茶道中體現(xiàn)的哲學。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種由物質載體升華出來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部分,在品茗的過程中體悟儒釋道的思想從而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