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生和科學家在1986年開展的“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在1997年引起了全世界對糖尿病預防的關注。
通過簡單的生活干預(飲食和運動管理),竟然能將特定高危群體的糖尿病發(fā)生率降低51%[1]。這顛覆了大家對糖尿病的認知。
隨后跟進的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2]和美國的糖尿病預防計劃[3],研究結果均顯示,在生活方式干預約3年后,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降低了58%。來自印度[4]和日本[5,6]的研究,也發(fā)現了生活干預會降低糖耐量異?;颊叩?型糖尿病發(fā)病風險。
“糖尿病能夠被預防”這個結論迅速被全世界認可。中國醫(yī)生和科學家厥功至偉。
好好保護它吧(該圖片由zachvanstone8在Pixabay上發(fā)布 )
在過去的20多年里,雖然證實了生活干預能預防糖尿病,但是這種發(fā)病率的降低,能在更長的時間里降低嚴重并發(fā)癥風險,甚至延長患者壽命嗎?
這一次,隨訪時間長達30年的“大慶糖尿病研究”再一次率先作答。
與對照組相比,生活干預組糖尿病的中位發(fā)病推遲時間為3.96年;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降低26%;微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35%;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3%;全因死亡率降低26%;中位生存時間延長4.82年;平均壽命增加1.44年[7]。
這項發(fā)表在著名醫(yī)學期刊《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的研究成果,為生活干預遏制2型糖尿病在全球流行,提供了有力證據。
可視化的數據,看起來更直觀
在過去的20年中,糖尿病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流行,患病人數從2000年的1.5億,增加到2017年的4.25億,預計到2045年將增加到6.29億[8]。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感染的發(fā)生率較高[9],致使每年約400萬人因此死亡。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肥胖和缺乏運動被認定為2型糖尿病的主要可改變危險因素,并且葡萄糖耐量受損的人也被證明是2型糖尿病的高發(fā)人群[10,11]。隨后,生活干預是否可以推遲甚至預防糖耐量受損患者的2型糖尿病發(fā)病,就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
該圖片由analogicus在Pixabay上發(fā)布
1986年開展的“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是全球范圍內的第一次嘗試。
由于大慶油田的的關系,大慶居民的生活水平要好于其他地區(qū),糖尿病的發(fā)病率自然也是全國領先的。
研究團隊聯(lián)合大慶當地33家診療機構,對110660人進行糖耐量篩查,最終篩查出576位年齡在25歲到74歲之間的糖耐量受損患者。這些患者被隨機分到對照組,和飲食干預、運動干預和飲食加運動干預三個試驗組。
歷時30年的試驗流程,一目了然
運動干預的方法是:鼓勵患者將體育鍛煉的量增加到至少1個單位的運動量/天(定義見下圖);如果可能的話,對于那些年齡小于50歲,且沒有心血管疾病或關節(jié)炎的參與者,建議增加到2個單位的運動量/天。
飲食干預。對于BMI<25的志愿者而言,每天攝入的能量要控制在25-30 kcal / kg,飲食比例為55-65%碳水化合物,10-15%蛋白質和25-30%的脂肪,同時鼓勵這些參與者多吃蔬菜,控制飲酒,少吃糖;對于BMI≥25的志愿者而言,就鼓勵他們減少能量的攝入,保證每個月減重1-2斤,直到BMI降到23。
而飲食加運動干預組,就是將上面兩種方式結合。
整個干預時間持續(xù)6年,6年之后還參與者自由,定期隨訪即可。
1996年,是試驗開始的第一個十年,連續(xù)6年的生活干預手段在世界上首次證明,通過簡單的飲食和運動就能夠把糖尿病的發(fā)生風險降低51%[1]。由于三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隨后的研究就將三個干預組合并為一組了。2006年,第20年的數據顯示,生活干預仍能把糖尿病的發(fā)生風險降低43%[12]。
看看每個組的參與者做的如何
然而,這種發(fā)病率上的獲益,能轉化成嚴重并發(fā)癥減少,壽命延長的獲益嗎?芬蘭13年的隨訪數據[13]和美國的15年隨訪數據[14],讓人對上面的問題產生了懷疑。
根據以往的研究數據,并發(fā)癥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以及對死亡產生影響,一般在患者患糖尿病20-30年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此,或許只有長期的隨訪研究才能回答上面那個問題。
“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在2016年,恰好足以解答上述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你在文章開頭看到的那一組漂亮的數據。
總的來說,這個研究成果強烈支持生活干預能預防糖耐量受損患者患2型糖尿病。如果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應用,或有助于遏制糖尿病的流行。
編輯神叨叨
飲食和鍛煉方法都在上面了。
我打算回家跟我家人們科普一下,畢竟已經有5個2型患者了~~
來自高危家族的人不容易啊。
頭圖來源(該圖片由marijana1在Pixabay上發(fā)布)
如果想及時獲取第一手科研資訊,那你絕對不能錯過瞬息~而瞬息又推出了全新版塊——瞬間。瞬間可以給大家提供更多:
比如全球新藥研發(fā)的動態(tài);
比如最新學術研究的熱辣點評;
比如一線臨床醫(yī)生的所做所思;
還比如,比如你醫(yī)學工作中的某一個瞬間。。。
參考資料:
[1].Pan X R, Li G W, Hu Y H, 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J]. Diabetes Care, 1997, 20(4): 537-544.
[2].Tuomilehto J, Lindstrom J, Eriksson J G, et al.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Changes in Lifestyle among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1, 344(18): 1343-1350.
[3].Knowler W C, Barrettconnor E, Fowler S E, et al.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2, 346(6): 393-403.
[4].Snehalatha C, Mary S, Mukesh B, et al. The Indian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me shows that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metformin prevent type 2 diabetes in Asian Indian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DPP-1)[J]. Diabetologia, 2006, 49(2): 289-297.
[5].Kosaka K, Noda M, Kuzuya T, et al.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by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 Japanese trial in IGT males.[J].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05, 67(2): 152-162.
[6].Saito T, Watanabe M, Nishida J, et al.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in Overweight Japanese With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Level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1, 171(15): 1352-1360.
[7].Gong Q, Zhang P, Wang J, et 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30-year results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Outcome Study[J].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9.
[8].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8th edn. Brussels: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17.
[9].Gregg E W, Cheng Y J, Srinivasan M, et al. Trends in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diagnosed diabetes in the USA: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linked national survey and vital statistics data[J]. The Lancet, 2018, 391(10138): 2430-2440.
[10].Bennett PH, Knowler WC, Pettitt DJ, Carraher MJ, Vasquez B.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in the Pima Indians. In: Eschwege E, ed. Advances in diabetes epidemiology. Amsterdam: Elsevier Biomedical Press, 1982: 65–74.
[11].Edelstein S L, Knowler W C, Bain R P, et al. 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From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o NIDDM: An Analysis of Six Prospective Studies[J]. Diabetes, 1997, 46(4): 701-710.
[12].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J]. The Lancet, 2008, 371(9626): 1783-1789.
[13].Uusitupa M, Peltonen M, Lindstrom J, et al. Ten-year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the Fin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trial[J]. PLOS ONE, 2009, 4(5).
[14].Nathan D M, Barrettconnor E, Crandall J P,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on diabetes development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ver 15-year follow-up: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 Study[J].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5, 3(11).